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贯穿古今、沟通东西的诗文化走廊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侯俊杰

西周初年,召公和周公以陕为界,分陕而治。召公过函谷关到陕州巡察民情。他为了不扰民,就在一棵甘棠树下现场办公。渴了,饿了,他就摘几个棠梨吃。人民为了纪念召公亲民爱民的美德,写下了《诗经·甘棠》。由此,历代文人骚客,途经崤函古道,做官、寓居、探友、赏景都留下了很多诗作。其作者包括王侯将相、封疆大吏、文人雅士、逆旅游客,等等。他们在这里感慨往事,赞美景色,怀念亲人,送别朋友,惊叹险途……以表达情感、诉说故事。其诗作无不发自肺腑,真切动人,意真情切,感人至深。这些诗,时间上跨越3000多年,空间上布满了西至陕西潼关、东达古都洛阳的城乡沿途,使崤函古道形成了一条通古达今、贯穿东西的诗文化走廊。

崤函古道诗文化走廊形成的地理和人文基础

“崤函”一词,是崤山和函谷的合称,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一》:“秦东有崤函之固”。“崤”,指崤山。秦岭向东延伸至小秦岭,再向东延伸部分是崤山主峰。它西与秦岭华山相连,东接邙山,南合伏牛,北滨黄河,是崤函地区主要的交通障碍,也是主要的交通要道。“函”,指函谷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匣子)”而得名,其设置在战国初期的秦国时期。崤函古道指崤山和函谷所在的区域,东至河南洛阳,西至陕西潼关,全长约500华里。崤函古道分为东西两段:自潼关至陕州以西为函古道,自陕州至洛阳为崤山道。崤山道又分为北崤道和南崤道:此道在陕州城东的交口向东,又分为南北两条崤道:北崤道过交口、硖石、观音堂、沿涧河河谷经渑池、新安东行,出汉函谷关至洛阳。南崤道过交口后向南,过雁翎关,沿永昌河东南行,再沿洛河经宜阳,东行至洛阳。

image.png

当然,仅有地理优势,并不能成为人文通道。崤函古道的形成和发展,还与我国自古以来东西方政治、经济和都城格局的演变也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

在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前,中国处于由部落到古王国的过渡期,文明集中在以河、济、淮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这个时期,中国在地理上只有东西之分,而无南北之别,夏与周属于西,夷与商属于东,这就是历史学家傅斯年提出的“夷夏东西说”。起源于西部的周朝,通过东征消灭了商朝之后,为了防止东部部落的叛乱,于是在崤山以东,河水和洛水之间,营造了成周洛阳城。洛阳便成为了西部宗周镐京的陪都,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两京制”。从此往后,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往往都不止一个都城,长期存在着两京制 。从西周经汉、到隋、唐,王朝都基本上是长安、洛阳的“二人转”,而且往往是长安为主,以西控东。虽然东晋开始出现南北分裂的插曲,但是尚未改变东西划分的主旋律。处于两京之间的崤函古道,自然就担当起了交通要道的角色。

