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章丘区文物资源数量位于山东省前列,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2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4处。章丘区大遗址具有数量多、面积大、价值高的特点,城子崖遗址、西河遗址、洛庄汉墓、危山汉墓、焦家遗址先后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年来,章丘区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不断加大保护传承力度,做好文化传承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大遗址保护利用之路。
主要措施与做法
织密保护网络。一是实现人防到位。成立专门田野文物安全巡查队伍,对全区322处文保单位每年至少一次全覆盖巡查,对高风险单位坚持每月一巡查。成立街镇巡查公益岗队伍16支、规模达到217人,实现了文保单位日常动态巡查全覆盖。二是物防技防升级。购买数字照相机、无人机、存储器等设备;在全省率先建成文物安全“天网工程”,覆盖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其中国保单位4处、省保单位9处,省级以上大遗址实现了全覆盖;与公安部门“雪亮工程”实现联网监控,大遗址保护有了安全保障。
加强考古工作。一是发挥配合协调作用。在用地协调、人力支持、后勤保障等方面为考古队提供全方位服务,配合山东大学对焦家遗址开展发掘工作,配合省考古研究院对城子崖遗址北门址内侧、南门址区域进行考古发掘。二是为共建基地提供服务。为推动省考古研究院龙山文物保护基地尽快开工建设,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和街道(村)召开协调会。为帮助山东大学筹建焦家遗址考古教学基地,协调区自然资源局、龙山街道选定了占地40亩的建设用地,为下一步规划建设打好基础。
提高展示水平。2023年以来,东平陵故城东城墙抢救性保护工程、城子崖遗址西城垣保护展示工程先后开工。继续实施城子崖西城垣遗迹本体5年监测项目。东平陵故城南城墙东段保护修缮工程完成设计方案招标。规划设计了城子崖遗址北城壕东段保护修缮项目、城子崖遗址南城垣4号探沟保护修缮项目、焦家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展示项目。
探寻发展之路。一是探索事企合作模式。与区属国有企业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权责明晰、实现共赢的原则,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二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改造提升软硬件设施,使遗址公园成为群众喜爱的旅游景区和“乡村文化空间”。创建“龙山书院”平台,举办论坛、讲座和文艺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规划设计研学路线,开展文物考古研学。形成以城子崖遗址、焦家遗址为中心的史前文化研学及以东平陵故城、洛庄汉王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汉文化研学两条路线,全区大遗址每年接待游客15万多人次,研学团队120余批次。三是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流转土地、盘活资产、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实现大遗址资产价值的有效转化。目前,共流转土地120多亩,盘活闲置房屋3000多平方米,引进了龙山郡生态农业公司、山东鲁旻研学公司等企业,通过种植龙山小米、建共享农场、组织研学游等方式,对周边黑陶、龙山小米、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经验分享
压实责任,筑牢管理体系。区委、区政府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将文物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等,列入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每年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文物保护工作。由区文旅局牵头与16个街镇签订《文物保护工作责任书》,每年都开展全面摸排,充实更新文物资料,实行动态管理。相关街镇成立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做好本辖区内文物保护工作,把文物安全职责落实到位。
借力借智,凝聚发展合力。坚持系统思维,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探索保护利用新路径。多年来,与省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等紧密合作,持续开展城子崖遗址、焦家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为大遗址保护利用打下良好基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校地共建等活动,帮助培养人才,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制定规划,共同把大遗址活化利用做好。整合利用各类企事业单位资源,实现共赢,与山东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公司合作,编制申报了城子崖遗址南城垣4号探沟、洛庄汉墓、焦家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等保护展示项目。与曲阜三孔古建公司合作,实施了城子崖北城壕东段、东平陵故城南城墙东段等保护工程。与山东通达交投集团合作,共同探索大遗址管理运营新模式。
着力宣传,营造保护氛围。丰富信息传播手段和渠道,借助各类平台讲好文物故事。搭建传播平台扩大影响力,创建“龙山书院”,开展龙山文化“四进”活动。通过各类媒体平台扩大传播面,既与主流媒体合作,也与自媒体牵手。近年来,《城子崖》《洛庄汉墓》等10多部纪录片先后在山东卫视和央视播出。2022年2月,“山东龙山文化图片展”在尼日利亚、韩国等线上展出。充分利用快手、B站、抖音等网络平台,邀请百万粉丝级网红,加大社会传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感染力,结合清明、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文艺演出、经典诵读、送书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形成全社会守护文物的浓厚氛围,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作者单位:济南市章丘区龙山文化传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