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以来,辽宁省积极响应、迅速落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大力支持,业内外广泛关注。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辽宁省在稳步推进、紧抓落实的基础上,转变工作思路,积极创新,探索辽宁“四普”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省已复核三普不可移动文物1523处,登记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415处。
积极部署推进,制定印发方案
2月6日,辽宁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暨动员部署会在沈阳召开,审议通过了《辽宁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辽宁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宣传方案》。
6月27日,辽宁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沈阳市召开。会议书面传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指出要狠抓贯彻落实,践行应保尽保,全力做好第二阶段各项工作。
率先组建机构,高效建设队伍
成立由省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省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市、县(市、区)级普查领导小组相继组建。截至4月20日,省市县三级普查领导小组全部组建完成,双组长制全面落实。省市县普查机构均成立普查办公室,普查办人数合计725人,比“三普”时增加了20%。各地陆续组建普查队伍。目前100个县级普查单元已组建142支普查队,普查队员908名,比“三普”时增加37%。省文物局组建“四普”工作专班,负责协调各市“四普”有关工作。组建了辽宁省“四普”专家库,建立了技术指导、质量控制、成果抽检机制。
部署全省培训工作,设置试点先行探路
3月24日至29日,辽宁省承办全国文物普查2024年度(东北片区)培训。随后,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4年度培训班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正式开班,200余人参加培训并参加试点普查实地调查工作。4月14日后,沈阳、大连等14个市文物局相继组织举办市级培训班。省“四普”办安排技术人员分赴各市进行有针对性地现场指导。全省各市县(市、区)参加培训人员900余人,达到全省普查队伍人数100%全覆盖。
确定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华乡为省级普查试点,组建普查小组24个,普查队员160余人,对该乡8个行政村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实地调查,复核“三普”不可移动文物15处,登记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0余处,试点工作现已全部完成。
实地调查如火如荼,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5月1日开始,普查进入实地调查阶段。全省100个县级普查单元中,53个县级普查单元正式启动实地调查。其中阜新县、彰武县、凌源市、桓仁县、建昌县进度较快。本溪市率先实现启动率100%,阜新市启动率57%,其他市县也在稳步推进。
辽宁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三普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在300处以上的县区配发高精度手持定位终端设备。同时,发放《辽宁省志 文物志》《中国文物地图集 辽宁分册》《辽宁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辽宁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等图书近千册,为普查队员提供普查参考资料。组建全省普查工作群,实时联动,推进普查各项工作,实行周调度制,掌握经费落实、调查进度等相关信息。
全方位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辽宁省举办为契机,会同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八家央媒“文物保护看基层(东北行)”活动,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营口、阜新、朝阳等7市鼎力协同,对重要文物遗迹点和“四普”实地调查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报道,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协调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平台,发布新闻报道200余篇,宣传文物普查的重大意义、政策和工作要求,紧密跟进普查工作进度。
各地积极创新探索,统筹推进工作落实
本次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在实地调查工作中,辽宁省各市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纷纷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阜新市以市级文博单位专业力量为依托,整合各区县文博干部,市县联动,一体推进实地调查工作。本溪市桓仁县科学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普查队伍,由富有“三普”经验的老文博干部带队,以老带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文物人的精神风貌。朝阳市凌源市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进程研究课题为引领,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尤其注重发现新石器时期聚落址。在万元店镇新发现两处保存较好的古文化遗址,为探寻与牛河梁遗址群相关联的红山文化聚落提供重要线索。盘锦市盘山县充分利用第三方资源,调动高校专业力量,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开展普查工作,签署《盘山县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及新发现调查服务合同》,确保本次普查工作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