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展示地,更是诠释文物意义和价值的场所,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博事业不断发展,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进步等方面作用显著。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也强调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的体验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参观需求,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简称“武博”)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与时俱进创新拓展教育模式,努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和教育活动。
从“单一发展”到“多维融合”
作为以实物为基础的非正规教育方式,博物馆教育让社会公众获得正确的知识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对学校教育起到补充和深化的重要作用。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策划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教育实践项目,有效实施博物馆“分众化”教育,是博物馆一直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在武进区博物馆教育专员的努力和新媒体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分众教育”互动体验顺利开展,博物馆的“分众教育”也迈上了新台阶。
作为武进区博物馆实施“分众教育”的重要对象之一,青少年通过参与博物馆活动不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树立文化自信。多年来,武进区博物馆充分挖掘馆藏文物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依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大节日节点,联合精品展览、非遗文化,结合当下文旅热点,设计开发了“我们的节日”武博节日艺术课程、“与展偕行”武博特展系列活动、“你好,二十四节气”武博自然美育课程、“龙城匠韵”武博非遗系列活动等多项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课程,涵盖艺术、历史、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主题。这些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融合视、听、感等多种交互体验,运用“课程+体验+实践”的形式,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差异需求,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活”起来。
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发现,成年人在博物馆教育中也占有较大比重。相比青少年来说,他们拥有更加深厚的知识储备,在参观过程中更希望能提升自己的历史文化内涵。面对这类受众,武进区博物馆多次邀请非遗传承人、资深专家开展“武博成人雅集”系列活动,从非遗、民俗、考古等多个方面提升观众挖掘文物和探索历史的能力。
经过多年教育实践,武进区博物馆的“分众教育”理念逐渐从“单一发展”转变为“多维融合”,全方位打造新教育模式,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需求,吸引更多人群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在分众教育视域下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菜单式”线下教育,形成多系列、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学习生态圈,不仅对学校教育起到补充和深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受众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从“单打独斗”到“多方联动”
当下,社会教育已然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就包括做好阐释、教育等工作。为了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和挑战,博物馆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管理和发展理念。人才是博物馆发展的关键。因此,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热情的人才队伍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连接博物馆和参观者的重要纽带,讲解员不仅是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宣教活动、传播文化的“形象大使”,更需要为观众传递更为专业的历史文化知识,揭示出文物背后的丰富内涵。
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武进区博物馆及时转换思路,指导讲解员转型为教育专员,培养全能型教育人才。多年来,武进区博物馆里的每一位教育专员都不断潜心摸索,加强文物、历史、考古、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积累,拓宽自身文化视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有趣、极具互动感和沉浸感的社会教育活动。目前,馆内80%的社教活动均由教育专员独立策划实施。
然而,博物馆教育专员的力量有限,社会教育力量的补充尤为重要。2017年,为进一步履行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开发博物馆教育活动特色课程,武博招募全市各大中小学教师,组建了一支专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武博教育推广人”志愿服务团队。他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分践行武博教育理念,先后开展了近百场志愿教育活动。“武博教育推广人”志愿服务成功入选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志愿服务优秀案例名单。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通过馆校合作充分发挥博物馆与社会教育力量,共同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博人才,为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新动能。
从“单向思维”到“双向沟通”
在加强研究阐释、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方面,博物馆的教学方式、课程设计等不能只停留在传递知识本身,而是更需关注公众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让人不仅能从中考察历史,更能从中获得知识,接受文化熏陶、触发理性思考、丰富内心世界。
多年来,武进区博物馆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发展以文物为基础、以文化为框架的自主体验式学习,整合知识、激发灵感,着重体现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过程和思维重构能力。
2015年,武进区博物馆首次推出“武博夏令营研学活动”,积极探索博物馆研学这一社会教育形式,以“互动体验”“寓教于乐”为目的,依托馆藏文物资源,旨在达成公众与博物馆双向互动的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教育活动。10年来,武进区博物馆相继开展了“春秋战国篇”“汉代篇”“宋人的一天”“唐·探”“忆青绿·只此两宋”等研学活动,走遍大江南北,让广大青少年在“行”中学,在学中“知”。该活动先后被评为常州市第二批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优秀案例三等奖、江苏省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入选《江苏省博物馆示范项目集锦》,入围“第七届紫金奖·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学习单也是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作为文字性教育资料,它以简明生动的“Q&A”呈现形式,引导社会公众主动探索学习。武进区博物馆深挖馆藏文物精粹,寻找文物之间的联系,相继推出《消失的法力碎片》《神奇动物在人间》等配套学习单。人们在进入展厅参观时,如同穿梭在历史时空隧道中,自主收获答案与知识,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中自主“学”的理念。
从“单向思维”到“双向沟通”,武进区博物馆对自身与观众的角色定位做出全新阐释,开发配套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深度旅行体验,实现“学习”和“体验”的双向沟通模式,让社会公众成为博物馆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用“活”博物馆资源,拓宽教育模式新维度,发挥区域协同作用,持续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未来,武进区博物馆更要以当下不断升温的“文博热”为契机,不断创新博物馆教育的呈现与表达,更好发挥教育功能,让更多观众得到更丰富、更持久的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