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积极推进当代物证征集工作,通过实物资料来实证历史,致力于构建和传承当代中国记忆。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命脉,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鉴于此,陕西历史博物馆尤其重视铁路物证的征集与保护工作,广泛征集与铁路相关的实物资料,深入挖掘并系统整理文献资料,力求全面还原铁路事业的真实面貌。目前,已成功征集50余组各类铁路相关物证,汇聚成一部鲜活的新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历史长卷。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件物证,以之为窗口,回溯并展示建国初期铁路事业的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过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陶瓷物语:瓷帽筒展气象
“交通新面貌”瓷帽筒(图1)系20世纪50年代所制,高27厘米、口径12.5厘米。此瓷帽筒正面绘有一辆行驶而来的蒸汽火车,并在其左上方书有“交通新面貌”标语。旨在表达以铁路为主的交通给社会带来的新面貌。
铁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工业革命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得到了马克思的充分肯定并赞誉其为“现代工业的先驱”,甚至称之为“实业之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铁路建设。周恩来总理特别强调铁路交通的引领作用,视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希望通过铁路的发展推动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进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即便面临巨大困难,一大批建设者仍凭借坚强的意志力,肩挑手抬,用生命为祖国筑造了一条条重要的交通干线。瓷帽筒上的火车图案以及“交通新面貌”的醒目标语,正体现了人们对火车带来新气象的深切期待。
“章”显辉煌:纪念章诉荣耀
宝成铁路通车纪念章(图2)发行于1956年7月,铜质,长3.6厘、宽3.5厘米、高3.7厘米。纪念章正面设计独特,中央为一列火车穿过隧道,跨过桥梁,奔驰在秦岭山脉之中,彰显铁路建设的艰辛与辉煌。顶部边沿饰以象征工人阶级的齿轮图案,并镌刻铁路徽标,两侧环绕麦穗和红绸带,寓意丰收与喜庆。纪念章下方刻有“宝成铁路通车纪念”字样,背面则刻有发行日期“1956.7.7”。
陕西是我国东中部通往西北与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其铁路网在全国铁路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加之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需要通过铁路运输至其他地区,因此铁路在推动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宝成铁路的规划与建设应运而生。该铁路于1952年7月1日正式开工,历时5年,全线正式通车。它北起宝鸡,南达成都,穿越陕、甘、川三省,不仅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更将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紧密相连。之后,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宝成铁路面临运输安全受威胁、运能与运输需求相矛盾等新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难题,1958年,宝成铁路宝凤段电气化工程正式开工,直至1975年7月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宝成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至此,宝成铁路点燃了全国电气化铁路的燎原之火,孕育了遍及全国的电气化铁路网,推动中国电气化铁路从这里走向全国。
为了铭记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中国铁路部门专门设计了宝成铁路通车纪念章,并由沿途各省自行制作,颁发给参与铁路建设的工作人员。此纪念章不仅是宝成铁路通车的见证,更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图释价值:地图绘民生
《宝成铁路通俗图》于1975年9月出版,由地图出版社印刷。其幅面尺寸长76厘米、宽53.2厘米。该图详尽描绘了宝成铁路沿线丰富的物产资源。宝成铁路起始于肥沃的渭河平原,穿越雄伟的秦岭山地,延伸至人口密集的成都平原,沿线所经之地,煤炭、矿石等资源丰富。陕西地区盛产煤炭、金属矿产,而四川则以天然气、磷矿等资源著称;此外,沿线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亦不胜枚举,如陕西的苹果、猕猴桃、棉花、生漆、桐油、小麦、木耳,四川的稻米、甘蔗、茶叶、柑橘、丝麻、药材等,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丰富的资源通过宝成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市场或加工基地,实现了“出货出川”的目标。这幅《宝成铁路通俗图》,不仅展示了宝成铁路沿线丰富的物产,更凸显了宝成铁路修建完成后,对其沿线以及西北与西南之间的物资交流、工农业发展、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起到的重大作用。
《宝成铁路通俗图》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条铁路的线路和站点,更是一部关于西北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的生动历史。此图细致描绘了宝成铁路沿线丰富物产资源的分布,深刻揭示了铁路对于沿线地区乃至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地图上的每一条线路、每一个站点都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它们共同构筑了西北与西南的经济命脉,成为促进区域间联系与发展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