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文化遗产研学优秀案例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image.png

首届文化遗产研学优秀案例

探寻工业遗产 触摸铁路红色根脉

中国铁道博物馆

案例旨在让青少年对工业文化产生兴趣,树立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正确的价值观。案例根据课标要求,从中国铁道博物馆的展馆资源入手,将主题定为“探寻工业遗产#触摸铁路红色根脉”。从青少年角度,通过参与一系列工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让成长中的学生们了解铁路工业发展历程,加深对工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从博物馆角度,通过梳理整合青少年资源,服务青少年的研学需求,积极参与到青少年教育治理中,发挥自身枢纽作用,构建良好和谐教育生态。

image.png

应时循节学非遗:“24节气”系列研学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课程通过听、看、赏、触、味五感一体的教育模式,将抽象的24节气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体验。课程围绕节气的发展历史、物候特征、农事习俗、诗词等内容进行讲解,并制作节气美食,体验节气手工艺活动。让青少年在动手中感受美的熏陶。课程分为习历史民俗、寻节气展品、赏经典诗词、感非遗体验、制节气美食五个部分,立体化、沉浸式地让青少年深入了解节气的历史演变及文化价值,激发青少年对非遗保护及传承的热情,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和生存哲学。

image.png

大都的半径——水系行走主题研学课程

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课程设计灵感来源于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与元大都城市选址及水系建设,融入了历史、人文、生态、景观等内容,以citywalk城市行走的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行走中探访、学习。课程引领参与者由中轴线上最古老的建筑“万宁桥”开始,听镇水兽的故事,看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及能工巧匠留下的水利遗迹,行走在古老的胡同里,感受最具京味儿的生活。课程充分利用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与万宁桥之间的沿途历史文化资源,带领参与者深入了解元大都以水定城、依水兴建的历史。

image.png

“银龄陶瓷技艺坊”老年美育研学项目

河北博物院

项目依托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的河北四大名窑,以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瓷器为媒介,以老年人为受众对象,呈现河北地域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研学项目分为“欣赏”和“具身”两个阶段,展厅研学与手工制作体验融于一体,通过展厅参观、器物解读、互动体验等环节,向参与受众展示传统陶瓷艺术精品所承载的美学内涵及其蕴含的手工技艺。同时,结合河北本地历史传承及陶瓷挖掘历程,在问答互动中,引导老年人探索博物馆陶瓷涵盖的科技、文化、艺术内涵,开拓博物馆专业手工社教工作的研学旅行新领域。

image.png

“晋阳荣耀”主题研学实践活动

太原市博物馆

太原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历史积淀深厚。本课程旨在传承晋阳文化,发展传统游学理念,为青少年提供有益的教育体验。课程以了解太原历史、文化、经济、城市规划等,培养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为目标,采用课堂讲解、实地考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AR体验等多种形式。涵盖了春秋晋阳、汉代晋阳、北齐晋阳、盛唐晋阳、宋元明清晋阳、民国晋阳和新中国成立后晋阳等多个知识点位。课程以沉浸式体验课程和AR课程为特色,融合剧本杀元素,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历史,了解晋阳历史与文化。

image.png

“家门口的博物馆”青少年博物馆研学项目

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

项目由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光启博物馆联盟主导,自2020年起实施至今。目前,已建立起面向6-15岁青少年博物馆研学体系品牌,推出多元化、主题式、分龄化的创新研学体验,覆盖徐汇区20家不同主题的中小型博物馆,制作线上微视频与探索手册,开发主题研学线路,开展专题系列研学课程。项目曾在徐家汇地铁长廊举办大型公共展览,推行博物馆进校园巡展与“一馆一校”德育美育课程,每年暑期联合举办研学活动。此外,本项目拥有专属品牌视频,曾参与录制《寻找目的地·家门口的博物馆》《四季上海》等电视节目。

image.png

古都遗产——明都南京知多少

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博物馆

项目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组织学生集体参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和实践活动。同学们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并形成研学总结报告实现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课程围绕明孝陵、明城墙、明故宫、朝天宫以及科举考试制度等珍贵文化遗产,讲述中华文明之故事。为配合校本课程,该课程现已研发出《明都南京知多少云课堂》等线上课。

image.png

“建筑里的缅怀”雨花台建筑系列研学课程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课程以9-13岁青少年为目标受众,从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需求出发定制课程内容,开发专属教材图册,形成8节主题鲜明的研学课程。同学们将翻看“诞生日记”,探索雨花台建筑的物理和材料学知识;实地走近“建筑图鉴”,对照语文课本形成研学笔记;还将探索红色建筑“符号意象”“色彩秘密”“数字密码”“与植物对话”等,实现五育并举的跨学科思政课程。课程在双减背景下开展“进校园”课堂授课,“进场馆”实地研究。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动手实操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兴趣。

image.png

“织造有戏”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戏曲文化研学项目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宁织造博物馆

