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是周代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它起源于西周、鼎盛于春秋、结束于韩赵魏三家分晋,立国660余年,历经38位国君,春秋时期曾称霸中原150余年,创造了璀璨的晋文化。考古资料表明,“曲村—天马”一带正是晋国在西周时期的都城所在地,20世纪90年代,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曲村—天马遗址核心区域发现了晋侯墓地,从而揭开了晋文化考古的崭新一页。
依托遗址兴建的晋国博物馆是山西省首座大型遗址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1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393平方米,展厅面积8985平方米,于2014年国庆节正式对外开放。今年,晋国博物馆迎来了开馆十周年,截至目前,已迎接各地游客达116万余人次。晋国博物馆陈列布展尤其是遗址展厅的布展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本文就晋国博物馆遗址展示方式做简要介绍。
遗址概述
曲村—天马遗址东起山西省翼城县天马村西,西至山西省曲沃曲村镇西,东西长3800米,南北宽2800米,总面积近11平方公里,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共发掘各类墓葬近千座,核心区域晋侯墓地发现了九组十九座晋侯及夫人墓葬。所有的墓葬排列为三排,一墓一式,各不相同。除国君和夫人墓葬外,晋侯墓地还发现了10座陪葬车马坑,尤其是晋国第七位国君晋献侯墓陪葬车马坑,出土战车、生活用车、礼仪车、辎重车共计48辆,战马105匹,极具视觉冲击力。
晋侯墓地不仅观赏性强,而且文物价值高,保护难度也很大。如何在博物馆里进行保护性展示?晋国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第一位,重在保护、展示并重,采取了分类保护、区别对待、一墓一式、各具特色的方式。
墓葬的室外展示
由于博物馆展厅的建筑面积所限,且十九座晋侯和夫人墓葬分布相对分散,不可能都在展厅里展览。在展陈规划时,就将一部分墓葬放在展厅外原址展出。包括M1、M2晋釐侯及夫人墓,M6、M7晋成侯及夫人墓,M9、M13晋武侯及夫人墓,M32、M33晋厉侯及夫人墓,M93、M102晋文侯及夫人墓等五组十座墓葬。这些室外展示墓葬先用白色大理石铺设墓口,在旁边竖立墓葬编号,再用石刻文字说明牌介绍墓主人情况,周边铺种草坪,这样看起来既朴素大方,又引人注目。
墓葬的室内展示
晋国博物馆遗址展厅共展出晋侯及夫人墓葬四组九座。除一座为“中”字形墓葬形式外,其余八座墓都是“甲”字形竖穴土圹墓。
M114、M113是晋国第一位国君晋侯燮父及夫人墓。这一组墓葬是晋侯墓地所有墓葬中最早的一组,同时也是最深的一组,M113深达14.5米,M114的深度11米。M114还是晋国出土的代表性文物——鸟尊的出土地,随葬车的埋葬方式也是拆开放在二层台上。该墓还曾经被盗过,墓圹挖开以后,发现底部还留有一个口径近半米的椭圆形爆炸坑。在复原墓圹以后,按照原样进行展示。随葬车辆的车轮痕迹做了一比一复原,墓室底部用光影标注鸟尊的出土地点和盗洞位置,这样对照展览,不仅使观众看到了文物的珍贵性,还可以让观众看到文物犯罪现场,起到了警示作用。
M8、M31是晋国第七位国君晋献侯及夫人墓,它也是一号车马坑的墓主人,这组墓葬展示的是西周时期棺椁制度和随葬习俗。另外,这是一组积石积炭墓,是晋侯墓地埋葬方式的一大特点。这两座墓在二次发掘时曾将墓室里的木炭遗物(已经成碎末)、积石、墓土等进行了专门保管,在复原时,利用这些遗物,在墓室里复原了积石积炭墓的形式和原状,并用平剖和立剖形式复原了棺椁内外随葬文物的摆放情景,同时又在墓道上铺设了栈道,使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
M91、M92是晋国第五代国君晋靖侯及夫人墓。这两座墓与其他几座墓有明显的区别,两位墓主人的头向均朝向开口于墓圹南方的墓道,同时M92晋靖侯夫人墓葬棺的位置还有所偏移。据参与发掘的专家研究,M91晋靖侯墓中出土了一件带有“倗母”铭文的青铜器,说明晋靖侯夫人有可能是古倗国人。古倗国在今晋侯墓地南边的绛县横水一带。考古证明,倗国的埋葬习俗就是墓主人的头朝向墓道。为尊重墓葬原来的埋葬习俗,这组墓葬在复原了墓葬内的各种随葬文物以后,按照以上事实进行复原展示。
