乡村博物馆是传承文化、留住乡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必须保护利用好传统文化遗产,让乡村记忆“留”下来,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在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保存基础条件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示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作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山东省乡村博物馆建设卓有成效。早在2014年2月,山东省就启动了“乡村记忆工程”,开始探索保护齐鲁传统文化遗产新模式;2015年5月,公布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其中包括56家乡村(社区)博物馆(传习所);2016年6月,发布《山东省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着力规范和引导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2018年5月公布《山东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明确要继续实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做好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的充实、改造、提升工作;2021年,国家文物局选取山东以及浙江、吉林三省开展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工作,将乡村博物馆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为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借鉴;2022年11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首批备案的100家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旨在推动乡村(社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效管护,发挥乡村博物馆展示、传播、收藏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几年间,山东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成效显著,已打造的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不同主题的乡村(社区)博物馆,充分反映了乡村社会历史、生活习俗等具有乡村辨识度的特色文化及人文内涵,成为构建乡村文化自信最好的载体。其中,烟台市立足各村实际,创新举措,深挖乡土文化特色,突显优势亮点,积极推动了乡村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与建设。
强化培育,助力发展
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指导机制,有效利用国有大馆的经验、资源和人才优势,推进乡村(社区)博物馆培育提升工作。充分发挥烟台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作用,由展陈、宣教、藏品、安保等领域的业务骨干组成专门工作组,研究制定乡村(社区)博物馆展陈管理规范、藏品管理规范、消防安全规范等规范,对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工作进行一对一帮扶,从展馆制度建立、业务指导、日常运营、社教研学、安防消防等多方面进行线上、线下培训十余场,实地考察指导了12个县市区的25家博物馆,调整规范各馆规章制度100余项。专业人员对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进行专业化指导,实现了乡村(社区)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微改造、精提升”。如多次对口帮扶的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民俗博物馆位于福山区张格庄镇龙泉路,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馆内展出农耕器物、婚俗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器具千余件,全面展现了胶东地区乡村地理风貌、人文历史、民俗文化、饮食习俗、礼仪孝道、革命传统等方面的特点。该馆自成立以来开展了民俗文化体验之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胶东婚俗文化研讨会等特色宣教活动,先后被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城市服务技术学院等高校列为大学生民俗文化体验基地;2015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18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2020年,被列入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该馆在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专家组的指导下,展陈宣教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被公布为山东省首批乡村(社区)博物馆。
因村制宜,打造特色
烟台市在培育打造乡村博物馆的过程中,还注重突出乡村特色,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点,因村制宜、一村一品,努力做到不简单复制、千篇一律。例如位于烟台长岛的砣矶岛非物质文化展览馆,立足本地独具特色的非遗民俗,将砣矶砚、风景石、磨刀石和大风船等代表作品进行展示陈列,生动呈现和传承了砣矶的乡音民俗,也实现了遗产保护和乡村博物馆建设的有机链接。长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项,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6项,这其中以渔家号子技艺、砣矶砚雕刻技艺和木帆船制造技艺等为典型代表。为传承和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展馆以长岛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为载体,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砣矶砚雕刻技艺研讨会、“乡风渔俗”体验之旅等宣教活动,让参观人员能够深切感受到长岛的民俗文化艺术,慰藉乡愁记忆。而位于烟台龙口市的西河阳民俗博物馆则立足于传统古村落和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开发,着重体现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风貌。该馆所在的西河阳村,2018年就被公布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群,其具有典型的胶东民居风格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现为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河阳民俗博物馆展览主题为西河阳民俗风情,展览面积1200平方米,藏品为村里名流商号遗存下来的老物件等。该馆每年定期开展外籍返乡团聚活动,并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各个时间节点组织各类具有民俗特色的展演活动,每年接待烟台老年活动中心、滨州医学院、各中小学学生等群体参观近百次,累计3000余人,起到了宣传胶东民俗风情、留住乡村记忆的作用。西河阳民俗博物馆在保护好文化根脉的同时,也让这些古村落、古建筑和老物件得到重生,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新的栖息土壤,也成为发展乡村文旅、实现富民强村的重要载体。
政府引领,村企共建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村居、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化投资及运管模式,促进乡村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互哺。招远市的大户陈家乡村民俗记忆馆,在大户陈家村委“产业强村、企业富村、文化兴村、生态建村、组织带村”的思路指导下,以当地的乡村历史建筑为建馆场地,将该村的民俗文化与自然资源和游乐设施有机融合,形成了“农业+旅游+文化”的发展格局。自建馆以来,大户陈家乡村民俗记忆馆先后被评为烟台市优秀研学基地,中央农广校实训基地、山东省委党校实训基地,每年参观学习的人数最高达20万人次,起到了传播胶东民俗文化的作用,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真正实现乡村博物馆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优化服务,传播文明
指导乡村(社区)博物馆根据当地风俗和展馆特点举办一系列极具特色的宣教活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如为提高莱州王贾村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水平,协助该馆以“乡村老人讲乡村往事”的形式开展宣教活动,由村里的一些老人担任义务讲解员,每年接待参观团体40多次,累计接待人数20000余人,以亲历者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当年的情景,大大丰富了藏品背后故事的历史细节。芝罘区璜山民艺博物馆开展的宣教活动同样极具特色。开馆以来,共计开展皮影戏展演、手工宣纸制作、古籍拓印、木板年画印制、古琴培训、蓝花布印染、名画解析、古籍善本藏书展以及国学国画系列公益讲座和非遗技艺展等宣教活动200余次,累计接待23000余人次,起到了宣传胶东民俗风情、留住乡村记忆的作用。
乡村(社区)博物馆承载的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见证着一个地方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有弥足珍贵的研究价值。烟台的乡村(社区)博物馆通过开展特色鲜明的宣教活动,保护民俗文化,让乡村(社区)博物馆成为普通群众身边具有“现实价值”的历史文化传承基地、人文历史的宣传站、民俗风情的展示点,使这些“远离市区”的博物馆在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方面释放出更多能量、发挥出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