崤函古道诗文化走廊的特色

一是时代性。从《诗经·甘棠》开始,历经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至近、当代,崤函古道上都有诗作留下,特别是唐宋时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鼎盛时期。据统计,仅唐代在崤函古道上创作的诗歌就有1300多首,作者有400多人。从唐代的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李白、杜甫、韩愈、贾岛、李贺、白居易等,到宋代的苏轼、魏野等都有佳作留下。这种景象与我国文学史发展,特别是唐诗宋词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高度契合。尤其当代之时,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雄起,董必武、郭沫若、郭小川、贺敬之等在三门峡都留下了一部部不朽的诗篇,更是记载了新中国治黄史上开篇的华章,歌颂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二是真实性。崤函古道位于两京通道上,是洛阳和西安往来的必经之地,所以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多事件。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直接写崤函古道上的人和故事,莫过于杜甫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唐乾元年间(758-759年),杜甫在从长安到洛阳的往返途中,目睹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给国家带来的凋敝,睹景生情,写了这三篇不朽名作。这三首诗,不仅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灾难,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而且它们所写的地方,都在崤函古道上:古新安城,在今三门峡所属的义马市;石壕,在今三门峡陕州区石壕镇;潼关,即今陕西东部的潼关县。《三吏》,是杜甫在崤函古道上留下的不朽之作。此外,王建写于陕州的《水夫谣》,仿汉乐府的形式写出了水上服役人难以忍受的苦难,对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进行了抗争。杜荀鹤过硖石写下的《伤硖石县病叟》“无子无孙一病叟,将何筋力事农耕。管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记录了一个无子无孙的生病老人已经无力去耕种荒芜的田地,但官府不但不管其痛苦,还要按照土地多少征收租税的苦难。这一幕幕场景,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image.png

三是丰富性。由于崤函古道上的诗作者身份的复杂,所处社会地位、环境的差异,所以其作品也多种多样。有人记下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如上述王建、杜荀鹤的诗;有人记下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杜甫的《石壕吏》;有人感伤,如号称“大历十才子”的卢纶在虢州任职期间,爱女元樊不幸离世,他写下的《哭女樊四十韵》和《哭女樊》,读起来不禁让人落泪;有人怀古,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入潼关》:“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此诗名为《入潼关》,实则写的是函谷大地的险要地势与崤函大地上的历史典故。当然,由于崤函古道两旁地险景美,过往之人,自然会有感而发,赞美赏景。如唐太宗的《春日登陕州古城》、魏征的《砥柱铭》、李商隐的《荆山》、韩愈的《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题二十一咏》等都是对这里的自然风光和黄河之雄浑壮美景色的赞美。

四是艺术性。我们不能苛求崤函古道上流传下来的每一首诗词都是艺术佳作,但是这些作品,能够流传下来就有一定的史料和艺术价值,其中也不乏艺术精品。杜甫的《石壕吏》就是唐代诗坛上不可多得的一篇。“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既表达了对吏的恨,又表达了对村妇的同情。全诗一百二十个字,用惊人的简洁和洗练,就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子由渑池怀古》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代表作之一。北宋嘉佑六年(1061),苏轼赴陕西任凤翔(今陕西宝鸡)府签书通判,过渑池时收到弟弟苏辙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提到六年前他们父子三人赴汴京应试路过渑池时的情形,苏轼以此诗回复。诗中表达出对人生纾解旷达的感悟,而其中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生轨迹,既形象生动,又寓意深远,至今已经演化成一个成语流传下来。魏野,是北宋陕州人,号称“草堂居士”,一生清贫,不沦污流,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与隐士之一。他常居陕州,写下了很多与陕州有关的诗句。其中的《寻隐者不遇》四句诗中有一句“白云遍地无人扫”,想象奇特,画龙点睛。不写清扫尘埃而写扫白云,既写出其身处之高,又写出清扫对象之不可理喻;既表现出诗人隐世独处的清高,又写出诗人亦人亦仙的心境。至于到了当代,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工程建设和诞生,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郭小川的《三门峡》、郭沫若的《三门峡诗八章》等都成为当代诗坛上的名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既有对三门天险的描写和对大坝工程的讴歌,又是歌颂新中国治理黄河的华丽篇章。

崤函古道诗文化走廊的时代意义

崤函古道,史学界又称“黄河廊道”。崤函古道上的诗词文化是崤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内容,是研究崤函文化、三门峡历史文化乃至黄河文化重要的历史资料。在今天,它们也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文旅融合,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展新时代旅游业的宝贵资源。时代呼唤三门峡结合文旅业发展的实际,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激活它们的时代价值,让它们为新时代文化旅游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参阅刘书芳编著的《三门峡古代诗词解读》,谨表谢意)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55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