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的保护与多视角研究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刘勇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陕西地下文物遗存丰富的地区主要在关中,墓葬和遗址多在西安周边。近年来,随着西安市城市建设的扩大,很多古墓葬区成为现代城市开发区域,文物考古勘探尤为迫切。南有航天城少陵原,北有秦汉新城洪渎原,这些地区是古代贵族选择万年吉地的主要区域。

关中地区发现的十六国墓葬不下百余座,有代表性的是西安草场坡北朝墓葬、咸阳原十六国墓葬以及少陵原焦村M25、M26与中兆村M100大墓。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在十六国考古方面成果丰硕,上述少陵原的十六国大墓获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对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的保护和研究还应做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加强考古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西安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需要更多考古专业人才的投入和参与。近几年国家也在进一步扩大文博专业方向的招生规模。各个考古职能部门的岗位也明显增加,因此对新进的考古专业人才需要在科研和考古实践方面加大培养。

面对如今多学科合作的考古模式,除了掌握基本的考古能力之外,还应在制图技术、遥感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VR)模型等高科技应用方面培养提升考古人才的综合性技能。这种新兴技术的使用无疑会给考古出土文物展示带来良好效果。如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发掘过程中颜料分析、紫外光拍摄以及三维模型打印等技术的应用,在考古发掘过程、现场保护、后续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只是这些技术往往依赖于外包服务公司,考古专业人员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应用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掌握一定的技术对于考古工作人员来说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考古工作。

实现考古发掘与实物资料的进一步印证  随着十六国考古的发掘,进一步见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大融合局面。具有代表性的少陵原十六国墓葬就有很多方面融合了中原地区文化元素,从墓葬形制、壁画、随葬器物、土雕建筑等反映出民族融合交流交往的特点。

从墓葬文化发展方向探寻民族交流交往例证。在汉人文化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民族交融意义的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文化制度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寻找汉晋墓葬制度中对十六国墓葬的影响,进而上升到十六国对汉文化的吸收与接纳。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少数民族政权进入中原后的文化交融和认同。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将汉人和其他民族墓葬文化交流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呈现出来,墓葬内的结构形式既有汉式风格也兼具一些北族的样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此后的北周隋唐墓葬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踵事增华。

充分发挥多学科与交叉学科的作用 考古学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要做好考古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对于关中地区十六国少数民族的考古,自然少不了民族史、民族学的介入与学科之间的交流。

将民族史、民族学交叉运用到十六国时期的墓葬考古中,能够更好地解读民族政权族群迁徙到中原地区适应性发展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而推进十六国民族考古的发展。

这一时期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所反映出的十六国统治者对华夏文明的态度,既有融合,也有对峙。正如考古专家韦正所说,“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融合是主流,对峙是支流,支流终究要汇入主流。”也就足以说明其墓葬发展趋于华夏,借助民族史的相关研究可以很好地诠释考古发现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从考古自身出发做好民间遗迹的挖掘  关中地区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曾有匈奴、氐、羌、鲜卑等族的迁入。著名民族史学家马长寿先生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根据关中各地,尤其是渭北地区的碑刻史料很详细地对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的分布做了考证研究。因此,以前辈学者的研究为借鉴,结合考古学相关理论与发现,便可以进一步对关中地区的村落名称、民俗文化、碑刻进行挖掘,将考古与民间遗迹、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实现“产学研”的融合发展。

虽然十六国的墓葬属于上层贵族社会,但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个部族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十六国关中地区氐、羌等族聚居实物碑刻的发现,表明当时的人们除了同族居住还有与汉人杂居的情形。

在对十六国的文化研究上,应尽可能地收集相关部族的实物资料,因为其中包括一些贵族家族的发展以及参与民族政权的情况,此外也应对一些村落名称与姓氏文化给予一定关注,这对十六国的考古研究将起到辅助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9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