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活动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福建省各地博物馆发挥博物馆特色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围绕本次博物馆日教育与研究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展览和社教活动共400余项。
主会场方面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福建主会场活动由福建省文物局、福建省少工委、龙岩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承办,龙岩市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将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举办福建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将举行“闽山闽水物华新——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物藏品专题展”开展仪式、福建省讲解员培训班、福建省博物馆讲解大赛、福建省首届“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大赛、学术交流会、文物公益鉴定会等活动。
展览展示方面 各地立足自身实际,打造特色展览,微缩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社会发展变迁、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历史内涵。福建博物馆的“宋词里的中国”、漳州市博物馆的“漳台一家”等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的精品展览也将在5·18期间开展。福建博物院举办“馆藏明清扇面书画精品展”,展示既富传统经典,又具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的名家真迹;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推出“闽越神韵——闽越国历史文物展”,向广大观众展示古闽越国的物质生活和深厚的闽越文化;福州市博物馆推出“福犀·福器——福州漆器生活美学展”,展现福州传统文化;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举办的“钟鼓喤喤——故宫博物院藏宫廷乐器展”,为观众呈现一场别样的“宫廷音乐盛会”;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美美与共——新马土生华人历史文化展”,展现新马土生华人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感悟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漳州市博物馆的“福建土楼 活化利用”专题展览,展示世界文化遗产土楼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活化利用成果;万寿岩遗址博物馆的“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展现华东地区古人类起源、迁徙和古环境、古气候及海峡两岸古人类文化渊源;南平市博物馆的“洞天长物——馆藏古代文房精品展”,为观众呈现中国古代文房发展的基本历程;龙岩市博物馆举办的“时光不老 追忆童年”专题展,让观众追忆和思考过去,同时孩子们了解历史并珍惜现在和未来的生活;霞浦县博物馆的“福建霞浦闽东宋代瓷器展”将霞浦古窑址考古调查勘探成果予以展示。
社教研学活动方面 注重游客参与,让游客在活动中触摸文脉,亲近非遗,感受博物馆文化的厚重底蕴。如福建民俗博物馆的“节气里的福建”剧本杀体验,给予游客新颖有趣、可玩性强的文旅场景新体验;福州市博物馆的“闽都古建寻迹”华林寺研学活动以“可观、可品、可展、可学、可游”的系列文博体验项目,全景式展示广博深邃、多姿多彩闽都历史长卷;厦门市博物馆组织的“文博思政课”研学实践:古城趴趴走,组织学生团队走寻中山路,一起寻找厦门的文化记忆,见证城市历史发展的过程;三明市博物馆举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暨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社教活动,让学生感触珍贵历史;莆田市博物馆的“知识竞答|国际博物馆日,快来涨涨文博知识”“第七届小小讲解员评选大赛”等活动,让青少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健康成长;宁德市博物馆的“古代科举制度主题社教活动”,让观众了解古代科举制度文化,了解古人学习、考学、入仕相关知识。此外,各地还开展有互动体验、文物鉴定、手工体验、知识竞答等专场活动。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介绍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北环西路51号,是一座全面反映闽西革命史、重点凸显中央苏区(闽西)历史的国有纪念类综合性博物馆,于1984年奠基,1986年建成,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称号。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2万余件(套),珍贵文物2449件(套),其中一级6件(套)、二级66件(套)、三级2377件(套),设有“红色闽西”基本陈列和“闽西红土名人”“旌旗猎猎扬军威——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历史陈列”“进则全胜——龙岩市生态文明探索实践主题展”等专题陈列。
近年来,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红色遗珍 见证辉煌——闽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品展”入围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并荣获“福建陈列展最佳创意奖”;“百年辉煌 闽西荣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龙岩老区苏区成就展”和“红色映像——福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革命文物精品展”被中共中央宣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览推介项目;课题“红军斗笠与红军精神”荣获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案例推介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奖;联合厦门大学成功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大力开展预防性保护和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了博物馆教育和研究崭新平台。先后出版了《风展红旗如画》《红色印痕——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文物精品集》《永恒的血脉》《中央苏区(闽西)红军标语图志》(上、下)等红色闽西系列丛书。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持续发展,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进一步发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教育成为新时代博物馆传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标和神圣职责,而博物馆也针对文物价值认知、展示传播的迫切需求,持续深化基础性研究,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近年来,福建省着眼精准高效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切实发挥博物馆展示传播中华文明、凝聚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作用,持续强化文物保护和宣传力度,不断推出具有福建特色的陈列展览、学术交流会、公众互动等活动,提高博物馆管理和建设数字化、规范化、多样化水平,博物馆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强化基础工作,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优化体系布局,壮大博物馆队伍力量。近十年福建省新增备案博物馆47家,其中国有博物馆7家,非国有博物馆40家,全省备案博物馆总数达152家。各地博物馆围绕“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思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漳州市博物馆、建瓯市博物馆、浦城县博物馆、顺昌县博物馆、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等新馆相继建成开放。
