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6月8日在辽宁沈阳举办,开幕式设有“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讲述环节,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四位嘉宾代表,讲述文物故事,传递时代之声。
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村民代表 谷文亭
今年四月,我们石峡村全体村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了我们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的故事。没过多久,我们就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乡亲们的回信,勉励我们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无比激动和感激。这份鼓舞的力量,不仅温暖了我们石峡村,也激励着所有长城脚下村庄的乡亲们。
长城是我们世代生活的家园。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村自发组队保护长城,守护长城安全、讲述长城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它。村民们也依靠长城,走上了致富路。长城给了我们美好家园,给了我们美好生活,给了我们美好未来,我们也会用心守护。
生活在长城脚下,我们深知责任重大。我们会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的嘱托和期望,继续传承、保护和利用好长城文化。值此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希望有更多人热爱长城、守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 宋燕
今年全国两会上,我有幸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我们发挥博物馆的力量,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故事。总书记亲切地说:“博物馆很重要,我从小就爱看博物馆,小时候北京的博物馆我差不多都看过了。”总书记还叮嘱说:“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我在博物馆工作了35年,我和同事们一直致力于让博物馆与广大市民、青少年“深度”接触,我们不断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心策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展示、社教研学,让大众乐于走进博物馆这间“行走的课堂”,感受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去年,有4000万人走进了南京的博物馆,特别是众多的青少年观众,我从他们朝气蓬勃的脸上看到了文化自信,看到了民族未来。
有人说,博物馆掌握了“流量密码”,而它的背后,其实是博物馆与公众传承中华文明的“双向奔赴”。我和同事们将继续努力,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值此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真诚地邀请大家走进博物馆,守护文化遗产、接力文化传承。
重庆市大渡口区文物管理所所长 李国洪
1987年4月,我退伍转业从事文物工作,正赶上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当年的普查工作,装备十分简陋,我们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调查,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孤独和寂寞中坚持完成了任务。
二十年后的“三普”,更加系统、规范,也更科学。而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普查工作中,老百姓主动提供线索,为我们指路带路。我感到文物保护的理念正在被更多人理解,我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强烈。
两次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完成了30余个乡镇1150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普查任务,大大丰富了我们重庆的文物资源。
去年底,“四普”工作启动了,我为重庆市区县基层普查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年轻的同志成长起来了,我们的力量更强大了,普查设施也更完备了,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我的整个工作生涯都与文物普查紧密相连。值此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呼吁所有文物工作者,用我们的行动和热爱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忠诚担当,为文物事业添砖加瓦!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学生 崔子航
从小,我总是会好奇地向父母追问,我们从哪里来?爸爸妈妈带我来到牛河梁遗址,告诉我,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长大后,我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壮丽的故宫、宏伟的地下军阵——兵马俑、神奇的三星堆,我忍不住追问,是谁创造了如此灿烂壮阔的文明?老师告诉我,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绵延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它们,我仿佛与祖先面对面地交流,让我震撼和感动。
因为爱上与历史对话,我一次次走进博物馆,而终于在两年前,我成为一名辽宁省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我为很多人讲述过,我看到过老爷爷参观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时流露出的骄傲,我听到过阿姨们看“北朝花树状金饰”发出的赞叹,也感受过小朋友看到“红山玉猪龙”时的好奇和欣喜。
我知道,一定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的孩子,也在为我们的中华文明而骄傲、自豪。我们将接续努力、保护文物,让中华文明世代传承,永续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