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水中珍品之一,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起,便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国作为渔业大国,有着悠久的捕鱼史,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鱼镖头”“鱼钩”“鱼叉”等均可以佐证。“玉,石之美者”,人们认为其可通灵天地、除邪晦、知祸福。商周时期人们把对鱼的崇拜与对玉的喜爱紧密相连,制作出大量鱼形玉器,赋予玉鱼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统计,目前考古发掘所出土的商周时期的玉鱼已有1000多件,主要分为装饰类、丧葬类及工具类。虢国,西周时期的一个姬姓诸侯国。虢国墓地出土的9000多件(颗)玉器中配饰类数量最多,占总出土玉器的60%,其中仿生动物玉器堪称出土玉器中的精华,而鱼形玉器又是其中数量颇多、精致灵动的一款,有玉鱼单佩,也有玉鱼组佩,惟妙惟肖,精工技良。
鱼尾龙形佩(图1)出土于M2009虢仲墓,长7.2厘米、宽0.6厘米、厚0.7厘米,于墓主人的两股骨之间,背面残留有丝织品痕迹。青玉,浅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和黄白色斑,玉质细腻,半透明。圆雕,整体呈弧形,龙首,臣字目,口微张,鱼形尾。正背两面饰纹样相同的勾连云纹,背部饰菱形回字纹。头部有一小穿孔,可佩戴。这种龙头鱼身的纹样是一种“鱼龙互变”的幻化美意。
扁体鱼形佩(图2)出土于M2001虢季墓,长3.1厘米、宽2.5厘米、厚0.2厘米,青玉,冰青色泛白,玉质细腻,晶莹润泽,半透明。形体较宽,呈扁状体,尾分叉,口微张,嘴部钻一圆孔。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等部位,形态似悠悠摆尾,更显活泼生动。
长条鱼形佩(图3)出土于M2001虢季墓,长9.3厘米、宽1.45厘米、厚0.15厘米。青玉,全部受沁呈青灰色或青褐色,玉质稍粗,微透明。细长条扁体,尾分叉,嘴端较大,口微张,嘴部钻一圆孔。双面片雕,依其形制特征,属于长条鱼形佩亚种。腹下部略凿小豁口,以示腹鳍所在,背鳍以细阴线表示,造型简洁明快,形态栩栩如生。
弓背鱼形佩(图4)出土于M2009虢仲墓,长10.8厘米、宽3.1厘米、厚0.2厘米,于外棺盖板上,尾上鳍略残。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呈土黄色或黄褐色,玉质较细,半透明。曲体弓背,鱼体肥大,整器作弧形扁平体,鱼嘴主要为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的钉帽形,大圆眼,尾部中间呈“V”字形开口,头部下方钻一圆穿。玉鱼两面均以等距平行直阴线刻画背鳍、腹鳍,鱼鳞为斜刀法琢就的环带形,尾部饰有双钩技法雕出的纹样,颇具浮雕感,造型灵动可爱,形体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象鼻鱼形佩(图5)出土于M2012虢季夫人墓,长10.8厘米、高2.8厘米、厚0.2厘米。青玉,全部受沁呈棕黄色,微透明。前有象鼻,圆眼,阴线刻出眼、鳃、鳍等部位。鱼头中部上下尖突,前端伸出头部并向上卷,状似象鼻,前端中间呈小“V”开口,又似正将另一条鱼吞入口中,仅留鱼尾于口外。鱼尾上缘有一类似鱼尾的“V”型齿。鳃下有鱼爪,鳃上有一细小圆穿。造型奇特,似乎表现的是大鱼吃小鱼的情景,给人以无限遐想。