M62、M63、M64是晋国第八位国君晋穆侯及夫人墓,它是晋侯墓地发掘出土的晋侯及夫人墓中唯一一座一侯二夫人墓。两位夫人都是晋穆侯的夫人,只是埋葬时间有先有后,随葬器物有别。特别是M63中出土的一套玉组佩,由204件各色玉器串联而成,工艺精湛,是迄今国内发现的两周墓葬出土组玉佩中最大的一套,现藏于山西博物院。M63还是展厅内展示墓葬中唯一一座“中”字形双墓道墓,全长35米,是晋侯墓地墓葬规模最大的一座。南北墓道均为斜坡型,共长28.6米。其中南墓道内还有祭祀坑3个,2个坑内各殉马一匹。按上述形式复原墓室以后,又在墓室上方铺设栈道,从南到北穿过墓室,同时墓室上又铺设了强化玻璃,观众可以从中穿过,近距离观看墓室。
在复原展示这些墓葬遗址时,遇到的共同问题是对墓圹墓壁的复原。晋国博物馆遗址展厅内的四组九座晋侯和夫人的墓葬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掘的,当时按常规只做了简单的回填,恢复了耕地。2009年修建晋国博物馆重新发掘、恢复这些墓葬时,发现十几年间,由于自然雨水的渗透、农民耕作的影响,这些回填的墓葬坑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和裂缝。遗址展示工程既要保证这些坑壁的坚固性和游客的安全,又要使恢复后的坑壁在外观上与没有坍塌的墓壁在色彩、外观上达到高度一致,还要保证恢复后的坑壁不能有裂缝、泛碱、返潮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当时参与设计施工的人员进行了反复的试验,经过八次调整配方,最后终于拿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恢复后对外展出的九座墓葬,得到了专家的肯定,经过十年的展陈后,仍然保持了原貌。
车马坑的展示
晋侯墓地共发现十座陪祀车马坑,其中一号车马坑是为晋国第七位晋献侯稣陪祀的。
一号车马坑为东西走向,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23米,南北宽15米,深4.8米,距口深2.2米处的位置有一道南北向的隔梁,将整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马坑,西部是车坑。马坑中的马匹放置十分杂乱,相互叠压,据统计至少有105匹马。马体姿态凌乱,呈现出剧烈挣扎的迹象,推测这些马是被活埋致死的。西部车坑中的车整齐而有规律,分为战车、礼仪车、辎重车和生活用车四种类型,共计48辆。这是目前已知的西周时期规模最大、陈放车辆最多的车马坑,且陪祀的是真车真马,它是研究我国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实物。
一号车马坑是晋国博物馆建馆之前唯一裸露在地表的遗迹,从一开始,文物保护的任务就成为基建工程的重中之重。要在车马坑上建展厅,工程质量要保证,裸露在外的车马坑又不能有丝毫的闪失。经过文物专家和承建单位的反复研讨,先是在车马坑的四周砌筑了隔水墙,以防地下水渗透。接着又在南北两侧各打了十几眼深井,用钢筋混凝土浇铸成承重柱,然后在南北两侧的承重柱上安装几十根工字钢梁,再在钢梁上铺设钢板和满铺的脚手架,从而保证了在施工期间不会有东西掉落到车马坑中。接着是车马坑文物本体的保护。出土的车马长期暴露在外,势必受到空气中温湿度的影响和各种杂菌、昆虫的干扰,如果出现返潮、泛碱、裂缝等问题,就会影响车马坑的寿命。为此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制定了《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保护方案》,还邀请了敦煌研究院的相关专家对土质文物的保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方案制定后,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如今十年过去了,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个保护方案是严谨、科学的,保护效果是明显的。
遗址展厅范围内,还有另外两座车马坑,这两座车马坑并没有发掘,而是在原址上一座做剖面展示,一座做复制车马展示。通过以上方法,观众可对比观看三座车马坑,既可节约建设投入,也可节省游客游览时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展示手段的应用,使5000多平方米的遗址展厅内的12处遗迹呈现了保护与展示并重、每个遗址各具特色、相互照应、相映成趣的遗址展示格局,为观众勾勒出一幅两周时期邦国王侯丧葬制度的全景实图,并对遗址类博物馆的开发建设及文物展陈进行了有效探索,期望能为业内提供些许思考和借鉴。
(作者单位:山西省曲沃县晋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