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山西”博物馆主题研学
太原市博物馆
为响应国家文化复兴政策,太原市博物馆策划了“何以山西”博物馆主题研学线路,通过创新的教育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助力青少年精神素养的提升。
“何以山西”博物馆主题研学线路为期七日,涵盖山西博物院、山西面食博物馆等多个场馆,集华夏文明、壁画雕塑、晋商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历史文化,还能体验山西特色面食,深入了解晋商精神,实现边游边学的目的。
课程内容与特色:1.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结合前置课程、现场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2.实践性与体验性:学生在研学点亲身参与和体验,增强直观感受和理解。3.系统性与连贯性:按历史发展顺序设计线路,确保学生系统了解山西的历史文化。4.突出山西特色:各研学点与山西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增强学生对山西的认知和认同。5.结合现代科技:运用数字AR技术、非遗体验等现代手段,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何以山西”博物馆主题研学线路是太原市博物馆创新教育方式的重要举措。它不仅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的同时体验山西特色,还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学习效果和趣味性。这一线路将成为青少年了解山西、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跟着苏博去旅行”
主题系列研学
苏州博物馆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江南文化璀璨的明珠。作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承担着文物收藏、保护、展示、研究和传播历史、文化、艺术的重任,围绕馆藏文物、重要展览、苏州地方文化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市民生活,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苏州博物馆于2021年起特别策划启动“跟着苏博去旅行”研学品牌项目。从苏州博物馆出发,以馆藏文物、苏州考古、吴地文化为切入点,连结文物发掘地、发现地,探寻历史人文根源,从点到面激活苏州文化脉络。
“跟着苏博去旅行”研学项目包含多条从不同角度阐释苏州城市发展、文化交流、非遗传承和苏博镇馆之宝的研学线路。各研学线路的组织实施特别邀请博物馆专家、考古所专家、高校老师、非遗传承人等作为学术领队,将严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知识,通过“博物馆+”的形式,串联起本地博物馆及文化遗存。边游边学、边看边讲,组织观众走出馆舍天地,走进大千世界,领略吴地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非遗茶香”
西湖龙井老字号特色文旅线路
中国茶叶博物馆
西湖龙井作为杭州的金名片,集名山、名寺、名村、名泉和名茶于一体。中国茶叶博物馆以“狮龙云虎梅”西湖龙井老字号为题,梳理出了5条特色文旅线路,各有主题各具特色。该系列路线既能鸟瞰杭州“三面湖山一面城”的独特城市格局,更是以博物馆一馆两区为文化枢纽,容纳了“茶的风景”与“风景的茶”,融汇了山林茶景、茶村民舍、名胜古迹、非遗技艺、专题展陈等主要要素,同时也向茶友们生动呈现了西湖龙井茶的品饮习俗和艺文故事,展示出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和“非遗茶香”的别样风情。
线路的特色是涵盖了“五育”教育,且具备极大张力、表现力和包容性,7岁至75岁的茶友都能参与其中,每个路线内容由若干小单元组成,可以根据需求和人数实现团队定制。路线主打互动体验、实践观摩、专家答疑,参与者摆脱了单一的“参观+品茶”的体验模式。将“茶课开在博物馆,茶课开在茶山上,茶课开在茶农家”是该路线的最大亮点,实现了传承人资源、茶村茶景茶企资源和相关文化科研、研学机构的强强联合,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向社会推荐西湖龙井全域茶旅的创新实践。
寻古探源——考古洛阳
洛阳汉魏隋唐都城遗址保护中心
洛阳古都研学旅行发展有限公司
启行营地(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十三朝古都洛阳,是“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学作为“读懂中国”的践行方式之一,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内容,按照国际化教育方式搭建课程体系,让青少年进行历史和文化的溯源,达到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传统文化传承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当他们登上世界舞台就能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和逻辑,讲好河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项目以隋唐洛阳城、二里头遗址作为本次研学线路的两大主题,先后探访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和洛阳考古研究院等博物馆和文博单位,实地学习、了解。通过一系列实践课程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了解考古发掘的流程、考古工具的使用,现代科技在文物修复和还原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以此了解考古发掘的真正意义在于提取文物、遗址信息,补充历史缺失,还原历史真相。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寻古探源”角度洞见,以洛阳为点延展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开启融合知识技能、互动体验与情感价值的沉浸式研学,帮助营员重构历史价值观、了解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亲身体验中理解考古学的知识和内涵。
“乐享曾国编钟”研学之旅
湖北省博物馆
“乐享曾国编钟”研学之旅以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编钟之王、华夏正音曾侯乙编钟为切入点,依托湖北丰富的曾国早、中、晚期编钟文物资源,以“探寻曾国编钟文化历史印记”为线索,带领受众在体验式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考古写就的曾国文化历史发展脉络。该线路将编钟赏析、编钟音乐会、编钟工坊、对话专家、探访曾国考古遗址、体验考古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引导受众研有所思、学有所得,在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氛围里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该研学线路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品牌研学活动,历时两天,借助“博物馆+”战略,将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擂鼓墩文物保护中心等相关博物馆,叶家山曾国早期考古遗址等多处教学场馆串联起来,共创博物馆研学品牌。注重研学与旅行融合,不仅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研学互动体验,还通过对话专家、制定任务卡、书写研学报告、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题性研究,量化评价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合作意识。在快乐的研学旅行中,追溯历史的足迹,从活化的历史场景中,深刻理解书本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和璀璨的中国古代文明。
