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 潮头击楫 ——我国水下考古队伍发展历程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王亦晨

1986年4月至5月,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野蛮盗捞瓷器,引发中国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关注,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开始孕育。这项事业可谓是临危而建,应运而生。要建设这样一项事业,人才基础必不可缺。注重人才储备与培养,也成为水下考古事业自创建以来,一以贯之的核心要务。站在2024年的时间节点,回首看我国水下考古三十八年的发展历程,人才队伍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主要采取学习外国经验、引入外国理念的模式,建立起人才班底,使我国水下考古人才队伍从无到有建立起来。是水下考古人才队伍的初创阶段,时间为1987年至1998年。

在1987年,我国的考古事业发展虽已经历六十余年,然而对于如何从无到有地搭建水下考古这样一门分支工作、培养水下考古的专业人才,学界仍需摸索方法。为了解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水下考古理论,我国文物部门采取“走出去”的模式,于1987年6月、1988年9月分别派遣三名青年学者,赴荷兰、日本学习水下考古及潜水技术,并参与当地的水下考古工作。此三人也就是我国第一批走出国门学习世界水下考古经验的学者,他们带回的知识为我国自主创立水下考古事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1989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联合组建中日合作南海沉船调查队,对广东省台山县上下川岛海域的宋元时期沉船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而这三位最早学习国际水下考古经验的青年学者都参与了这项调查工作,亲手触摸到了这艘沉船。这艘沉船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南海Ⅰ号”,一路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成长。

为了进一步加快水下考古事业的成长,在派遣学者“走出去”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决心将国外专家请进来,以便更大规模地培训我国学者学习水下考古知识。1989年9月,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西澳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青岛开班,来自澳大利亚的专家为我国的11名学员进行了水下考古的系统培训。这11位学员不仅是我国国内自主培养的第一批水下考古专业人才,也在此后的岁月里成为建立水下考古事业的中流砥柱。

1991年至1997年,在辽宁省绥中县三道岗海域,以“第一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的学员为中坚,完成了对沉船的调查与发掘。这是我国第一次完全以国内专家组成队伍,完成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这标志着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已经从无到有建立起来,更具备了独立开展调查与发掘工作的能力。

第二阶段

主要采取自主培养的模式,在第一阶段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水下考古人才队伍不断造血,进而在全国铺开水下考古工作。时间为1998年至2009年,是水下考古人才队伍的发展阶段。

1998年7月,举办“第二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2004年4月举办“第三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这两期培训班完全由我国自己的水下考古力量负责培训,确立了水下考古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共培养了学员41人,其中很多人至今仍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骨干、领军人才。

水下考古人才的蓬勃发展,浇灌了水下考古事业的茁壮成长。中国水下考古人从此扬帆于西沙千里石塘之上,穿行于沿海万顷碧波之中。尤以对“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轰动各界,成为举世瞩目的盛事。

雄心勃勃的中国水下考古人,也从此开始走向世界,由最初的去外国请专家培训,到此时的对外国专家进行培训。2007年6月,在广东阳江的水下考古科研与培训基地举办了“第四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培训学员13人,其中有两名来自非洲国家肯尼亚的青年学者。他们回国后致力于创立本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并为此后开展的中肯合作水下考古项目做好了先期准备。

第三阶段

在注重基础人才培养的同时,开始采取提升培养层级、拓展培养科目的新模式。随着水下考古理念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蜕变,水下考古人才的培训也进入了空前发展、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时间为2009年至今,是水下考古人才队伍的升华阶段。

首先是坚持优秀传统,继续夯实水下考古人才基础。从2009年至今,又举办了第五期至第九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使我国接受过国家培训、认证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队伍,达到了166人。这些专业人员分散于全国各个考古文博单位,国家则在必要时召集他们,共赴某一地的水下考古项目,形成了水下考古“全国一盘棋”的宏观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首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还培训了来自柬埔寨、泰国、伊朗、沙特的6名外籍学员,并且为在以上国家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锤炼专精技能,提升水下考古人才能力。2009年至2023年间,先后举办了九期进阶技能培训班,共培训131人次。培训内容包括60米与80米大深度下的技术潜水、沉船潜水、洞穴潜水等各种专项技能。使得水下考古人才队伍呈现多样化发展,更好地保障水下工作安全、提升专项技能、拓展水下考古工作领域和空间,以应对水下考古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客观需求。

第三是重视文物保护,强化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概念。2009年至2023年间,共举办了七期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共培训学员113人。正如水下考古在考古领域是一个特殊的分支,出水文物保护在文物保护领域同样有其特殊性。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研究其保护修复方法,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面对“南海Ⅰ号”出水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实习,在积累操作经验的同时,也为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纵观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我国水下考古人才队伍建设在不同维度都体现了一定的变化规律:在对外交流方面,从向外国学习先进经验,到将自身的技术与心得传授给外国学者;在队伍规模方面,从只有十几人的三道岗沉船发掘队伍,到遍布全国、拥有百余人的坚实力量;在核心理念方面,从水下考古技术的不断精进,到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全面铺开。水下考古的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加速度发展,欣欣向荣的全方位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踏进水下考古的领域,随着水下考古这项事业的内涵不断深化丰富,越来越多的成果不断横空出世,吸引了广泛的关注。若论今日之成果繁盛,皆因人才充实、文武兼备;欲问未来之事业发展,须看大道相继、薪火相传。水下考古着眼于培养青年人才、在校学生作为后备军,也早有传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刚刚举办过“第一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的时候,厦门大学就已开设了海洋考古学课程。到了2019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专家在山东大学开设水下考古学概论课程。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有志青年投身此道,为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2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