课程围绕“梅绽金陵 礼赞百年——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戏曲文化特展”展出的70余件套文物、展品,为大家讲述江宁织造的历史以及其与戏曲的深厚渊源;探究《红楼梦》与明清戏曲的联系;赏析《红楼梦》戏曲的艺术创作;解读《红楼梦》对古典戏曲的借鉴与发展;品味“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戏曲创作的艺术性和文学性,诠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奉上了戏曲文化的饕餮盛宴。本研学课程共分为“色彩篇”“节日篇”“文学篇”“技艺篇”“行走篇”,伴你在互动中对话古圣先贤,诗意里追寻精神原乡,成长中走近中国戏曲文化。

image.png

拙政问雅·夜苏博——一场跨越五百年的时空邀约

苏州博物馆

“拙政问雅·夜苏博”项目是苏州博物馆依托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本馆和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而开发的一个集世界遗产教育、活化利用园林艺术空间、吴门书画文化、文化创意产品等为一体的沉浸式文化教育旅游体验创新项目。通过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与园林式现代博物馆的结合,依循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以多媒体创意营造方式,构建了一场世界遗产价值的当代语境阐释,同时遵循世界遗产价值保护的原则,努力唤起公众对保护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觉。

image.png

发靥的宋潮——宋韵系列研学课程

杭州博物馆(杭州博物院(筹))

“发靥的宋潮”系列课程是杭州博物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要求,主动响应省市文化战略,助力中小学教育“双减”的举措,课程紧紧围绕大宋三百年间的“高光时刻”展开,主要分为宋代书画美育课程和宋人手作课程两大类。同时,将所开发课程落地成青少年教育体验展,并进行系列巡展。该课程的目标群体为7-11岁的青少年,在互动环节的设置上,尽可能贴近该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力求把一系列生涩的知识点转化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并引入“五感体验”“定向运动”“跨学科学习”的概念,让孩子们“沉浸式”学技能、长知识。

image.png

“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项目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该项目在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支持下,以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为基地平台,以艺术与考古学院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推行以艺术与考古实物作为教学样本、文与物并重的实物教学模式,通过师资培训、送课上门、课程教学、学生研学等形式,将实物教学的理念和模式推广至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提升教师利用展览、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视觉能力、美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游于艺”项目第一期(2021-2023)共举办六期实物教学师资研习班,线下培训251名中小学一线教师。

image.png

古阁小书生——天一阁研学营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

天一阁博物院从2022年开始探索“文化+旅游+教育”的模式,打造了特色研学品牌“我的师傅是范钦”。“古阁小书生”就是这个品牌中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特色项目,研学营以“书香之旅——游南国书城”和“师傅授艺——当中国书生”两个步骤开展。其中“师傅授艺”板块构建了书香文化、园林美学和非遗技艺和综合专题四大类别、共23项课程体系。课程开发以天一阁的历史文化和馆藏特色为基点,通过形式内容的创新转化,将晦涩难懂的文化遗产知识深入浅出地转化为孩子们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到的知识和技能。

image.png

考古博物大学堂

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课程围绕“遗址、博物馆、公园”,以“考古”为脉,将遗址公园的历史文脉、山水田园等串联起来,在不影响遗址保护、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向大众敞开大门,让人们能够“亲临”现场、游中有学。“考古博物、自然探索、新劳动教育、红色传承”四大课程体系已推出古城遗址博物馆溯源、发现八亩墩、八亩墩复原、模拟田野考古发掘、文物修复、考古绘图、文物拓印、泥条盘筑法制陶、小小讲解员、植物拓染花灯、扎染、致敬“两弹一星”亲历者、少年中国说、古越农事日等覆盖全年龄段的研学乐游课程。

image.png

通江达海——运河流过我家乡

绍兴博物馆

浙东运河为绍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绍兴博物馆“越地春秋——绍兴历史文化陈列”展示有山阴故水道、鉴湖、西兴运河等在浙东运河形成过程中重要阶段的历史故事。该课程以时间线为脉络,将不同时期越地人民积极治水、兴修水利的过程串联起来。通过动画课件展示不同阶段绍兴地域水系风貌并进行对比,通俗易懂,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让孩子们清晰了解浙东运河如何在越地人民的不断努力下一步一步发展至现在的规模,感受治水功臣对绍兴水利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对运河文化的热爱。

