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尤其是博物馆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但真正的教育实效必须是“内化于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新时代文化机构传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标和神圣职责。
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自身特色如何体现?发展方向和目标又该如何调整?渡江战役纪念馆致力于走出自身特色,践行“做最‘温暖’的红色纪念馆”这一使命和职责。
留住时光的温度,将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
作为展示渡江战役全过程历史的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紧紧把握“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这条主线,不断挖掘渡江战役中人民无私无畏支持党、支持革命的相关史料,打通展览、图书、文创、社教一体的红色宣传渠道,讲好军民鱼水情深的温暖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一心为了国家和人民,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深情。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感悟这份时光的温度、感受党带给人民的温度,渡江战役纪念馆在讲解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改变传统意义上以讲述为主的形式,转变为讲解与启发思考相辅相成,通过讲解员现场演唱渡江红色歌谣,朗诵、剖析渡江红色诗歌这种沉浸式的方式,加深游客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根源所在,更好地让渡江战役时期所凝聚的红色温度被各个年龄段,各个知识层次的游客所认同、铭记,乃至内化于心。
深入挖掘红色文物元素,打造渡江红色文创IP,把红色文物概念与科技趣味相结合,推出“渡江飞行棋”“渡江第一船”等30余种文创产品,满足游客文化需求。
增强服务的温度,换位思考提升游客满意度
如何让游客在参观中更加舒适、便捷,“一站式”感知红色历史?渡江战役纪念馆从游客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根据发放的调查问卷,持续完善参观预约系统、监控安保系统、广播系统等信息系统,提升馆区承载能力,优化游客参观体验。
不仅服务好进馆观众,还服务好场外群众,敏锐把握观众在文化需求方面的变化,在传播理念上,及时更新思路,制作推出“云”展厅,相继开设抖音号、视频号、小程序等社交媒体平台,构建了服务的数字桥梁。持续推进服务基层活动,满足不同群众实际需求。打造“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与新中国”等10多个展览,先后走进四川、重庆、上海、贵州、广东等9个省20个地区的博物馆,扩大了红色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组建的红色讲解志愿服务队始终坚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理念,坚持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开展党史宣讲活动200多场,受益群众达100余万人;策划实施的“渡江英雄马毛姐”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由“七一勋章”获得者、渡江英雄马毛姐发起,探索“红色宣讲+志愿服务”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同频共振。2021年“渡江英雄马毛姐”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突出体验的温度,烟火气中感悟红色精髓
为让游客更好地感悟红色精神,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打造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体验项目,让广大游客参与其中,在浓浓的“烟火气”中深化感悟。
开展了红色分享会、红色剧目公演、观众齐唱红歌互动等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先后开发了“我为大军送物资——小推车体验”“百万雄师——争做渡江第一船”“小小军工厂”等系列活动和系列社教课程。其中“军民团结一家亲”课程入选2021年安徽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十个精品课程项目,“破译渡江的‘胜利密码’”入选2022年度全国优质校外少先队活动课。让参加活动的观众在红色社教课程中,深刻感悟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精神,“军民团结一往无前”的渡江红色内涵。
目前,正在推进的“互联网+革命文物”,将充分利用VR、XR等科技手段,将红色文物通过数字化影像展示在三维建模的数字空间中,游客可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走”进文物,与文物交流互动,增强多重感知体验。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一切为了人民是贯穿渡江战役纪念馆发展始终的主线,教育与研究则是发展最核心的落脚点。未来,将探索实践以纪念馆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加强渡江红色文化研究基础上,不断扩展服务边界,以丰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让这一抹渡江红更加“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