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文庙街区地下城遗址考古发掘与收获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王庆光 刘照建

江苏徐州市文庙街区地下城遗址位于鼓楼区彭城路与河路交叉口东侧,原市第二中学院内。为配合文庙街区复原改造工程,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900平方米。

本次在发掘区内共计发掘清理灰坑71个,房址13座,路3条,夯土台基5处,墓葬13座,河道1处,桥址1处,码头1处,窑址2处,沟8条,墙基3处,灶1座,水井2处,并在发掘区外侧北部清理发掘排水设施1处,灰坑3个。共计出土各类陶瓷、金属器文物等1600余件组。

根据《徐州府志》《铜山县志》等地方志记载,徐州地区在明中晚期曾屡遭水患,尤以明天启四年的水患为甚。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十六,黄河在奎山决堤,大水由城东南涌入,官庐民舍尽淹没,城中水深1丈3尺,大水三年不退,整个徐州城被淹没在淤土之下。遗址北距故黄河仅300米左右,深受黄泛影响,文化层堆积厚度可达7~10米。为保证考古工作安全,将上层4米厚的扰土层和淤土层去掉后,正式进行考古发掘,且探方在发掘过程中不断进行缩小,并在探方四周保留二层台方式,用来加固探方壁,防止塌方。地层堆积情况以TN3E2东壁为例进行介绍,可以分为9层,其中⑦⑧⑨层均为夯土台基遗迹。

第①层:灰褐色黏土,土质较为疏松,厚2.5~3米,包含有较多建筑垃圾等,分布于整个探方,为扰土层,为原教学楼地基垫土层。第②层:黄褐色淤土,土质较为松软,距地表深2.5~3米,厚1~1.5米,基本无包含物,分布于整个探方,为淤土层,时代为明代晚期。第③层:灰白色黏土,土质较为疏松,距地表深4~4.5米,厚0.2~0.3米,包含有青花瓷片、釉陶片等,分布于整个探方,为文化层,时代为明代晚期。第④层:浅灰褐色黏土,土质较为疏松,距地表深4.2~4.8米,厚0.2~0.25米,包含有青花瓷片、釉陶片等,分布于整个探方,为文化层,时代为明代晚期。第⑤层:黄褐色黏土,土质较为疏松,距地表深4.75~5米,厚0.2~0.25米,包含有青花瓷片、釉陶片等,探方南部有缺失,为文化层,时代为明代早期。第⑥层:灰绿色黏土,土质较为疏松,距地表深4.95~5.25米,厚0.25~0.75米,包含有青花瓷片、青瓷、白瓷等,探方东部有缺失,为文化层,时代为元代。第⑦层:黄褐色砂土,土质较为致密,距地表深5.5~5.7米,厚0.75~1.7米,包含有青瓷片、青灰色瓦片等,探方南部有缺失,为夯土层,时代为魏晋时期。第⑧层:黑灰色黏土,土质较为致密,距地表深6.45~7.2米,厚0.25~0.6米,包含有青瓷片、板瓦、筒瓦残片等,探方南部缺失,为夯土层,时代为魏晋时期。第⑨层:灰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距地表深7.05~7.45米,厚0.75~1米,包含有板瓦、筒瓦残片等,分布于整个探方,为夯土层,时代为西汉时期。⑨层以下生土层,黄褐色沙土,纯净无包含物。

文庙街区建设地块处于明代徐州城南北中轴线——迎恩门(南门)与武宁门(北门)之间南北大街的东侧,项目地块西北侧紧邻明徐州州署遗址,金地商都发现汉代夯土台基,南侧为明代鼓楼等遗址。通过本次考古发掘显示,该区域明代遗存堆积极为丰富,较为重要的遗迹为河道、桥址和石砌码头等遗存。

