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考古——中国考古学(上)
此书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的先秦部分,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李水城。全书25万字,约120幅插图,分为五章,包括绪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考古、西周与东周。该书经过多次修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应“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而生,遵循并延续了北大考古系多年来形成的学术传统和研究体系,是北大考古系的集体教学研究成果,是学习和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基础书籍。
严文明 李水城 编著
文物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商代考古与甲骨学
此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上编包括商代考古的论文14篇,既从宏观上总结数十年来殷墟地区商代考古发掘的收获,也从微观上对殷墟发掘中发现的一些遗迹(如基址、墓葬、车马坑等)及遗物(如青铜礼器、兵器、刀等)进行具体的研究。下编包括甲骨学与文字学的论文26篇,内容涉及甲骨的整治与占卜;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殷墟新出土的甲骨文的考释、研究;论述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关系,并将二者结合来研究甲骨文的字义及卜辞中的相关内容,进而探讨商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对殷墟出土的陶文进行整理与研究;对中国文字起源问题进行探索。书中运用甲骨文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商代考古与甲骨学中的问题,研究方法较科学,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刘一曼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新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
此书为博物馆学者潘守永对当代中国博物馆,尤其是生态博物馆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总结,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讲好中国的博物馆故事,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博物馆。潘守永在博物馆学领域深耕30年,曾参与长江三峡民族民俗文物保护规划和广西、贵州等地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对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观众研究、生态博物馆发展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书中将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学术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辅以作者自身学术生涯中的趣闻轶事,研究结论亦发人深思,带给读者不同于以往学术专著的阅读体验。
潘守永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经典体现。这十二种生肖动物中,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余均在考古遗址中有所发现。本书从动物考古学家的视角,分析各大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反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绘画,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还原生肖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它们在华夏民族生产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详细讲述了华夏民族与动物自新石器时代起,同行至今发生的种种趣事。
袁靖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红色文物中的长征
全书精选长征不同阶段数十件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以历史叙事结合文物阐释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以文物为载体,讲述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还原文物的历史环境和背景,通过一件件“活起来”的红色文物,以点带面,串联起惊天动地的长征壮丽史诗。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梳理出参与长征各个部队的行军路线和重大节点,包括中央红军正式长征前北上的红七军团和西征的红六军团及留在根据地打游击的部队,并配以相应文物。本书见物、见人、见事、见史,内容真实饱满,图文生动,是一部有温度、可触摸、可收藏的长征读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著
江琳 王海蛟 王希 撰
广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
此书包含20多种不同类型的文献,内容涉及古代政治、地理、社会经济、数学、历法、医学、文学、民间信仰等诸多领域,其中《公子从军》《教女》《制衣》《禹九策》《酒令》等大量内容前所未见,另外一些如日书、算书、《从政之经》等,则可补充深化对同类题材出土文献的认识。每篇出土文献包括原大简图版、放大红外简图版、简牍情况一览表等,并附上每卷竹简复原图,从微观到宏观全面展示竹简的原貌。除图版之外,还有该篇文献的说明、释文注释、相关文献对照表、相关研究论文等,为读者提供扎实可靠的研究基础,力图推动秦代历史、古代思想史、自然科学史、医药史、历史文献学、文字学、简牍书籍制度等研究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开创了简牍整理修复的实验室考古发掘工作模式,对竹简的室内发掘、保护,在方法、技术、理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清理简报也收入书中。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建筑考古学
本书具有创学科的重要意义,是一部关于“建筑考古学”之学科系统的研究专著,是建筑考古领域和建筑史学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著作。此书重点阐述了“建筑考古学”田野工作的特殊性和“建筑考古学”室内工作的方法,特别是复原研究工作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并结合建筑考古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讲解如何正确运用这些认识论与方法论,才能对古聚落遗址、古城遗址、古建筑遗址等已经湮灭毁坏的遗迹现象进行科学准确的破解和合理的复原研究,从而为中国建筑史尤其是早期(缺乏实物资料)阶段的建筑史学研究提供可信的证据。
杨鸿勋 著
科学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
中国环境考古
此书收集了夏正楷先生关于环境考古的研究成果17篇,从理论与方法、区域环境考古、遗址环境考古、事件环境考古四个方面展开,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均一一囊括。作者从理论知识着手,回到具体的考古遗址上,找寻环境因素的影响,从环境角度探讨古代人地关系。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看到在历史长河中,环境因素在人类生存、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夏正楷 著
巴蜀书社2023年6月出版
从考古看中国
此书是一部全面总结百年考古成就、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的普及性读物。全书分多元一体篇和史料传承篇两部分。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邀请众多考古专家、学者联手打造,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三星堆、金沙、良渚古城、海昏侯墓等考古热点以及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清华简、睡虎地汉简、敦煌汉简等出土文献的内容和价值,全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编
中华书局2023年6月出版
博物馆是什么
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此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湖南省博物馆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的一体化设计。此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了解神秘有趣的博物馆幕后工作。
陈建明 张小溪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
全球最佳遗产利用案例集(一)
此书汇集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ICOM-IMREC)与欧洲遗产协会(EHA)遴选出的52项2020年至2021年最佳遗产利用案例及数字利用案例,分别来自故宫博物院、日本昭和日常博物馆、美国城市档案馆、匈牙利国家博物馆、芬兰萨塔昆塔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世界博物馆、土耳其奥顿帕扎里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展示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实践成果,旨在推动博物馆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文化遗产。本书隶属21世纪国际博物馆学基础书系丛书,为系列案例集的第一本。
