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角度来说,博物馆是集合了展示、收藏、保护、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场所。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博物馆承担着向人民群众普及历史文化的教育职能。当今的博物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范畴,博物馆的形式与空间也突破了以往的建筑物和固定的空间模式,而流动博物馆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
甘肃省博物馆的流动博物馆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隶属社会教育部,工作人员来自社会教育部全体讲解员,人员在30-40人。流动博物馆以车辆为载体,把“丝绸之路”“甘肃彩陶”“红色甘肃”“疫去春归”“旗帜飘扬——长征在陇原”“甘肃百年考古成果展”等展览以展板和多功能新媒体触摸屏的形式搬到边远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居民社区,搬到部队、乡村、学校、课堂、厂矿企业和监狱、戒毒所等地方。
流动博物馆的送展地有多种,总的来说大致分为六类:
政府单位。流动博物馆走进政府机关单位,比如人大常委会、政协、司法局等,让干部职工接受革命洗礼,在学习文化、淬炼思想、坚定信仰中壮筋骨、强担当、促成长,增强文化自信。
学校。甘肃省博物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落实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不遗余力宣传甘肃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和甘肃故事。
军区、武警支队、消防支队。通过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展板,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兵们了解甘肃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让“最可爱的人”不出部队就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基层社区、县镇文化广场。与当地社区和乡镇基层干部、群众进行座谈交流,极大提升了基层党员干部打造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的信心,为“乡村振兴”加油打气,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助力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乡土味道,展现村居魅力,增强年轻人建设农村的信心。
企业。2023年,甘肃省博物馆流动展览尝试进入临夏回族自治州青韵砖雕企业。临夏砖雕是甘肃省临夏县地方传统美术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博物馆和非遗的结合,让公司员工更加深入了解家乡的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坚定非遗传承人发展民间文化的信心,更好展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技艺。
监狱。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红色精神谱写的感人事迹引导下,增强服刑人员爱党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激发积极改造的动力。
另外,甘肃省博物馆流动博物馆有其自身特点:
一是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明显。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珍贵,富集的文物资源形成了完整延续的文化谱系,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彩陶文化、农耕文化是流动博物馆取之不尽的文化财富。今年的天水麻辣烫异常火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甘肃省博物馆借此机会,将流动博物馆搬到了天水,助力流动博物馆成为宣传甘肃文化的“窗口”和“名片”。
二是少数民族地区多。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全省共有2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萨克族、土族、满族等,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省的独有民族。开展流动展览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流动博物馆通过积极宣传,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深入人心,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三是革命老区多。甘肃是中国革命重要根据地之一,共有617处革命旧址,1.4万余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
四是“博物馆+云课堂”。整合博物馆文物资源,通过PPT、在线课堂和“双师课堂”把流动博物馆以“云课堂”的形式送到学校、基层。
五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学校”共建。社会教育活动和馆校共建逐渐成为流动博物馆的重要内容。流动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通过课堂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为青少年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甘肃省博物馆在这十年间开发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社会教育活动,比如原创社教活动“恐龙拼接”“泥塑彩陶”“竹木写春秋”“了不起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等;还有特色的馆校共建课程,比如《丝绸之路上的“男神”》《一块木头的智慧——榫卯》,等等。
流动博物馆可以将博物馆保存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送到民众的家门口,让人民群众享受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把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参观者。
春华秋实又一载,砥砺奋进续新篇。甘肃省博物馆流动展览将以线性主题游径为基础,学习博物馆优秀同行的先进经验,打造“河西走廊主题游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游径”“红色甘肃主题游径”等,细化流动博物馆实施方案,多形式多角度解读和丰富展览内容,守正创新,推动流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