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18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伟人故里中山市举办。从“风起伶仃洋”博物馆之夜,到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从高规格、高价值的精品特展,到广覆盖、强特色的研学游径;从馆校共建共融的思政课堂,到热闹红火的文创产品展销……一系列有内涵有创意的纪念活动,让粤港澳大湾区公众领略到一股强劲的“文博先风”。
近年来,广东省着力推进博物馆改革创新、提升博物馆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深化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应用,博物馆事业“粤来粤好”。
以实践“纪念”,用成绩“说话”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广东省始终坚持“实践是最好的纪念,创新是最好的发展”这一原则,不为活动而活动,只以实效为目标。
活动期间,广东组织召开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博界专家学者600余人,围绕“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教育与研究”主题展开交流对话,共同为博物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献计献策。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在会上表示,面对数字化技术的快速迭代,博物馆正在、并将继续被定义,其边界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延伸。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联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表示,博物馆教育具有多维特性,包括其非正式、自愿、情感性和变革性,且在促进文化传承和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知识创造的驱动力是博物馆研究的基石,也成为基于藏品研究、博物馆机构研究、遗产研究等不同类型与目的研究的最终诉求。博物馆应结合目标的五个维度和三个行动领域,通过引导方向、支持其他领域和变革博物馆自身,实现教育和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创新,构建适应新时代变革的博物馆教育和研究生态。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博物馆的价值空间,是物质空间、文化空间、数字空间和心灵空间综合而成的。价值空间越大,就越能为观众提供多样的可能性。今天我们谈博物馆的变革,本质上就是拓展博物馆价值空间,通过创造体验、产生情感、涌现思想,让这些空间真正成为每个人理解世界和精神丰沛的机会,这需要更多的尊重和包容,也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博物馆如何抓住时代机遇,乘势而上,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更好实现博物馆的教育与研究创新发展,是每位文博人及相关从业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同时,“广东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展”“汉代文化主题展”也面向公众开放。展览不仅展出了广东文博工作的活力与魅力,也让观众感悟华夏大一统的文化认同和开放自信、豪迈勇武、儒雅好学的精神特质。
事实上,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广东文博系统已经屡收捷报:广东省博物馆入选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填补了华南地区文博行业的空白;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5家博物馆拟核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广东省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将增至15家;“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根在侨乡——江门华侨华人历史陈列”两个展览获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获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广东省文博事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广东全省备案博物馆385家,比上年增加8家,全省每33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257家、非国有博物馆128家。全省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82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广州、深圳、佛山、梅州、东莞、潮州等地“博物馆之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广东“博物馆版图”正在不断扩容。
全省博物馆数量与质量并举。2023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对全国第六次博物馆运行评估一级博物馆评估结果进行公示,在全国共12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广东省博物馆排名第五,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13家博物馆一起获评“优秀”,为省内文博单位作出示范和表率。
“中山元素”
成为“国际博物馆日”的一抹亮色
作为东道主,中山市将丰富多元的“本土元素”恰如其分地呈现于系列活动中,成为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的一抹亮色,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风起伶仃洋”博物馆之夜中,《沙田赋》《我们的孙中山》《杨殷家书》《步步高》《龙腾伶仃洋》等文艺展演剧目立足中山的名城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带领观众感悟大湾区博物馆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沉浸式教育之旅——孙中山史迹博物馆研学游径(中山段)首发团活动充分运用市内多处孙中山相关文化遗产及纪念地,让市民群众在游览研学中共同研读孙中山先生奋进人心的革命故事,厚植爱国情感;“文创研学荟”活动则集中展示了全省各地博物馆、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文创联盟成员单位等特色文创产品,展出多项具有中山特色的非遗技艺,通过“中山非遗+潮流文创”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活动精彩的背后,是一座城市长期深耕文博、虚功实做的实践创新。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出“文化兴城”重要战略部署,将传承弘扬香山历史文化资源、建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等作为重点任务。全市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风起伶仃洋——中山市博物馆基本陈列”荣获第四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重点推介奖、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主编出版省内近年规模最大的综合档案汇编出版成果——《中山文献》(共160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创造出“小城市也能书写文博大文章”的时代佳话。
创新体制机制,
答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题”
伴随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进一步发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博物馆事业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不少挑战。适应形势变化,加快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博物馆专业化水平,激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推动博物馆加快融入公众生活,是国内外博物馆界共同关注和持续实践的重大命题。广东正在不断探索新路径。
近年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广东省不仅充分调动了博物馆业界的积极性,还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工作,全省博物馆的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在管理体制方面,广东出版《博物馆工作指南》,有序开展国有博物馆“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博物馆领域节能减排试点等工作,探索设立博物馆“孵化器”,优化非国有博物馆的开办和入驻等相关服务,为全国博物馆事业贡献广东经验和方案。
面对博物馆区域分布的不平衡,广东博物馆系统以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己任,扎实推动文博服务向基层延伸,全面实现文化惠民,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2023年,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在各县(区)级基层博物馆巡展433场次,惠及基层群众700多万人次,展出场次和观众服务量均创下历史新高。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基层文博共建项目等助力中小博物馆提质升级的举措,也正为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博物馆力量。
在社会参与方面,广东积极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展览、教育和文创开发。探索博物馆与社会力量创新文创开发的合作模式,全省博物馆的特许生产商累计签约企业32家,累计开发文创产品近2000款。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截至2023年,全省博物馆志愿者近2.4万人。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博物馆系统积极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举办期间,广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建立面向大湾区 11 座城市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开放的协作机制;成功举办两届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深化湾区文博机构交流合作;打造“大湾区精品展览”,促进大湾区博物馆展览交流合作,推出一批精品展览项目。培育“驿路同游”博物馆研学品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文化认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广东博物馆系统还通过文物展览交流等方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扩大岭南文化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实施人才培训项目,实现学术交流常态化,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博物馆策展人,积极参与博物馆国际治理,提升博物馆国际合作水平。
于方寸览千年,给过去以未来。广东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正不断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