此次发现河道、桥址等遗迹与徐州府志记载学宫图相吻合,用以连接徐州州署和文庙。明代洪武时期至隆庆年间该项目地块为永福仓所在地,本次揭露的明代河道与码头遗迹,应为粮仓运输配套设施。发掘区北部出土与文庙兴建相关的清康熙五十七年“创建尊经阁记”碑及明万历十八年“重修徐州儒学碑记”为研究明清时期文庙位置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考古发掘共发现五处夯土台基,可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战国时期,二期为西汉时期,三期为东汉时期,四期为魏晋时期,夯土台基相互叠压具有时代连续性,且分布范围广。据夯土台基分布范围及包含物来看,应为城内官署区域,为研究战国至魏晋时期彭城地理范围及官署机构设施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距离地表10米以下发现一处西周墓地,墓地处于汴水与泗水交汇处,墓葬全部埋藏于河漫滩区域,开口于战国地层以下,发掘墓葬13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填土为灰褐色黏土夹细沙,墓壁经过简单修整,葬具均为单棺,且腐朽殆尽。各墓葬面积均较小,以墓葬开口计算,最大的M11,长2.8、1.7米,面积4.76平方米,最小的为M6,长1.8、宽0.52米,面积仅0.9平方米。墓地所处位置地下水位较高,人骨保存较好,均为仰身直肢葬,除M5头向为南向,其余墓葬头向皆为朝北。根据手部摆放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三种葬式,即双手交叉放于胸前、双手交叉放于腹部或盆骨、双手交叉反剪于背部。出土器物组合以陶鬲、盂、豆、罐组合为主,另有少量小件铜器如铜斧、凿、锛等,器物组合及形制与丰镐地区西周墓的第三期至第五期相似,时代为西周中晚期。西周墓地的发现,为徐州市区的首次发现,填补了西周时期的考古空白。

发掘区外北侧发现一处砖砌排水设施,开口距地表约8~8.5米,打破汉代地层及生土层,方向北偏西6~10°,坡度3~5°,呈南高北低。排水沟揭露长度32.9米,为砖券结构,底部铺设人字形铺地砖。排水设施外宽1.08、内宽0.8、券顶高0.9、内高0.76米。该排水沟存在二次接砌方式,其中北部为单层顺砖垒砌而成,南部为双排两顺一丁垒砌。北部残长26.32米,南部残长6.58米。北段排水设施顶部有夯土痕迹,推测排水设施原上部可能有建筑或道路,根据其开口层位及包含物分析其年代为东汉时期。

张建锋在《汉长安城排水管道的考古学论述》一文中指出,长安城内的排水管道主要分布在宫殿、官署等重要建筑内。而在居民集中的里坊、市场等区域,目前几乎未发现排水管道的布设遗迹。未央宫、长乐宫、桂宫、武库和城墙等遗址都发现此类排水设施,排水设施在这些区域广泛存在,说明其为这些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结合周围既往考古发现及其形制特点推测,本次发现砖砌排水设施也应为城内重要的官署、宫殿等建筑基址的配套设施。鉴于其重要意义及以后展示保护的需要,对北侧保存完整区段进行整取,剩余部分全部进行拆分打包至徐州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砖砌排水设施下部发掘的一座灰坑,开口于汉代地层下,灰坑平面椭圆形,剖面为锅底状。灰坑可以分为四层,据灰坑开口层位及包含物推断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灰坑内第③层内出土一件灰陶钵,敛口、弧腹斜收、平底微内凹,下腹部刻划“彭城”两字。《左传·成公·成公十八年》记载,“夏,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此为文献中首次出现“彭城”二字。本次出土陶钵上“彭城”刻划文字为除文献记载外最早的实物资料,为寻找宋国彭城邑范围和地理信息提供重要的线索与契机。

本次考古发掘丰富了徐州地下城遗址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出土一批重要的文物遗存,对于研究徐州明清文庙位置变迁、汉代楚国、彭城国、战国时期彭城邑的范围乃至更早时期文化探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徐州博物馆 执笔:王庆光 刘照建)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4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