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报恩寺白釉瓷砖技术与文化遗产价值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邱晓新 郁永彬

陶瓷作为一种重要建筑材料,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延绵发展。明朝建立之初,宫殿庙宇的兴建促使官办砖窑的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明永乐时营建大报恩寺塔所用的甜白釉瓷砖便是代表性产品之一,这比维多利亚时期被誉为“现代瓷砖工业之父”的赫伯特·明顿于1845年研发的瓷砖还要早400余年。

悠久历史与技术突破

我国建筑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仰韶文化时期“红烧土”就被用作建筑材料,旨在防潮和加固,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商朝出现了三通陶水管,开创了地下排水二维平面铺设系统。到了秦汉时期,砖瓦的制作工艺炉火纯青,烧成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砖瓦的造型、尺寸多样,装饰丰富,多模印动物纹、植物纹以及精美的文字,素有“秦砖汉瓦”之美誉。此时,建筑陶瓷除了实用性之外,开始具备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北魏以后,琉璃器开始广泛应用于宫廷和宗教庙宇建筑中,成了皇权和神权的象征,撑起了中国古代建筑绚丽多彩的屋顶天空。但明代以前,我国建筑陶瓷材料仍然以陶质为主,即便是明清时期闻名遐迩的故宫“金砖”,也依然是在繁复工艺下烧成的坚硬致密的陶砖。

1412年,永乐皇帝为追念父母恩德,以“准宫阙规制”在南京兴建大报恩寺塔,瓷质釉面砖出现并应用于这一宏伟建筑之上。大报恩寺塔规模雄丽,塔身主体以五彩琉璃砖瓦为饰,色彩明艳、造型独有。所用塔砖是远在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甜白釉瓷砖,其胎体致密、烧成温度高,砖的强度和韧性得以大幅提升。莹润洁白的釉面不仅增加了美观度,而且提高了瓷砖的防潮、防污、耐磨等实用性能。据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世界上较早将高温瓷质釉面墙砖运用到建筑领域的典型案例,是世界建筑陶瓷史上一次伟大的创新。出版于1875-1889年之间的《大英百科全书》第九版提及“塔之外墙用最精白瓷砖砌成”。民国时期《金陵大报恩寺塔志》附瓷砖黑白照片并记载:“砖磁质,色纯白精莹。按塔之外墙,皆用白磁砖甃成。此砖作卷折形,或用于门之沿角处。”正如《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一文指出“南京白色瓷砖发现的意义是将世界建筑瓷砖烧造的历史向前推进数百年”。

考古发现与科技内涵

大报恩寺塔矗立在金陵古城四百余年,一直为海内外访客礼赞和艳羡。1856年,随着宝塔被毁,甜白釉塔砖深埋地下。考古工作的开展使沉寂百余年的大报恩寺塔甜白釉瓷砖重见天日。从2007年初至2015年,为配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大报恩寺遗址北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在清代地层和水井中出土了大量甜白釉瓷砖。另一方面,在景德镇御(器)窑厂考古工作中也发现了明代甜白釉瓷砖的遗存。1983-1984年珠山中路翻修马路,又在沟南清理发掘,出土17块一面施有甜白釉的折角瓷砖,根据相关文献推断这些瓷砖为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以前南京修建大报恩寺白塔所用之塔砖。此后御(器)窑厂遗址陆续出土了上千块此类甜白釉瓷砖。通过对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瓷砖与景德镇御窑厂考古发掘瓷砖进行考古类型学研究后得出“大报恩寺出土的白釉瓷砖应产自明代景德镇”。

image.png

image.png

根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御(器)窑厂遗址及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大报恩寺甜白釉瓷砖大体可分为“长方形、单面施釉”“L形、单面施釉”两类,部分带有榫卯结构。出土瓷砖因在塔身的结构位置差异而大小不一,但绝大部分瓷砖形制规整,L形瓷砖折角处亦棱角分明,线条笔直。景德镇坊间有俗语称“一方顶十圆”,因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存在体积收缩、变形,极大地增加了方形瓷砖的烧制难度,这反映出大报恩寺甜白釉瓷砖制作工艺水平十分高超。