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等级博物馆建设。目前,福建省国家等级博物馆共45家,其中福建博物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古田会议纪念馆、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厦门市博物馆、华侨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18家、三级博物馆20家,等级博物馆占全省博物馆数量的31%。
协同性持续深化,建立区域博物馆联动合作机制,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依托福建省通史展览博物馆联盟、福建省博物馆文创联盟、福建省非国有博物馆文创联盟,夯实馆际交流基础,提升博物馆领域科技水平,交流分享先进成果,促进联盟单位在展陈设计、文物保护、宣传推广、文创制作等方面联合发展,合作共赢。
强化重点突破,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博物馆影响力持续扩大。在2023年举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中,其开幕式、主题展览、学术论坛、博物馆之夜等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肯定及广泛关注、点赞;推出“中国白 向世界——德化白瓷精品展”“闽瓷双璧 交相辉映——福建黑白瓷器展”等多个具有福建特色的精品展览。“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荣获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宋词里的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物藏品专题展”等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推进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使博物馆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文明旅游典范,福建博物院“扬帆海丝少年行——2023年小小讲解员研学营”、福建民俗博物馆“四时非遗 福满古厝”、厦门市博物馆“夜读厦博”和各地博物馆“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等活动广受民众喜爱,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打卡参观,十年来,福建省内博物馆累计举办各类展览活动1.3万多场,参观人数达2.7亿人次,2023年参观人数达3020万人,再创新高,“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生活风尚。
强调博物馆的社会属性,为公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33家博物馆错时延时开放试点工作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提升讲解服务水平,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在今年的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中,福建选手分别荣获专业组二等奖和志愿组二等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完善文物市场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机制,2023年完成13032件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备案,建立文物鉴定公益性服务常态化机制,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指导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各地市博物馆开展文物鉴定免费咨询、公益鉴赏活动。
“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双向奔赴,与教育系统密切协作,推动新时代博物馆改革发展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向高校公开博物馆资源清单,实施进校园示范项目,推动福文化、红色文化、海丝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八闽特色文化进校园,探索福建博物馆“百馆进千校”等博物馆教育品牌。开展文博单位和高校互联合作,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设立文博专业课程、共建专业实践基地、成立学科实验室、开展学科研究等形式,进一步探索馆校联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让博物馆成为教育和研究的“第二课堂”。
强化数字赋能,发展路径进一步创新
充分运用福建省“数字福建”成果。推动全省重点国有博物馆和部分非国有馆开展智慧博物馆示范建设,通过藏品多维信息展示、AR/VR技术展示、全息影像欣赏、虚拟触摸、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升级展览设施、创新展览形式,逐步实现博物馆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讲解、智慧服务,不断增强观众参观体验,提升管理人员工作效率。
数字文物融合发展。福建省博物馆实施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已完成5300余件(套)文物三维数字化扫描。省级博物馆在三维数字化扫描的同时,进行了二维数据采集,已完成18万余件文物藏品的数字化采集。此外,各级博物馆也积极响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参观博物馆展览的新理念、新需求、新方式,积极推广“云上展览”,2020年以来全省博物馆推出各类线上展览2500余场。
推进科技成果展示应用。在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主办“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数字化成果展”专题展区,展示福建博物院、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福建民俗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厦门市博物馆等近20家省内博物馆数字化项目成果,取得良好效果。同年,在郑州“博博会”上主办“遇见文物 发现文明——福建文物展区”,宣传展示福建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利用成果,受到广泛好评。2023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福州举办,活动期间福建博物院升级打造“智慧书院”“沉浸式光影秀展演”等多个科技含量丰富的参观互动点位,吸引大批观众打卡参观。
强化交流互鉴,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举办“闽瓷双璧 交相辉映——福建黑白瓷器展”,在新疆昌吉博物馆举办“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展”等独具特色的系列展览,提升福建文博品牌影响力。“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在复旦大学博物馆开展,奏响福建上海两地合作、携手共进的文化强音。引进“三星堆文物特展”“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联合故宫博物院举办“故宫茶世界特展”,举办“闽台两岸雅集茶会”,持续增强文化交流互动。
发挥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优势,认真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海内外文化交流与和合作。在福建博物院举办的“诺亚之子 大美初见——亚美尼亚19-20世纪文化瑰宝展”是推动“文明互鉴 美美与共”理念的具体实践;在亚美尼亚共和国首都埃里温拉举办的“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为中亚人文交往注入新的内涵;应法国国家建筑博物馆邀请,在巴黎举办的“福建土楼活化利用”专题展览,进一步深化中法两国文化交流;首次赴美国纽约举办的“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在提升德化白瓷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为中美人文交流增添了一抹亮色。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福建省文物局将以文旅融合为契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博物馆办成滋养道德、提高见识、丰富才华、增加知识、培育美感、深化研究的“大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地方旅游资源,努力打造博物馆大学校,让博物馆“护物”更“化人”,让文物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激发八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福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