image.png

博物馆里的徽州古建筑

安徽博物院

项目以“徽州古建筑陈列”为依托,结合中小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策划设计,将徽州古建筑文化溯源、“三雕三绝”、建筑形制、非遗技艺等知识,整理形成结构清晰、体系明确的6大章节16个课时的课程,并以徽州古建筑中的石狮子为原型,设计卡通小导游的形象,每章节设置“小狮子说”“看一看”“学一学”“玩一玩”等,凸显多媒体交互特色。课程同步配套“建筑纸模”手工材料包、游学考察活动,强化课程知识点。目前《博物馆里的徽州古建筑》已正式出版,并在博物馆、学校、社区等多点落地开课,课程效果反响良好。

image.png

博物馆让传统技艺活起来——厦门市博物馆社教项目

厦门市博物馆

项目目前已形成四大模块特色内容:1.看得见——沉浸式美学参观。以基本陈列为主,不定期引进传统技艺临展和传统技艺集市,展示多种多样的传统技艺,让学生沉浸式欣赏,直观感受传统技艺魅力。2.摸得着——特色化理论课堂。结合青少年知识结构量身打造25节课程。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匠人开展专题讲座进行系统介绍。3.用得上——零距离动手体验。设置充满童趣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与传统技艺零距离接触。4.活起来——非遗定期进校园。与大中小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课程。

image.png

以遗产地为课堂

——青少年遗产教育实践(中国鼓浪屿站)

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

课程基于鼓浪屿作为世界遗产的核心意义,充分运用体验式、真实性学习理论,“以遗产地为课堂”串联世界遗产核心点,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化交流的影响。课程持续7天,引导9-14岁青少年,在鼓浪屿进行探索:每日以不同角色(规划师、法官、建筑师、人类学家等)为主题,观察环境、讨论土地利用、模拟法庭、采访当地居民,体验岛上多方面日常生活。学生在实地学习中理解学科知识,同时逐步建立对“历史国际社区”的理解。

image.png

中国宝藏·藏宝安阳

安阳殷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

殷墟景区以殷商历史文化为依托,构建具有殷墟特色、多思路、多模式的情景式主题研学,打通校内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育人路径。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学生群体相继推出“神奇的甲骨文”“拓骨传今”“妇好出征”“环宫而垒”“我在殷墟学考古”“会说话的国宝”“器物与纹饰之美”等一系列精品研学课程,满足学校、研学机构及亲子家庭群体多样需求。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image.png

荆楚小小考古学家

湖北省博物馆

案例依托馆藏丰富的文物资源,讲述100万年延续至今的荆楚文化。不断创新推出新时代博物馆语境下的教育内容,《“郧县人”的石器时代》带领少儿认知“我们从那里来”,《荆楚小小考古学家》引导孩子们学习考古和文物知识,《和“泥”有约》《编织吉祥》等引导少儿探秘石家河等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先民的生活,还有《铜草花的秘密》《“玉”见美好》《楚简不简单》等商周时期曾楚礼乐文化的重点学习,以及《金锭带你下西洋》等明代历史文化大探秘。10大类共60余个子项目,让少儿在多元沉浸式学习中立体感知荆楚文化的魅力。

image.png

荆楚瑰宝 趣味讲堂

荆州博物馆

课程从2016年起开始实施,主要介绍荆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已研发的课程包括“谦谦君子,比德于玉”“文物成语我知道”“走进绚丽多彩的漆器世界”“楚国服饰”“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等,包含荆楚地区的玉文化、青铜文化、楚国漆器工艺、战国丝绸、战国楚简、楚文化等方面。实施过程中积极研究不同年龄、职业、生活环境、生理特征等人群的认知能力及文化需求,多层次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做好分众教育。通过手工体验、情景演绎、体验考古、模拟文物修复等多种形式互动,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

image.png

“驿路同游”南粤古驿道研学实践课程

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

课程以南粤古驿道为依托,与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与审美情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学共打造了13条线路,覆盖中山、潮州、梅州、韶关等广东省15个地市及港澳地区,促进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激活,助力以文旅融合的方式驱动乡村振兴,联动港澳传承大湾区文化。课程实施中使用PBL探究式教学及全链条螺旋式学习法,激发学习积极性;研学主题涵盖历史、地理、自然等多个学科,帮助青少年实现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对古驿道纵观古今的多元性进行综合探究。

