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既有文化理论观点的重大创新,又有文化工作布局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理解其深刻内涵,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源于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是世界文明长河在当下最大的交汇,必将承载人类命运航船驶向远方。在历史向未来、传统向现代的“航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大动能,是始终不变的“航标”和“灯塔”,文化遗产则是其重要的载体和具象。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就是赓续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大文化力量。博物馆人既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主力军”,也是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践行者和记录人,在新时代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不断赓续中华文脉。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自古以来就是华夏历史中的重要篇章,巴蜀文化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作为全国文化文物大省,文博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博物馆藏品达到520万件(套);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居全国前列;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477处;广汉三星堆、稻城皮洛、资阳濛溪河等遗址考古成果丰硕。四川博物院是四川省文博行业的重要代表,全院现有藏品近36万件(套),珍贵文物7万余件,类型、年代体系完备。其中馆藏资阳人化石、巴蜀青铜器、汉代画像砖和说唱俑、万佛寺佛教造像、藏羌彝民族文物以及诸多近现代和革命文物,既实证了巴蜀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反映了四川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位置,更以文物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创新性。
近年来,四川博物院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始终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利用、在发展中保护。建成了国内首个恒温恒湿古籍纺织品修复室和书画装裱修复室、首个运行时间最长、数据接入最多的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区域中心,指导并承担了四川省七成以上可移动文物保护方案的编制或项目实施;推出了四川历史文化通史陈列、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苏轼主题文物特展等重要展览,分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中华文明国际展示优秀项目;川博“大学校”影响力不断扩大,推动建立全国“家—校—馆联盟”、全省文博教育联盟,常年开办“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展览,“小小讲解员”和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推出了一大批研学活动和课程,社会各界和观众对川博社会教育好评不断。
下一步,四川博物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记“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的殷切嘱托,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立足丰富的馆藏文物,全面提升以数字化为主要代表的文博新质生产力水平,不断推动全院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努力建成我国西南地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区域中心博物馆,力争成为国家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西南重心之一,当好文化遗产的现代“渡航人”,让巴蜀文化和天府文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四川实践中熠熠生辉。
第一,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新时代展览品牌。创新展陈方式,集中展示巴蜀大地的千年文脉,反映巴蜀文化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画卷。一是展示巴蜀地区兼收并蓄的历史文脉和独具魅力的西南民俗,展示川酒、川菜、川剧和川茶的发展历史、地域特色及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和影响。二是展示红色文化,围绕四川红色历史文化展示辛亥革命、红军长征在四川、抗战大后方、解放大西南、三线建设等重要内容,突出表现四川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三是展示巴蜀文化发展脉络,围绕数千年来四川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梳理发展历程,长链条、多层面地展示“四川通史”,讲好中国故事、写好四川篇章。另外还要推出一系列特色展馆,争取为广大群众呈现更高质量的文化盛宴。
第二,深度融入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要立足博物馆优势,积极推动“博物馆+”,探索四川文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一是丰富文创产品。整合资源,创新消费场景,搭建合作共享新模式,重点构建高度开放的文创研发合作平台,建立巴蜀文创集散中心和营销体系,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供给通道。二是建设文化新高地。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支持,联合周边博物馆、景区、社区,引导市场主体,共同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文博产业园等。三是打造研学新高地。以“家—校—馆联盟”“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为抓手,继续加强跨行业合作,整合线上线下博物馆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博物馆青少年课程体系,打造跨联盟、跨行业、跨区域的文旅研学研究和推广基地。
第三,创建西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标杆。要发挥好川博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四川省文物局首批文物保护科研基地的重要作用,继续辐射带动全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做到“全省引领、辐射西南”。一是创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重点实验室,运行好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区域中心(四川省区域中心)。二是创建大型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室,筹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三是主动参与全国文物预防性保护行业标准的制定,继续为省内外重要文博单位提供文物预防性保护和修复支持。
第四,着力提升学术和科研水平。要更好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博物馆现代化科研体系。一是搭建科研平台。要立足全院藏品数量优势,在文物保护、馆藏研究、活化利用、博物馆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专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打造一系列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完善“师带徒”“项目制”“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形式,推动后备干部、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技术精、影响大、水平高的文博人才队伍。三是提升学术研究水平。要围绕博物院未来发展陆续推出一批重大科研课题,积极争取专业人才、相关单位共同合作。
(作者系四川博物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