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各地的博物馆,很难不注意到它们各具特色的院徽,有的源自场馆建筑的轮廓,有的源自汉字象形,而山西博物院的院徽则印刻着凤鸟回眸造型,其灵感来源于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西周晋侯鸟尊。作为第一代晋侯祭祀先祖的礼器,器身铭刻金文“晋”字,晋侯鸟尊是晋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它也被张政敏视为走上文物修复之路的“领路人”。
张政敏是一位在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部从事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90后”修复师。年纪轻轻的他,已从事金属文物修复工作十余年,保养修复过千余件金属文物,不仅能独立完成相关工作,甚至开始“带徒弟”以传承修复技艺。去年,他荣获“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前不久,他与另外4位文物工作者一同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张政敏在山西博物院工作人员的讲述中第一次听说了晋侯鸟尊修复的故事:因遭受盗墓者爆破盗掘,2000年晋侯鸟尊出土时碎成了100多片。在此后一年半时间里,经过文物修复师的反复拼对、修补、去锈,这件惊世之器再现人间,但尾部的关键部分不知所踪,不免留下些许遗憾。“难以想象修复师是如何将100多块青铜碎片还原成现在这种模样的,也正是因为修复师的妙手,才成就了镇馆之宝。”当时还是高中生的张政敏深受震撼。不久之后,本身就热爱民俗历史、有过拜师学习面塑经历、加上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影响,张政敏果断作出了人生中的重要选择:报考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后,21岁的张政敏进入山西博物院文保中心,开启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之路。
入职前三个月,张政敏只做了一件事——拼对青铜文物残片,小片拼大片,大片拼器物,最起码要保证器物、纹路、花色一致。张政敏只负责拼对,然后编号,之后的复原工作需要由更加资深的修复工作人员完成。这一段经历让他发现修文物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直到入职的第四个月,一个青铜筒型器的残片被摆在张政敏的工作台上。在师傅闫文祥的指点下,清洗、拼接、整形、补配,花费将近两个月时间,一只起初并不知道什么样子的器物在张政敏面前完整呈现,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文物修复。
一次次修复打磨着张政敏的技艺,他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鸟尊的故事未完待续。
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在对晋侯墓地出土文物整理和修复过程中,发现了疑似晋侯鸟尊尾部的残片,经过比对,这些残片被确认为晋侯鸟尊尾部象鼻的缺失部分。
这一次,历经年少时的一路跋涉,不断提升修复技艺的张政敏走到了晋侯鸟尊面前,他作为项目骨干与师傅一同参与了晋侯鸟尊的修复。文物修复团队对晋侯鸟尊“因病施策”,制定了一整套专属修复方案:检测、清洗、原封护层清除、除锈、原补配物的去除、拼对、粘接、打磨、作色、封护,每一个步骤都实属不易、不容有失。经过数月努力,见证晋国六百年风云岁月、经历三千多年风雨历程的鸟尊终于得以完整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从业十余年,张政敏早已记不清将金属修复的繁杂步骤重复了多少次,参与了多少金属修复项目,修复了多少件文物,修复晋侯鸟尊的经历尤其令他难忘。这段经历也时时鞭策着他,想要做好文物保护修复,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修复技巧,更要以热爱、负责之心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如今,晋侯鸟尊栖止在山西博物院展厅,凤首作回眸状,高冠耸立,圆睛凝视,周身遍布纹饰,背部盖钮有小鸟依偎,尾部象鼻内卷。它历经出土问世“劫难”后,考古工作者日复一日整理发掘资料、许多位像张政敏一样的修复师用细致入微的技艺与无尽的耐心,使鸟尊得以凤凰涅槃。让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观众,都有机会透过文物,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