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优服务 深化教育促发展——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开放两周年总结交流暨博物馆教育功能研讨会综述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

6月14日,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开放两周年总结交流暨博物馆教育功能研讨会在杭州召开。金宝搏网站下载 、浙江省文物局有关领导和国内博物馆同仁、高校专家学者共40余人出席会议。研讨会对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两年来的实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围绕深化博物馆教育功能,促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结合新时代观众观展需求,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会议由金宝搏网站下载 、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博物馆学会、浙江自然博物院主办,杭州拓凡优展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支持。

“24小时博物馆”是服务社会的有益尝试

据介绍,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于2022年6月正式对社会开放,展馆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展品380余件,工作日开放时间为10:00至22:00,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为10:00至24:00。展览以动物、植物和矿物为主题,旨在满足学生课后的多样化需求,服务于市民、游客晚间观看博物馆的新期待,打造常态化延时开放的实验型文化体验新空间。开放两年来,累计更新展览9个,开展互动体验15项,举办研学活动205场共计1012人次参与、公益讲座112场共计3441人次参与,开发文创产品20款,接待观众47万人次。

在展览展示方面,选择观众常见的动物、植物、矿物作为展品,便于观众理解和学习,培养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心,展品注意常换常新。2022年9月在矿石区新增专题“宝石山上有宝石吗”和“大理岩和花岗岩”,12月上新目前国内博物馆已知收藏展示的最大叶片标本董棕叶片标本。2023年6月新增菊石展区和双垂鹤鸵、双吻前口蝠鲼、百山祖冷杉等标本,11月上新孔雀石、芙蓉石等矿石区展品。2024年1月上新世界最大种子海椰子标本,3月上新蓝孔雀标本。

在研学方面,推出常设研学课程和定制研学课程。常设《探索恐龙世界》《大地瑰宝》《落叶缤纷》等8个课程,定制课程则根据不同的节日及馆内临时展览推出相应主题的原创课程。研学课程基于STEAM素养、成长性思维、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等12大教育核心理念,通过互动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理念。

在IP运营方面,以亲子家庭需求为导向,打造特色文创品牌,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强化市场营销策略,提升品牌认知度。如IP形象“猫头鹰博士”原创系列文创产品,包括抱枕、贴纸、口罩、雪糕、徽章等,深受观众喜爱。“开馆周年系列文创”荣获2023年浙江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大赛金奖。今年新推出的“万物之森”系列文具套装和“光年之外”陨石套装礼盒,亦广受欢迎。

在宣传方面,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标识性信息,大幅提升了场馆知名度。2023年“24小时博物馆”被评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系统2022年度十大宣传案例。“浙江宣传”公众号等将其作为服务公众的典型案例予以报道。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夏丹荷认为,“24小时博物馆”的实践探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的一次有益尝试,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时空限制,让市民能够方便地接触文化艺术瑰宝,并以其丰富多彩的展览内容和便捷周到的服务,实现了文化遗产传播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希望博物馆继续保持创新活力,积极发挥创造力,探索数智赋能,打造更加具有互动性、沉浸式的展览。加强馆校互动,开发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育项目和趣味课程,让博物馆成为无界课堂。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扩大文化传播的辐射力。

金宝搏网站下载 社长柳士发表示,浙江自然博物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博物馆运营模式进行创新探索,为博物馆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了经验和借鉴。金宝搏网站下载 希望与各博物馆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积极发挥展示阵地和宣传阵地的双重宣传效应,共同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积极回应观众需求

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提出,文博场馆应积极回应观众需求升级。

智能手机的普及深刻改变了观众的参观行为和认知模式,民众阅读“喜好”产生新变化,信息获取渠道迁移到移动端,“碎片化”阅读成为新常态,年轻人更爱“有趣科学”新闻。据观众调查和专家分析,当前公众对博物馆有“5个不满意”,一是博物馆与公众日常生活的关联度低;二是博物馆变化少,人们缺乏再次走进博物馆的理由;三是博物馆只发表权威性声音,不关心公众的想法;四是博物馆创新少,公众很难在这里自我表达,或者难以为历史、科学和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五是博物馆不是一个舒适的社交场所,朋友之间很少有讨论想法的机会,更不要说陌生人之间的社交。