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ICOM-IMREC) 欧洲遗产协会(EHA) 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文物集成
此书参照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体例,收录陕西历史博物馆现藏全部何家村窖藏文物959件,按照遗物材质分类编排,全面系统介绍,也尽可能多地提供了器物的局部和细节,填补了何家村遗宝长期以来没有发掘报告的空白,对理解、探讨、阐发器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很大帮助,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学术价值。
陕西历史博物馆 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古代犍陀罗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今天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的南端,具体包括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东岸以及阿富汗喀布尔河谷东部一带。这里是丝绸之路连接南亚次大陆的重要枢纽,地中海文明、伊朗文明、中亚草原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汇之地,多元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后锻造出丰富多彩的文明。来自古希腊的神话/神话学、美学和哲学、来自西亚的琐罗亚斯德教、弥赛亚信仰以及来自南亚的印度教、佛教在此传播,相互影响,奠定了此地成为世界宗教中心之一的地位,也使犍陀罗地区成为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对中国的佛教文化传播与艺术的影响至为深远。2023年3月至6月故宫博物院与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共同举办了“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共有来自巴基斯坦7家博物馆的173件文物与故宫博物院的30件(套)文物同场展出。此书就是该展览的精彩呈现。
故宫博物院 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 编
故宫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君子比德于玉”,玉器自古以来备受中国人喜爱,以其温润与坚韧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物质载体,涵养中华文明血脉,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此书以40余万字、1200余张配图之规模,吸收邓淑苹、邓聪、徐琳、扬之水等学者在古玉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时间为线索书写中国玉器万年史诗。内容依托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考古出土及传世玉器重品,在带领读者认识玉器形制、质地、工艺的同时,细致生动讲述玉文化发展史,从玉文化角度反映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路奋进的历程。
南京博物院 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
(第一辑)
《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第一辑)》从全国博物馆具有较大影响力与鲜明特色的展览中精选13个优质展览,涉及考古、历史、文化、革命纪念、艺术等不同类型,旨在提炼、整理展览的创新思路、实践经验与示范意义,提高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整体水平,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展笔记”的撰稿集合了我国文博业界、学界的重要力量,每册图书内容分为“引言”“导览”“策展”“观展”“结语”五个部分,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写作,聚焦策展的“行动内容”,构建策展人与读者对话的情境。该书不仅是了解我国不同类型博物馆优秀陈列展览的资料工具书、提供策展人专业指导与参考的实践参考书,还是可供普通大众深入观察博物馆幕后工作、领略博物馆展陈之美的观展指南书。
中国博物馆协会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文物保护技术:理论、教学与实践
本书从理论与教学、方法与实践两个维度,讨论了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以及非水分散体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包含建议完善文物技术保护法律体系、考古发掘中的现场保护、考古遗址的展示保护、土遗址防风化保护概况、我国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历史回顾、考古遗址的技术保护与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用有机高分子材料及要求等内容。
周双林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敦煌悬泉置遗址:
1990~1992年田野发掘报告
此书是两汉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1990~1992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内容包括遗址发掘和各种器物的出土情况。悬泉置遗址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对坞院四周坞墙、东北和西南角楼、坞院内建筑、坞院东门外建筑、坞院外南侧马厩建筑、坞院外西部灰区堆积等遗址遗迹的发掘。出土器物以大量简牍文书为主。通过上述工作,首次揭示出汉代邮驿传舍建筑的布局、结构,并获取了有关邮驿制度的大量文献资料,对研究汉代考古和汉代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编
文物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为配合云冈“八五”保护维修降低窟前地面工程,1992至1993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组成云冈联合考古队先后两次对云冈石窟第9窟至第20窟、第1窟至第4窟窟前地面以及第3窟窟内前、后室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与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4000余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2000余件。本书以1992年、1993年考古发掘为主,根据洞窟所处位置和窟前建筑修建的不同,分别设立章节,介绍发掘遗迹、出土遗物等。这些遗迹、遗物为云冈石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云冈研究院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大同市博物馆 编
文物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研究
2023年,国家文物局首次开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工作,系统梳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在文物事业中的基本特征,着重关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文物工作中的典型场景。各地高度关注,积极申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行政部门及中央有关单位共申报案例256项,涵盖了政策法规、文物安全、保护管理、考古发掘、博物馆、革命文物、社会文物、科技教育、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方面。其中,“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服务美好生活”“考古学(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让基层文保后继有人”等10个项目获评十佳案例,“构建展览叙事体系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文物保险+服务’创新文物管护模式”等10个项目获评入围案例。本书即这次评选案例的推介文集。
国家文物局 编
文物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陕西碑刻文献集成
此书是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在对陕西全省范围内碑刻普查的基础上,综合选择拓本而形成的成果汇编,是该办历年收藏拓本的合集,也是陕西省“十三五”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大项目的成果。该书收录陕西境内历代碑刻、墓志、摩崖、造像拓本共4000余种、9000余幅(未重复收录《西安碑林全集》中已出版的文献资料),除目前已公布的资料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拓本资料为初次公布,对研究历史、文学、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书每种拓本均配以简要的说明文字,按原碑时间统一排序;尽可能选用高清拓片,对书法精美或文字较小、模糊的拓本,适当局部放大,以便摹写、辨认。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 编 吴敏霞 党斌 王志勇 编著
中华书局2023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