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对出水文物保护提出了迫切需求。自2011年成立出水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以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国家的重视和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从无到有,开创了我国出水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在出水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保护项目实践、标准制定、国际交流、人才培训、专利成果及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将我国出水文物保护事业推上了新台阶,实现了十年聚能跃迁。
全面深入精探究
十年来,出水文物保护团队加强科研攻关,开拓进取。深挖文物价值研究,提炼出水文物的内涵和意义,丰富研究成果。针对不同材质出水文物的保护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进并凝练成果,形成保护标准和规范,为后续编制保护规划、实施保护项目和提升保护水平打下基础。推进数字化技术研究和科技赋能研究。以实现文物共享为目的,以文物资源数字化为基础,促进文物数据资源库的开发共享。通过不断提高科研实力,围绕海洋出水文物的相关保护技术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自主课题研究20余项,针对多种材质保护技术难点开展了针对性攻关研究。与国际接轨,力求达到或超越目前相同领域的科研水平。
统筹规划重保护
十年来,出水文物保护团队深入文物保护现场,认真摸底清查,结合我国出水文物的特点,制定各类出水文物的保护规程。根据保护需求的紧迫性和难易程度,分清“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坚持保护第一,稳步推进保护项目。遵循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理念,根据不同材质文物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规程。组织开展了包括南海I号、华光礁1号、南澳1号、小白礁1号、丹东1号(致远舰)、泉州沉船、慈溪沉船等船体及船货相关的保护项目10余项。根据统筹安排,着重开展了南海I号的船体和船货的保护,以形成国内大型船体及其船货现场保护的科学示范。在文物病害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南海I号出水典型文物数据库建设,针对文物的类别、级别、材质、病害类型、病害程度、保护需求等建立数字化出水文物库。
加强管理助前行
十年来,出水文物保护从切实加强文物安全管理入手,确保出水文物在水下领域的保藏安全和出水后在不同环境中的安全保存。同时加强保护管理,完善人才队伍培养培训体系。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针对不同海域、不同淡水水域沉船保护工程,多角度、多侧面积累保护经验,涉猎更宽泛的保护对象,挑战更具难度的保护难题,以期锻炼出更高精尖的出水文物保护团队。加强保护团队的建设,坚定政治方向,发挥团队的凝聚力,保持队伍的稳定性。积极提升视野和格局,立足全国出水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并有计划地引领实施。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共举办出水文物保护培训班5次,培养地方出水文物保护人员300余人。提升了保护科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大了基层文博人员的培养力度,提升了其在出水文物保护修复管理、技术运用、实践操作、理论知识等全方位的业务素质,优化了出水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助力保护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稳步前行。
创新开发巧利用
十年来,出水文物保护在深入保护研究和加强保护实践的同时,突破创新,加大了文化遗产的利用力度。
丰富内涵,将保护与展示过程有机结合,加大宣传力度。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物保护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一起展示给公众,增加与公众互动的机会,不仅实现了文物保护成果展示方式多样化,还实现了保护过程留存资料的有效利用。致远舰发掘出水的格林机关炮的保护展示就是其中一个案例。目前保护成果已经在辽宁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宁波小白礁北海基地博物馆等多处进行了展示。
推陈出新,促进成果转化。注重保护理念、保护材料、保护技术和保护设备的创新,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在申报国家专利的同时,积极推广示范性应用。以出水文物脱盐设备设计和研发成果的专利为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大体量脱盐保护实际的迫切需求,自行设计研发的一套海洋出水脱盐设备,已为大批量不同材质出水文物的脱盐提供了科技示范,且已推广应用于南海I号沉船及其出水文物的现场脱盐保护;宁波小白礁1号沉船的保护以及南澳1号沉船出水木质、陶瓷器和金属文物的脱盐保护。出水文物保护科研成果丰硕。十年里,共在国内外重要期刊、杂志及报纸发表出水文物保护文章50余篇,出版了《海洋出水铜器腐蚀与保护》《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中的硫铁化合物》《南海I号现场保护研究(2014-2016)》等多部著作,翻译了《考古发掘舟船的保护》《古代和历史时期金属制品金相学与显微结构》等著作。
合作共赢促提升
十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积极促进多学科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内外文物保护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交流,联合攻关,合作共赢。同时邀请了国内外保护界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前来指导,助力攻坚克难。十年间,出水文物保护团队分赴意大利、瑞典、德国、韩国、法国等国家进行交流和学习,与意大利合作开展了“中意饱水考古木质文物分析检测及脱水加固方法比较研究”。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等院所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硕士及学士共20余名;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开展多项出水文物保护科研课题和项目,积极加强文物保护学科与考古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地质学、材料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结合,促进考古提取技术、文物保护材料、文物保护分析技术、文物保护研究与应用等多方面业务水平的提升。
回顾过去的十年,我国的出水文物保护事业从零起步,积极进取,夯实根基,通过不断摸索,制定了保护流程,揭示了腐蚀理论,并已基本形成针对不同材质出水文物较为成熟的保护模式,取得了保护材料、技术和设备等多种创新性成果。未来,出水文物保护工作者将继续深入挖掘出水文物的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和利用,提升创新力和创造力,为出水文物保护的发展绘就更加美好的图景。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