“所见皆为美好,所行不负年少”。湖北省博物馆联合省内多家曾国文化文博单位联合推出的“乐享曾国编钟”研学旅行线路,带大家触摸历史脉络,感受古时春风。
“追寻红四师足迹”党史学习
教育线路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深挖下辖广州起义纪念馆的红色资源,根据广州起义主力部队改编的红四师转战路线,开发“追寻红四师足迹”党史学习教育线路。
线路面向青年学生和党员干部群体,开发为期两天或三天的路线,途经广州、龙门、紫金、海丰等地,文物资源跨越4个市、县,3个博物馆,1个红色教育基地,涉及不可移动文物13处,可移动文物717件(套);教学形式和课程内容沉浸感强,包括参观展览、主题党课、沙盘游戏、主题定向活动、手绘实践分享课、烈士后人探访等,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互动性。
线路以追寻红四师足迹为主题,主题鲜明,让研学之旅“红”起来;结合参与对象的年龄、身份、需求等特点,可菜单式选择,让研学线路“活”起来;将分散在各个市、县的革命遗址串珠成链,激发文旅活力,让革命遗址“热”起来,挖掘各地资源,沉浸式实地见学,让课程“活”起来;深入调研制定科学的研学线路方案,研学过程张弛有度;首次推出“红四师革命足迹”主题线路,研学成效具有较强创意性。线路获《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等媒体报道,有效提升革命遗址旧址的知名度,助力促进多地村落的旅游产业发展,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反响。
长江之歌——长江流域文化主题研学
四川博物院
长江之歌研学旅行以探寻华夏文明为主题,以实现认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为总目标,以长江流域跨越的文化区为主线,从下游吴越文化圈出发,经中游荆楚圈文化,至上游巴蜀文化圈结束行程,分别选取不同区域中能够突显当地文化特色与文化魅力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科技场馆等场所作为研学点位,将分散的历史遗迹以共同的主题串联起来,串点成线,连线成廊,形成相互关联的线型系统。同时根据校情、学情、域情,让研学旅行的课程和活动设计有机融入学校教育体系。课程内容广泛涉猎关于长江流域历史、文化发展、文物遗迹、自然风物、民俗民情、科学科技等不同内容,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多方面。
研学旅行的内容设计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为支撑,以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寓教于乐,“游”“研”并举,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祖国大好山河,从课本走向现实,在旅途中全面体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古蜀寻踪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古蜀寻踪”主题研学活动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于2019年打造的精品研学线路,该线路为期四天三夜,以探寻古蜀文明为主题,联动新津宝墩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三处古蜀文明代表性遗址,分设“探源古蜀文明的摇篮”“探寻古蜀文明的发展”“探究古蜀文明的辉煌”三大板块,通过《考古中的古蜀国》《探源宝墩》《探寻三星堆》《探秘金沙》《古蜀人穿越记》《探究文物保护与修复》《“古蜀人精神图景”剧本游》等课程内容,引领7-12岁青少年深入遗址现场,探秘古蜀文明发展脉络,探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该研学线路在课程品质、师资力量、路线设计上不断优化升级,集合四川省内多名考古、文保专家加入研学团队;首创“古蜀剧本游”沉浸式体验,引导青少年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古蜀辉煌篇章;强化文物保护知识,深入“保护实验室”了解前沿科技对文化遗产注入的保护力;开启夜宿金沙遗址博物馆先例,为青少年创设博物馆奇妙之夜。该线路具备体验性强、引导性强、专业性强、氛围感强等特点,已荣获2015-2019年度博物馆研学课程及线路推介“优秀线路”、2019年四川省“十佳文博教育案例”、2020-2022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特色活动推介”等。
“探寻中华文明标识”研学线路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结合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自然地理资源,设计“探寻中华文明标识”研学线路,开展特色研学旅行。旨在通过该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学生基础教学当中,让学生充分了解陕西在弘扬中华文明、传承革命文化、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获得的成果,深刻认识到陕西“精神标识”的重要意义,并增强他们作为时代新人勇担中华民族复兴大任、守好中华民族精神高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研学线路分为“中华文明标识”“中华地理标识”“中国革命标识”三部分,结合思政教育要求,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黄帝陵、陕西自然博物馆、延安宝塔、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红色书店等地根据各馆和遗址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设计相应的研学形式,让学生“游有所学,学有所悟,悟有所得”,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校园,而是成为一种体验式、情境化的学习过程。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思考国家的发展历程、民族的精神特质,这种“行走的思政课”更加生动、具体,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该研学线路是推进文化资源跨区域联动,实现青少年教育与传统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教育互相融合、强化博物馆服务供给的有力措施。
“陶醉六千年”博物馆研学线路
西安半坡博物馆
依托深厚的半坡文化,以实验考古为基础,以半坡典型文物“陶埙”为切入口,结合周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紧紧围绕“埙乐”这一主题,将史前文化遗产与非遗文化相互渗透融合,西安半坡博物馆研发打造了“陶醉六千年”研学线路,该线路由西安半坡博物馆、半坡国际艺术区美育中心、灞桥区非遗传习所三部分组成。该线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集“参与、互动、体验”于一体。该线路包含5个环节:
1.探索博物馆:引导学生参观时探寻陶器的制作、火的作用、陶埙发展历程等。2.钻木取火体验:水、土、火构成烧制陶器的三要素,制作陶埙也离不开对火的掌控,该环节就是让同学们了解原始取火的方式。3.原始音乐会:由专业埙乐演奏家进行表演和讲解,曲目设计结合青少年的年龄认知特点。4.大乐必大易:专门研发的教具——满口陶埙,让青少年快速学会吹奏一首埙曲。5.制埙小工匠:由非遗技艺传承人指导青少年亲自动手制作陶埙。
该线路已完成公众教育活动1700余场,接待世界各地青少年20余万人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文化遗产和非遗传承的加持下,以较低的经济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切实践行了“以文兴旅,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