博物馆进入掌上新时代,要积极回应观众需求升级。一是更大力度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发挥科技和市场优势,唤醒更多沉睡的文物,提供更好的体验,创造更好的产品,推动更多文物元素融入生活、融入产业;二是更大力度提升文博场馆服务水平,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优质博物馆资源向社会、基层和网络空间延伸,为更多群众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三是要强化教育功能,利用博物馆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深化馆校合作机制,加强历史知识、艺术审美和科普教育;四是要扩大开放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博物馆让观众喜欢看,看得懂,看得久,看出名堂,为美好生活赋能,打造“人民满意的文博场馆”,需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办馆理念,积极回应观众需求升级,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为在地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服务。也需要强基固本,加强学术研究和文物展品阐释,挖掘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浙江自然博物院推出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满足观众参与教育活动、社交联谊、智性休闲等需求。如推出馆校合作“认识身边的矿物岩石”研学活动、博物馆奇妙夜之自然探索亲子课程、《青山绿水我的家》《科学大作战》等科普剧,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有趣活动,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浙江自然博物院积极回应“扩大开放交流”,精心策划展览“走出去、引进来”。2024年3月至9月,在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举办“博物绘——浙江自然博物院典藏展”;5月“第59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作品巡展·中国站”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展出;6月至2026年2月,与澳门科学馆合作举办“生物多样性专题展览”;9月至2025年2月,将与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联合举办“浙江·福井恐龙大展”;10月至2025年10月,还将在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合作展览“中国的矿物展”。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促进了观众深度体验,未来博物馆应更加关注推进自身变革,主动融入现代科技和当代生活,实现业内业外资源共享,国内国外交流结合,线上线下开放交互。

山西博物院公众服务部主任李平以山西博物院为例,对促进馆校共建合作模式创新与升级提出思考与建议。

山西博物院通过分众化、体系化、多维度的视角积极实践馆校共建。首先在面向中小学的博物馆教育中,山西博物院的“双师工坊”和“数字化课程”两个项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成为山西博物院服务中小学博物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其次是面向高校的博物馆教育,科研课题的馆校共建是山西博物院和高校双方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提升整体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2021年以来,山西博物院与山西大学科技史考古研究所合作《陶寺遗址出土音乐文物声学测量与初步分析》研究课题;与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共同策划演出了《家书里的初心》舞台情景剧、“让历史照亮未来”主题活动;与吉林大学合作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观众参观行为的调查与分析》等学术课题。第三是国际化馆校共建模式,2017年山西博物院先后与55个国家、地区的数百名来华留学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还与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进行了合作共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法国巴黎高等学院总裁一行于3月访问山西博物院,在文物保护利用、数字虚拟技术、博物馆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除此之外,山西博物院还与巴基斯坦奎德阿萨姆大学在联合办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积极探索深度参与博物馆领域国际治理新路径。山西博物院以分众化、专业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通过系统整合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打造了具有山西区域文化特色的中外教育课程、研学品牌和科研项目,实现博物馆教育的多维度资源共享,创建优势互补的馆校共建新格局。

当前博物馆的馆校合作依旧面临着一些困惑:一是教育资源的整合。博物馆和学校拥有的资源有所不同,如何将双方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保障。二是教育理念的融合。博物馆注重的是实践性、体验性教育,而学校更加注重的是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教育理念的融合,需要馆校双方长期在实践中不断磨合;三是合作模式的创新。传统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如何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博物馆馆校合作还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挑战,加强教育理念的交流,探索更加个性化的合作机制,实现合作模式创新与升级。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陈刚以“小小工美馆,与你不见不散”为切口,提出对教育活动要用心下足绣花功。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之畔。近年来,工美馆持续在赓续运河文脉、弘扬工匠精神、增进民生福祉、展示国家形象等方面实践深耕和探索创新,通过创新理念、路径、机制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于2023年获评浙江省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作为公众的第二课堂,工美馆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各类教育活动、主题展览,努力打造“儿童友好型博物馆”。为提升博物馆文化输出质量,满足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工美馆设650平方米青少年体验专区“小小工美馆”,是一次“馆中馆”的全新尝试,是专门为青少年群体打造的公共体验空间,天真烂漫的空间设计、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深入浅出的教育课程,带孩子们步入工艺美术的奇妙世界。

展陈设计趣味童真。一设多媒体区“工美万花筒”,提取馆藏精美纹样,采用数字化手段打造大视觉、浸入式的空间,形成琳琅满目、精品荟萃的奇妙参观体验;二设沉浸式互动体验区“趣玩寻艺记”,以儿童第一视角“寻艺探险之旅”为主线,串联四个模块主题展区,每个主题区均设置互动台,增加观展趣味性及互动性;三设综合教学服务区“探索大本营”,集图书阅览、主题活动、成果展示、文创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区。

场馆运营有序多样。一是开设四大原创研学课程,根据小小工美馆的陈列展示内容,结合工美馆基本陈列内容,把工艺美术及非遗技艺以研究性学习、创造性探索的形式呈现给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学习成长;二是举办丰富的主题活动,在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母亲节、教师节等节点,推出多元化、多种类、多层次的公益讲座及公益活动,吸引人气,带动馆内其他项目;三是开发衍生文创,使用小小工美馆品牌,推进现代工艺与传统手工艺相互融合,对文创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并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及美观度。

