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小金碗去的,确实好看极了,展品件件都很精美,这真的是我不去陕西就能看到的吗?”一位杭州网友在观看了“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展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说。
中国丝绸博物馆2024“丝绸之路周”活动于6月19日正式开幕。作为“丝绸之路周”的重磅展览,“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展也在万众期待下开展了。
组织调度文博资源,办好年度大展
暑期伊始,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24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从加强统筹部署、提升便利化水平、倡导文明观展、强化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应对参观热潮。
今年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十周年。继去年敦煌展大热后,中国丝绸博物馆持续做好相关主题系列展,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和策划,“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展作为对丝路申遗十周年的献礼而隆重推出。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丝路廊道路网上17家单位,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宁波博物院等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考古研究机构,以及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彬州市文物管护中心等文物保护机构共同办展。参展文物类型丰富,有佛造像、金器、陶俑、碑刻、丝绸等,计210余件/组,其中不少是重器“出山”,国家一级文物多达50余件/组,四龙手镯、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等珍贵文物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示了丝路文化的独特魅力。
沉浸式设计,打开长安“万花筒”
自2015年起,中国丝绸博物馆每年策划推出丝绸之路主题展览,至今已整整十年。2020年呼应“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推出“丝绸之路周”,联合国内有关省市及国外博物馆等共同举办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展现丝绸之路联通中外和各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近两年的丝绸之路主题展览选取丝路上的代表性区域,如青海道、敦煌,本届根据丝绸之路周“丝路连天下 文明耀古今”主题,带领观众来到了繁华的长安。
“九天阊阖”取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将大明宫比作天宫,描述九重皇宫打开宫门,万国使节朝拜皇帝的盛景。“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展通过考古发掘和传世珍品,为观众呈现长安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过往,展现唐代丝绸之路的宏阔历史及浙江与唐代丝绸之路的关联,印证浙江作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起止点的关键地位。
展厅采取沉浸式设计,观众步入展厅前先穿过一道朱红的“城门”。这道“城门”象征着被誉为“丝绸之路外交起点”的含光门——在唐代,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者从这里进入长安。展厅中大量使用长安宫城中常见的赤色(正红色)烘托庄严肃穆的氛围,兼以其他红色系色彩展现长安城的明媚热烈。此外,提取唐代壁画局部设计展陈空间,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给观众穿越时空、亲临长安之感。展览还采用了“UGC(观众生成内容)”新型策展理论,把展览延伸到展厅之外,联合当地都市报推出了“我眼中的长安展”晒贴活动,邀请观众在APP上分享观展体验,把观众感动、自豪的情感抒发和专业的点评都纳为展览的一部分。
展览带领观众从五个方面认识长安:世界之都、商贸之都、时尚之都、文化之都以及长安与浙江的关系。唐长安城是中国历代面积最大的都城。展厅中的汉白玉贴金观音立像、番酋像等文物编织出外国使者、商人、留学生、僧人,不远万里循着丝路来到长安朝贡、经商、求学、巡礼甚至世代定居的图景。
唐长安的商业繁荣程度远超前代,东西两市各国商贾云集。展厅内胡人俑、骆驼俑、马俑让观众仿佛看到驼铃声声、人喧马嘶的商贸场景,展架上以“堆”计数的东罗马帝国、波斯等国钱币和银铤等多种货币记录了工商贸易之都的交易盛况。
唐朝政策的开放包容使诸多域外文化与中华本土文化相融合,长安的文化也走向全面繁荣。展厅中,佛教的佛像、佛经、舍利、塔式罐和道教的老君像汇聚一堂,展现出长安百花齐放、文化互鉴的景象。唐代大量琉璃器由西亚流入中国,晶莹剔透的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吸引来观众的无数镜头。这件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琉璃盘纹饰繁复精美,盘底有西亚流行的吹塑技法留下的铁棒痕迹,是中外交往交流的宝贵结晶。
长安不仅经济、文化繁荣,长安人的文化生活也多姿多彩。伎乐俑勾勒出长安生活安逸、祥和的一面;服饰、香囊等生活艺术品如同组成了一个秀场,展示出盛唐长安浪漫华贵的时尚。在展览最后,引入京杭大运河作为长安与浙江交流之脉,以专题模式呈现两地的经贸文化联系。浙江与长安间的水陆交通线承载着往返海内外的人员、货物,成为唐代以来沟通南北重要的生命线,一件件文物记录下浙江与长安的交流。
观众好评如潮,杭州掀起“长安热”
走进展厅,不仅有杭州市民,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观众,他们中既有向往历史文化的旅人,也有渴求知识的学生,还不乏扶老携幼、共同学习的亲子家庭。
“展厅文字下了功夫,一个人慢慢地看也很好。”“逛完一趟下来感觉丝博的规划是下过心思的,场馆设施和布展水平都很在线。”观众们走出展厅后纷纷在社交媒体上留言称赞展览设计,开展半个多月,微博讨论量1.9万,豆瓣、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有大量帖文和观展笔记。
“佛像漂亮,金碗奢华,石碑大气,都很精美。”一些格外精美的展品,如汉白玉贴金观音立像、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镂空葡萄花鸟纹香囊等成为观众关注的热点。“四年前我是特意跑到陕西去看的,很多文物再看一次依然震撼!”有些观众拿着几年前在西安拍下的文物照片与“出差”中的文物再次合影。还有些观众发挥想象力,把文物照片做成了妙趣横生的表情包,上传到网络平台。
暑期中很多学生走进博物馆,家长们笑称博物馆是“遛娃”的好去处。恰好本次展览的一件明星展品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吟诵《将进酒》时手拿的酒碗原型,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好奇探寻的目光。
自我加压,看展览服务如何随“变”而变
开展近一个月以来,已有大量观众到中国丝绸博物馆打卡,他们对展览服务赞美有加。这些好评的背后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和随“变”而变:不断优化服务,针对观众参观规律及时制订相应举措。杭州作为旅游城市,中国丝绸博物馆又位于西湖景区,要接待大量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结合去年敦煌展的火爆,博物馆通过分析观众参观数据,适时调整接待服务,使服务工作游刃有余。
暑期,展览开放时间从17点延长至18:30,游客进馆时间延长至17:30,削峰填谷,避免了馆内拥挤,让更多的游客有机会走进展厅,安心、沉浸地享受展览。
同时,取消个人入馆预约,可持身份证、市民卡或实名登记入馆,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来访体验,方便其轻松灵活安排行程——这对于使用小程序困难的老人、外国游客也更加人性化,方便他们前来参观。
去年推出的馆长、专家、志愿者导览措施广受好评,今年博物馆对于团体预约、专家讲解也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季晓芬馆长领衔,馆领导和策展专家继续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并提前公布当周讲解安排。同时,每周邀请重量级专家做专题讲座,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副馆长庞雅妮,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自力,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等,来到“丝路讲堂”进行讲座,从文学、历史、考古等多角度介绍长安与浙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把博物馆变成大课堂。
为了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面对入境签证新政策后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馆参观的情况,中国丝绸博物馆又招募了英文讲解志愿者10人;新招募中文讲解志愿者20人,每天两至三场进行讲解服务;博物馆的5名少儿讲解员也在暑期上岗,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少儿加入到志愿讲解队伍中。对于无法到场观展的观众,博物馆还推出了数字展,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观众可以直观便捷地了解欣赏展品。
浙江作为中国大运河的终点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止点,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传承至今,历久弥新。此次“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展在带来文化熏陶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有品质有温度的服务,值得到博物馆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