从瓷砖断面看,胎体洁白细腻,系采用上等瓷土原料烧制而成,且瓷化程度较高。通过对景德镇、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出土瓷砖样品进行抗折强度测试可知,瓷砖平均抗折强度达54MPa,远高于国家瓷质釉面砖25MPa的最新标准。经测试分析,如此厚重的实心瓷砖其平均吸水率为0.26%,达到欧盟瓷质釉面砖最高等级标准(UNIENISO10545-3吸水率小于0.4%)。瓷砖釉面莹润、细腻、平整,通过超景深显微镜测量其釉层厚度约400微米,胎釉结合极好。通过研究得出永乐瓷砖坯料属于一元配方,经可塑法成型,在1280℃以下烧造,且瓷砖制造过程中的原料加工水平较高,已经掌握了颗粒分级这一在制造厚大产品中的关键技术。总的来看,无论从外观还是科技检测分析,都可以判定大报恩寺塔砖已经达到现代瓷质釉面砖标准,而且吸水率、抗折强度等关键性指标都高于当今国际、国内瓷质釉面砖标准。

独特价值与文化遗产

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中国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称,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来江南时均曾登临此塔题匾作诗,众多文人墨客也为此塔留下精彩的词曲歌赋、散文笔记。晚明文人张岱在其《陶庵梦忆》中记述:“海外蛮夷络绎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然而,随着宝塔被毁,大报恩寺塔逐渐为国人所淡忘。但大报恩寺塔在西方却一直作为中国的代表性风物被加以介绍、描述和纪念。在17至19世纪来华旅游、探险、经商和传教的欧洲人的图文记录中,发现不少有关大报恩寺塔的图片以及推崇、赞美之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7世纪荷兰人约翰·尼霍夫所写的一本图文并茂的游记。这部游记描述了1654年荷兰使节团在中国的经历,其中就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大报恩寺塔。约翰·尼霍夫当时所见的大报恩寺塔,已经历了200多年岁月洗礼以及朝代更替,但它仍旧绚烂夺目。大报恩寺塔主体以砂石、琉璃作为建筑装饰材料,但尼霍夫却将之译为“瓷塔”,猜其主要原因是塔面使用的甜白釉瓷砖让其感到无比震撼。回溯历史,17世纪欧洲大地的“中国风”日益强劲,欧洲贵族对中国的硬质瓷更是心向往之,却一直无法研制成功,不惜风险与代价远赴重洋到中国进口瓷器。时至今日,即使是富有工作经验的陶瓷工作者第一次见到如此高质量的甜白釉瓷砖都很难相信这是中国600年前的产品。难怪尼霍夫会以报恩寺塔中的这一建筑材质作为此塔之命名。此后,《尼霍夫游记》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其文字和插图也被后人收入相关文献中,“南京瓷塔”之名也随即传遍欧洲。夏维中在《南京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塔在海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尼霍夫游记中的相关描述不断被此后来到中国的欧洲人所证明,“瓷塔”也曾出现在1983年安徒生童话故事《天国花园》中,美国诗人郎费罗也为“瓷塔”写下优美的诗句:“那座瓷塔,奇异而且古老……有着枝叶盘绕的栏杆,和层层衬着瓷砖的塔檐……”。在《能不忆江南》一书中也提到,一位名叫贝尔拉德的英国军人记录下对塔砖的称赞:“由于它的完整和漂亮,以及建筑材料的质地,它在中国所有其他同类建筑物之上。最突出的是它用来砌面的砖……”。大报恩寺塔因其巨构殊形、高耸云日被世人顶礼膜拜,也因其通体琉璃、美轮美奂被骚人墨客争相吟咏,更因其独一无二的瓷质建筑材料——甜白釉瓷砖的运用让“瓷塔”之名享誉世界。直到如今,大报恩寺塔在海外依然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地位,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名片。

大报恩寺塔甜白釉瓷砖向世人证明了瓷砖这一技术并非舶来品,而是早在中国明代就已经出现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瓷器和大报恩寺塔都曾经在世界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在新时代保护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明晰大报恩寺塔甜白釉瓷砖的文化和科技内涵,确立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在世界建筑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系江西省2023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南京大报恩寺塔白釉瓷砖制作工艺及产地研究”〈YC2023-B242〉阶段性成果)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95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