服务定位面面俱到。一是趣味解读满足儿童需求,加强儿童群体的参观体验感,展示内容与基本陈列相符,以青少年的视角进行解读,扩大展览受众群体;二是夜间开放满足参观需求,馆中馆独立于基本陈列,既保证了博物馆的展品安全,又以最低的投入成本,满足了博物馆夜间开放的条件,延长了开放时间,带来服务上的提质增效;三是灵活经营满足差异化需求,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灵活机动的互动体验、量身定制的研学课程、性价比高的课程套餐给观众更多选择。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将以“小小工美馆”为新的起点,在未来用心下足绣花功,以多元化、科学化、品牌化为思路,继续推出兼具生动性、多样性、广泛性的公共教育活动,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推进传统技艺的社会普及教育,为公众提供更多样的文化活动,为社会提供更丰厚的文化滋养,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周婧景主张为“教育活动藏品”正名,鼓励观众到博物馆“动手”。

20世纪中后期,博物馆工作重心逐步转向教育。由于外部的需求攀升、内部的机构功能分化和资源的优势彰显,实物已悄然被引入教育活动中,并被冠之以教具、教育用品、参考品、标本等名称。至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国际上将其统一为“Education Collections”,可译作“教育活动藏品”,即归博物馆所有的,用于教育活动或互动展示并允许观众触摸和操作的物品,由于易损耗应在保护与监督下使用。

“教育活动藏品”概念界定始于1996年,2014年美国博物馆联盟年会成为推动“教育活动藏品”形成燎原之势的标志性事件。“教育活动藏品”诞生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并在各类博物馆尤其是自然历史类博物馆渐成气候,有些甚至建立出规范的管理流程及制度,其特色经验可分成三类。

一是重预防性保护。在日常养护方面,其一重视环境控制,研发保存条件,广泛运用无酸盒,并雇用维护员;其二组织修复培训,如丹佛自然与科学博物馆、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修复工作多由经过培训的志愿者或实习生承担。在保护下使用方面,首先是分级分类使用,如美国费城率先模仿交通灯颜色对“教育活动藏品”进行分级,其后被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仿效并优化,当观众步入该馆展区,志愿者会向观众介绍“教育活动藏品”的色码系统;其次是组织培训,对象为借用或使用“教育活动藏品”的教育人员、观众等。

二是重创新利用。在功能拓展方面,主要用于馆内教育活动、互动展示、馆外推广与出借服务。馆内教育活动多面向家庭、学生和残障人士等。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曾将“教育活动藏品”置于透明容器内,根据差异化的保护需求对操作的开放程度进行等级区分,不仅鼓励观众通过抽屉、橱窗展示进行感官体验,还鼓励他们借助科学设备自由探索,甚至鼓励观众开通个人在线账户和数字化工作记录本,将现场体验延伸到线上空间。馆外推广和出借服务方面,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洛杉矶郡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收藏外借服务和菲尔德博物馆的哈里斯外借服务中心最具代表性。在类型创新上,有藏品中心、探索屋和实物箱等。

三是重制度建设。在完善制度方面,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博物馆确定了管理“教育活动藏品”的7个步骤:明确教育主题、确定最终收藏、计算机编目、按统一方法放置、预防性保护、定期清点和差距分析。在责任到人方面,应将管理“教育活动藏品”的任务交付相应部门及负责人。如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将任务赋予科教组,并参照常规藏品设立“教育活动藏品”经理。

建设博物馆收藏新机制可为创建“教育活动藏品”提供依据和前提,故就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归属问题的制度化。由教育部门负责管理和使用“教育活动藏品”,记录和变动等操作可由藏品部门培训或协助。同时教育部门可增设一名“教育活动藏品”管理负责人,全面负责“教育活动藏品”的规划、入库、编目、清点、维护、更新等工作。二是管理流程制度化。可以采取以下8个步骤:明确经费和主题,规定收藏范围;多途径获得“教育活动藏品”;对“教育活动藏品”信息进行计算机编目,创建可供管理部门和观众使用的数据库;制定保护标准,实施预防性保护;根据编号、位置定期清点;通过差距分析补缺拓展;出借管理、使用培训;注销申请与转赠。三是与现有藏品管理制度对接。首先,向藏品部门借入的藏品虽可暂时用于教育活动,但其仍为常规藏品。故“教育活动藏品”的来源主要有教育活动开发时配套采购,或捐赠中经鉴定不宜纳入常规藏品的,及展览结束后的非馆藏藏品,如展厅中用于互动的复制品。其次,要明确经费和场地以为“教育活动藏品”的创建奠定物质基础,根据最新颁布的《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现阶段可将其纳入固定资产。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9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