image.png

探寻“神秘的巴国”系列研学课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课程以巴文化为核心,立足重庆特色文化,以“神秘的巴国”和“远古巴渝”展览及文物为依托,以观众需求为基础,基于“实物教育”理论和场馆学习概念开发了一系列覆盖全年龄层的多形式的教育项目。活动面向重庆市17个区县、25个社区、2所大学、16所中小学开展,前后共服务观众64万人次,引发了公众热烈反响。整个系列教育项目所引发的关注日积月累,构成了今日博物馆本土文化传播的良好局面,这也是三峡博物馆“大社教”战略的生动实践。

image.png

“重庆考古”系列研学活动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依托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创建的“三馆一院”文化活化利用平台,包括重庆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重庆考古标本陈列馆、重庆故事馆及枇杷山(考古)书院,并拓展考古现场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和规模化的研学活动。采用公益加市场运营的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出适合各年龄段的研学子品牌,如考古直通车、“我在山城修文物”模拟修复课程、考古奇妙之旅、沉浸式戏剧、考古少年团和考古联盟校等。融合考古知识普及、沉浸式参观学习、深入互动体验与角色演绎等教学模式,培养参与者的持续学习能力,确保研学效果。

image.png

小小国宝守护人

四川博物院

课程共计5天,涉及5大博物馆。精选各馆国宝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等不同类型,深度挖掘国宝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小见大,以点及面,融汇出五大主题课程,将历史、艺术、科学等多学科有机融合,实现跨学科合作教学,多维度沉浸式学习。5天的课程结束并非本课程的终止:考核合格的“国宝守护人们”参与到博物馆讲解及馆际交流活动中,完成从“文物倾听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转变。川博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提供学生持续实践和展示的平台,培养亲近博物馆的新一代。

image.png

我来金沙讲堂课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案例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打造的品牌教育项目。项目以“讲形赋魂·创新金沙”为主题,分设前期教研、课程评审、优质课展示、持续传播四个实施阶段,紧密围绕金沙遗址的历史、价值与精神内核,以赛课方式激发成都市23个区市县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结合学科教学目标及特点,研发出一系列以“金沙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教学课程,并将学校课堂“搬”进博物馆,打造在考古遗址上呈现的教学课堂,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优秀案例。

image.png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杜甫草堂诗意研学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案例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人文资源为载体,以“我为草堂做设计”为核心任务,贯穿于研前、研中、研后三个阶段,驱动学生开展持续近2个月的系统深入学习探究。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直播等手段,实现多维度双向互动,打破学习的时空界限,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德眉资四地10校的学生在“云端”共享杜甫草堂的优质学习资源,参与了“云端研学”直播课,围绕杜甫草堂的博物馆资源,设计了“杜甫棋”“立体书”等文创产品上百件,形成了10余份研究报告。

image.png

“盛世壁藏”研学课程

陕西历史博物馆

该课程是一个专注于唐代壁画文化教育的互动学习项目,由陕历博联合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和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共同开发。课程以唐墓壁画为基础资源,分为初识壁画、唐代服饰、美食美器和保护修复四个主题共八节课程,包括四节线上VR课程、四节线下课程,并根据课程内容研发课程教材及专属材料包,帮助其通过现场教学、临摹创作、合作探究等形式完成课程任务。课程内容不仅涵盖艺术赏析,还融入历史、文化、材料科学及文物保护等多领域知识。

image.png

蒙童启智 诵读经典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学教育项目案例

西安碑林博物馆

案例以“蒙童启智 诵读经典”为主题,以儒学经典、汉字书法、孔庙遗存为资源,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核心,运用“课程设计+教学教具+课堂游戏+课后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开笔启智、经典诵读、汉字课堂、学习体验等内容,启迪少年儿童在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中快乐成长。案例独具碑林文化特色,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采取个性化设计、现场式教学和多样性体验的教育方式,通过观察学习、启发引导和探究思考,激发孩子们兴趣度、求知欲和好奇心。

image.png

彩陶文物我来讲——我是小小讲解员

青海省博物馆

彩陶是青海省博物馆的一大特色藏品。课程内容涵盖了彩陶基础知识、纹饰意义、不同文化类型彩陶特点和博物馆讲解礼仪等,克服了以往“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活动存在的知识体系过于庞杂,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实地研学和手工互动活动强化了参与者的体验和兴趣,彩陶纹样T恤绘制、彩陶修复体验等活动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提升了大家的审美、动手、观察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作为核心考察环节的“互动讲解”,丰富孩子们的博物馆体验,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演能力,还能有效建立起博物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结。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17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