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市区内留存着很多见证城市发展的文物建筑,应统筹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化发展,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助推重庆经济发展。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使得文旅融合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8年41478亿元到2022年44672亿元,呈稳步上升,所占GDP比重一直维持在4%左右。文物建筑的文旅融合发展迎来了新局面。
重庆文物建筑的文旅融合之路条件分析
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奠定文旅融合之路发展基础 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文化。重庆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形成以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文物资源丰富,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国第13位,西部第3位,直辖市第1位,其中古建筑418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98处。这些文化与文物资源奠定了重庆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重庆市的文旅融合发展增添了厚度与深度。
日益增长的文旅消费需求提供文旅融合之路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热度不断升温,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文物,其消费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在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之外,在文化、教育、旅游的消费支出上有增无减,在产品的选择上,更加重视品质、内在价值以及感受文化的魅力,全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从2018年的2226元到2023年的2904元,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为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契机。
超高人气的网红IP形象拓宽文旅融合之路顾客群体 重庆因网红景点持续不断的热度,变成网红城市。2023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03亿人次,同比增长88.1%,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关于“最想去的城市旅游目的地”调查中,重庆位居全国第一;在“非凡十年·魅力二十城”榜单中,重庆游客满意度综合排名居全国第一。2022年,在搜狐旅游发布的全国旅游城市品牌影响力中,重庆排名全国第一。此外,重庆获得“2022年度城市旅游网络人气奖”“2022年度心动夜游城市”“2022年度吃货福音城市”等单项奖。网红城市热度持续,人气量有增无减,为文旅融合之路发展带来大量的市场空间。
重庆文物建筑的文旅融合之路存在问题
文物布局分散,难以发挥集群效应 一是文物建筑产权分散。文物产权虽属国有,但分属不同的单位,因而在利用方式上,会受各自利益体的影响,很难形成一致的意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协调、沟通各方利益体,是影响文物的文旅融合的一大阻力。二是文物建筑分布广泛。文物分布范围广且不集中,从文物的利用角度,在交通便捷性、宣传营销效果、聚焦人气等方面,都难以达到片区或群聚效果,并且在资金的投入力度上会花费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文物的文旅融合发展。
网红热点迭代快,难以稳定顾客群 一是网红热点本身更新快。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更新迭代,一个热点取代一个热点。所谓“网红”,其特点一般都是“红”得迅速,但被人遗忘的速度也不慢。很多爆火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及新信息的替代,就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二是其他网红城市的出现。继重庆作为网红城市后,其他城市看到网红现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纷纷进行营销,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网红城市。凭“烧烤三件套”火爆的山东淄博,因广西“小砂糖橘”游学出圈的哈尔滨等,在未来还会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网红城市,重庆如何维持长期的流量呢?
资金投入有限,难以发展产业规模 一是政府扶持力度有限。虽然国家方针政策鼓励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但在实际的文物建筑发展文旅融合中,受限较多,且无财政资金支持或政策扶持。二是市场主体投入有限。文旅融合的经营者既需要情怀,又需要资金支撑。作为经营者,就会衡量投入与产出比,文旅融合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要进行前期市场培育,需要财力的支撑。
重庆文物建筑的文旅融合之路对策建议
串珠成链,让文物有机关联 一是借文旅融合之趋,研发旅游文化线路。文旅融合已成大势之趋,依托文物资源培育旅游产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推动对社会开放的文物建筑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里提到: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串珠成链,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重庆文化多元,文物建筑资源丰富,可以以特色文化、建筑特色等为主题,研发参观游览线路。
二是借网红景点之势,带动周边文物融合发展。目前,在每一处网红景点周围都分布着一些文物建筑,那些尚未活化利用的文物建筑可利用靠近网红景点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每处文物的融合发展,与网红景点形成互利互补,从而推动文物建筑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譬如:在李子坝轻轨穿楼附近,有处未定级文物——觉庐建筑群,修缮后通过招商入驻。开业以来,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外观,加之周边流量所带来的人气,变成众所周知的“小黄楼”,已成为很多年轻人打卡消费的网红地,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让网红景点与文物建筑之间有机关联,形成良好互动。
树立文化品牌,让“流量”变“留量” 一是深挖文化内涵。要想流量变“留量”,保持长红的态势,需要文化的加持,否则热度只会昙花一现,现目前大众更多地停留在洪崖洞、长江索道、李子坝轻轨穿楼等网红景点,往往忽略了重庆是一个既丰富又文化多元的城市,重庆有巴渝文化、红岩文化、抗战文化等,应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以文物建筑为依托,加强调查研究,梳清文化脉络,并形成文化品牌。
二是持续宣传营销。网红城市想要持续保持热点,需要不断地进行内容创新与输出,千篇一律的热点宣传只会引发审美疲劳,适得其反。应加大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力度,以文化为背景,利用新旧媒介平台,不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勾起大众的兴趣与吸引力,提升大众对重庆的认知与印象,丰富重庆形象,引发持续关注。
丰富产业业态,让文物活起来 一是发挥政府助推作用。文旅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产业规划布局,政府可鼓励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与照顾,减少运营障碍,调动各方经营者积极性投入到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中,引导和助推文旅融合的发展。
二是创新文旅融合业态。文物建筑的文旅融合利用,应不再局限于博物馆、剧场、文化艺术沙龙、咖啡厅、民宿、文旅企业办公等,可融入创新,拓展文化创意产业。譬如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文创产品是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新为手段,以产品为表现形式,基于人们一定的精神需求而开发出来的有形或无形实物。市场上的文创产品大多同质化、缺少创意。文物建筑的文创产品开发,可从内涵寓意、代表符号、独有特点等,提炼文化元素、文化内涵或特定符号,巧妙地运用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而非简单叠加,呈现出文化底蕴,符合市场需求,丰富产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