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举办的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名单。敦煌研究院赴台湾地区举办的“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天津博物馆赴美国举办的“河上花:中国花鸟画之道”、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等展览获得“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另有4项展览获得“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
出入境展览的实践
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初评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评委提前登录网络查看申报材料,再进行线下评审会议,遴选出入围终评的境内展和出入境展各4项。
本次推介活动中,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的共15个出入境展览项目,其中申报出境展6家,分布在6个省/直辖市,申报入境展9家,分布在6个省/直辖市。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地区申报9家,内陆地区申报6家。从展览合作机构分布来看,来自港澳台地区的4家,来自亚洲的2家,来自欧洲的7家,来自美洲的2家。在申报的6个境外展览中,出展地点包括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匈牙利和西班牙等地。9个入境展览分别来自香港地区、巴基斯坦、日本、英国、墨西哥、法国、希腊等。出入境展申报数量和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与2019年相比有明显增长,中国博物馆对外合作的广度有所扩展。
笔者在初评工作中看到了很多新的亮点。本次申报的出入境展类型丰富、代表性较强、特色鲜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案例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得到了重视,博物馆展示文明交流互鉴成果、服务重大外交战略的方向性和多维度得到了彰显。申报单位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文化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用文物或数字化、艺术化展品表达中国故事,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中国博物馆对外合作的深度有所增进。
服务重大外交战略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入境展“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于2021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之际谋划,在2023年“中巴旅游交流年”期间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展览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在两国政府联合公报中明确提及,最终由中巴两国文化部门深度合作实现。展览还首次将犍陀罗艺术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联系起来,将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在展览中进行呈现。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入境展“从奥尔梅克到阿兹特克——墨西哥古代文明展”于2022年中国与墨西哥建交50周年之际谋划,在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推出,展览也是纪念中墨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展览吸引了60余万观众参观,并应观众要求延期结束沈阳站展出。海关部门“量身订制”全链条监管方案,确保展览顺利进行。同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展览,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丝路绮粲——中国丝绸艺术展”与匈牙利当地博物馆合作,首创“带着U盘去巡展”理念,其标准化、易布展、易维护、低成本、可流动等特点让人耳目一新,拓宽了博物馆出境展新路径。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中国与西班牙建交50周年之际,与西班牙阿利坎特考古博物馆合作,在该馆举办“中国与西班牙文化与旅游年”系列重要活动献礼展览“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该展览在地中海沿岸20万人口的阿利坎特市,参观人数高达28万余人次,是该馆近20年来举办的海外特展中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
文明交流互鉴成果
博物馆中珍藏着多姿多彩的文明成果,诉说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入境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为上海博物馆自筹资金举办的首个收费特展,通过“特展细读”“大展小书”等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和灵活可触及的宣传方式,吸引42万余人次观展,引发热搜话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入境展“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展示了中英文明交流互鉴成果,充分利用本地特色优势,以广州与利物浦百年文化贸易的往来展示“中国风”对西方的影响。
文物艺术增进互信
天津博物馆、常州博物馆等携“河上花:中国花鸟画之道”在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展出,实现近三年赴美文物展破冰,并获评纽约市艺术界2023年春天每周最佳艺术活动第三名,外交部将该展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敦煌研究院在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展出“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该展为2023年对台交流重点项目,精选敦煌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彩塑进行展示,还将3座等大复制的洞窟运往台湾地区,成为台湾地区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敦煌石窟艺术展,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播。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推出“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展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在香港文物探知馆举办“同一屋檐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深圳博物馆联合国内多家文博单位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作,举办“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特展。这些展览和活动既彰显了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特质,也增强了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与祖国同根同源、命运与共的血脉深情。
出入境展览的未来展望
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一直是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笔者对于中国博物馆如何在海外有效推广和传播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在今后的对外文化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打造精品,找准海外合作方,尊重当地文化,注重提升展览与活动水平,搭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长效平台。
第一,中国文物文化展览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和文化,蕴含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民族精神,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值得也应该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中国的文物和艺术作品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国外民众希望欣赏、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的愿望也较为强烈。通过在境外举办展览,一方面可以推广中华文化,吸引更多海外人士认识和了解中国历史、中华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精神和思想世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海外华侨华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向心力。
第二,传播中华文化应采取多形式的推广手段。举办展览不囿于场馆,应该花些时间和精力在大、中、小学和社区,通过开展讲座、座谈交流和体验活动等,吸引更多非华裔青少年学生和观众。通过这些活动,学者和专业人员可以最大限度、最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现场翻译要精炼、准确,充分展示出中国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背后的故事。
第三,好的宣传和市场营销可以提升展览关注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绝大多数海外博物馆都需要靠自身运营来生存和发展。中国的博物馆要进入海外主流文博机构举办展览和活动,需要在宣传上做足功课,除了要力推精品展览,还要打造明星文物,以树立博物馆品牌。博物馆还要通过不同渠道,利用多种手段,特别是要尝试一些新兴的网络和科技手段,克服运营环节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第四,鉴于大型文物展出入境的高成本,数字赋能、虚实结合的展览形式值得研究,增强互动性、体验性的观展方式值得推广和使用。另外中国的博物馆要与当地合作者建立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使他们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四川博物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