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子墓地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大庄子新村东台地,阿掖山北麓,向东直线距离黄海约3.5公里,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地表原有两座封土,其中一号封土保存较好,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经勘探其下埋藏墓葬10余座。二号封土受早年生产破坏,目前已基本不存。
为配合日照市科施佳园区扩建工程,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日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原二号封土下的墓葬进行勘探和发掘。
本次发掘共3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木椁双人合葬墓,皆有墓道,其中两座被盗掘严重,但墓葬结构清晰,一座墓葬保存完好,出土各类随葬品70余件。
M1墓圹平面呈刀把形,长4.2、宽3.5、残深2米,葬具为两棺一椁,两具木棺均为整木刳空的独木棺,棺内人骨已朽尽,葬式不详。该墓被盗扰,残存随葬品有漆木樽、耳杯、釉陶壶各1件。
M2位于M1东南方向10米,平面大体呈“甲”字形,斜坡式墓道,残长4.45米。墓圹长4.4、宽3.95、残高2.76米,东墓壁呈弧状,疑似建墓时坍塌。葬具为一椁双棺,木椁平面呈“亚”字型,椁顶由5块木板横置,木椁四周封填青膏泥。该墓葬也曾被盗掘,棺内人骨腐朽无存,残存随葬品有釉陶壶、残漆案等。西侧棺内残存随葬品有铜印章、铜带钩、铁剑等;东棺内残存有漆方盒、镜刷、竹发簪等随葬品。由出土印章印文可知,墓主人为“桓贾”。
M3位于M1东约15米,保存完好。墓圹平面呈刀把形,由墓道、墓门、椁室三部分组成。斜坡式墓道通向椁底,残长6.6米。墓圹长6.4、宽4.1、残深4米,椁室四周封填青膏泥,发掘时呈满水状态。
椁室有双层盖板,其上层为11根方木横向排列,下层为纵向单层木板。椁室分为东西两室,东西椁室间使用微缩木门窗相通,一门两窗。头箱和脚箱区域均用木板分割。
西椁室内木棺外髹黑漆、内为红漆,底部由两个横置木架抬高形成笭床。棺内人骨已朽尽,随葬品有铜镜、铁剑各1件,龟钮铜印1枚,印文为“桓报德印”。头箱内为大、中、小漆耳杯成摞摆放;脚箱内放置釉陶器14件,器形有壶、瓿、长颈瓶,多数有木质器盖。
东椁室木棺已塌陷,棺内人骨朽尽,随葬品有漆盒、木梳、木箅、铜镜等。棺下为窆棺使用的柩车,带两支圆木滚轮。东椁室头箱内随葬漆圆盒、耳杯、釉陶壶若干。
大庄子墓地发掘的三座墓葬,虽然两座被盗,但墓葬结构较为清晰,仍然出土了较多的珍贵文物,是山东东南沿海一带近年来汉代墓葬的一次重要发现。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随葬品来看,与这一带以往发现的西汉中晚期墓葬情况大体相同,也应是属于西汉中晚期。较为难得的是,三座墓葬中有两座都出土有印章,并同为桓姓,因此可以推断该墓地应属于桓氏家族的墓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保存完好的M3墓葬结构清晰,两个墓室之间并有门窗相通,墓葬结构有明显的地宅化现象。从发掘情况推断,该墓葬应为夫妻合葬墓,但并非同时下葬,由墓道偏向一侧墓室和木门封堵的结构情况,明显属于两次下葬。做工考究的棺椁结构特别是窆棺柩车的发现,为研究山东东南沿海一带汉代埋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随葬大量漆木器和施釉硬陶的现象,又具有浓厚的楚及吴越文化特色。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日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詹森杨 刘烜赫 黄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