三棱鱼形佩(图6)出土于M2009虢仲墓,长6.9厘米、宽0.8厘米、高0.9厘米,于棺内的殓衾之上。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呈深褐色,玉质较细,微透明。鱼身呈三棱形,横断面呈三角形。头、眼、鳍俱全,斜尖尾。背饰细斜线纹。
鱼形脚趾夹玉(图7)出土于M2009虢仲墓,2组,8件,每组4件,分别出于墓主左右脚部,入葬时应分别夹在墓主人脚趾缝间。皆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鱼形佩,且均为青玉,片雕,正背面纹样相同,尾部分叉,头端均有一个穿孔。左脚部位玉鱼玉质较细,半透明,且头、眼、鳍俱全;右脚部位玉鱼玉质较粗,微透明,其中两件玉鱼的头、鳍仅示意而已。此类玉器属于随葬、为死者殓尸的殓玉。这套鱼形脚趾夹玉诠释了虢人相信灵魂不灭,“事死如事生”的精神追求,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故在人死后要用玉石保存其身体,以保证精气不散,尸身不腐。殓玉习俗发端于新石器时代,商周至汉代达到鼎盛,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消亡。
除以上单体鱼形玉佩外,成组玉佩中鱼形璜的出现也是虢人对鱼钟爱之情的体现。殷商时期,玉璜作为重要的佩饰件和礼仪用品,多被琢成龙形或鱼形。西周的玉璜沿袭殷代的风格,并发展成组佩饰件,玉璜被上凹下凸地用于串饰中,项链上的玉璜也逐渐增多,上下重叠,有多至数枚者。出土于M2006孟姞墓的鱼形玉璜(图8),长7.1厘米、最宽2.0厘米、厚0.4厘米。出于墓主人腰部偏下处。青白玉,浅冰青色,个别部位受沁呈灰色,玉质细腻,温润微透。通体磨光。躯体拱背,脊背凸起,嘴端较大,口微张,圆眼,用单阴线界出腮、脊鳍、腹鳍,尾部分叉呈“V”字形,首、尾各有一圆穿。身饰双排鳞纹,作出水跳跃状,整体规整圆润,生动活泼,形体飘洒。
佩玉之风盛于殷商,及至西周达至顶峰。虢国墓地出土的鱼形玉器,除图1属商代外,皆为西周时期。出土的玉鱼造型,在沿袭商代风格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是造型更为丰富,出现扁体形、长条形、象鼻形、鱼尾形、弓背形等鱼形佩,鱼身较长,口部微张,吻肥厚,前凸明显,鱼眼多为大圆眼,双线腮多许,鱼体大多表面光素,罕见鳞纹装饰,鳍、尾直阴线痕愈加细利,大多作出水跳跃状,形象生动。
二是装饰手法上突出重点,抽象与写实相结合。以单阴线的装饰纹样勾画出对象的结构或夸张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在写实的基础上以象征手法来加以表现。如鱼形饰上那些单纯的重复排列的鳞纹以及用来表现鱼尾的整齐舒展的平行线纹,手法简洁且有浓厚的程式意味,线条粗细、曲直疏密关系处理得十分得体,疏朗却不单调,朴素却醒目。
三是雕刻技艺更为精湛,出土的玉鱼造型规整,厚薄均匀,周边转角端正,轮廓分明,磨制精工,线型优美有意蕴,婉转流畅,自然和谐,十分注意利用工艺特点丰富表现能力。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鱼来自虢仲墓、虢季墓、虢季夫人墓、孟姞墓、梁姬墓。虢仲和虢季是虢国的国君,也是周桓王和周宣王的卿士,梁姬为虢季的夫人,孟姞据考证应为大夫级别的贵族夫人,五座墓葬墓主人身份都极为尊贵,从侧面可表示玉鱼是高级贵族身份的一种象征。墓葬中玉鱼和铜鱼的使用,可看出葬鱼成为西周时期约定俗成的葬制,尤其在西周中期达到鼎盛。虢国墓地出土的各种鱼形玉佩不仅反映了虢人的构图理念,表达了虢人寄予其丰稔物阜、长生不老的祈望,也体现了西周王朝在政治、文化上所追求的礼制下的秩序观,为研究商周时期鱼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翔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