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博物馆藏汉代陶灶赏析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魏乾涛 孙红

灶,单字释义为“生火做饭的设备”,在我国历史悠久。汉代人们对灶非常重视,《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是人们烹饪食物的生活设施,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白虎通·五祀》谓:“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人活在世上,离不开烟火气。汉武帝时期,天子开始祭灶,祭灶成为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于是,天子始亲祠灶”,祭灶也是当时求仙的手段之一,受“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及厚葬之风的影响,人们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灶制作成模型随葬于墓中,大量出现的陶灶模型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茂陵博物馆藏汉代陶灶百余件,类型丰富,形制、火眼数量、模印纹饰都各有不同。从形制上来看,有长方形、马蹄形等;从胎质看,有灰陶、红陶;从釉色上看,有绿釉红陶、黄釉红陶、褐釉红陶等;灶门有方形孔、拱形孔;釜眼有单眼、双眼以至多眼。灶面装饰内容也非常多样,模印有鸡、鸭、鱼、肉等各类食物和瓶、盘、钩、铲等炊具,显现出浅浮雕、线刻的不同效果,使装饰图案栩栩如生。通过陶灶纹饰中的线条、动物和人物造型等研究,可以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审美与丧葬文化的意蕴,对于研究两汉时期的葬俗与祭灶之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拣选部分介绍如下:

单火眼陶灶(图1)  

image.png

于1986年3月25日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豆马村出土。高7.8厘米、长25.7厘米、宽24.1厘米,重2.2千克。泥质灰陶,马蹄形灶面上隆十分明显,圆形单火眼,无底,灶前端有方形落地火门,上部有向前凸出的遮檐,周边模印菱形几何纹图案。

双火眼彩绘陶灶(图2)

image.png

于1974年8月9日陕西省兴平市文化馆拨交。长21.5厘米、宽15.5厘米、高8.5厘米,重1.27千克。泥质灰陶,马蹄形灶面,火眼前后各一,大小相同,灶面模印鱼、鹿、勺等图案,方形灶门,上部有向前凸出的遮檐,灶门两侧模印炊人和瓶,通体施彩绘,脱落严重。该陶灶对研究汉代生活习俗具有参考价值。

双火眼褐秞陶灶(图3)  

image.png

于1974年8月4日陕西省兴平市文化馆拨交。长26.8厘米、宽14厘米、高12.5厘米,重3.47千克。泥质红陶,通体饰褐釉,马蹄形灶面,火眼前后各一。灶面模印勺、铲、瓢、瓶、盘、勾等图案,并附一甑一釜,灶面尾部有突出状圆形烟孔,灶底部出沿较长。方形火门,上部有向前凸出的遮檐,两边模印炊人、瓶及菱形方格图案,熊形四足,较为少见。灶面、灶壁、底、足分体模制,而后粘接。以熊形作为陶灶、陶仓的汉代明器很多,因为熊是中国古代的瑞兽,被赋予“力量、祥瑞、永生”,满足了古代丧葬文化中人们渴望生者与死者生命旺盛,以及在彼岸世界永生的愿望。该陶灶整体设计合理,表现出汉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

茂陵博物馆藏双火眼灶20余件,灶体制作标准,灶面上有两个火眼,呈前后排列。烟囱为短柱或圆孔,比较形象。灶面装饰丰富,绝大部分灶门两侧及上部有模印几何纹且灶门两侧有炊人、瓶等图案,个别灶门四周无装饰。灶门多为方形,极个别为拱形。部分灶面有纹饰,模印炊具、食物、餐具等,均能看出陶灶作为明器其造型和纹饰变化的一个过程。

三火眼灰陶灶(图4)  

image.png

于1987年1月12日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马泉镇马泉堡出土。长21.7厘米、宽18.4厘米、高10.9厘米,重1.33千克。泥质灰陶,马蹄形灶面,三火眼大小相近,前二后一。灶面模印勺、钩、瓶等图案,灶檐前端外伸,饰有菱形向何纹,灶面尾部有突出烟孔。灶身中空无底,方形火门通地,火门两边及上部外圈模印菱形几何纹,内圈模印炊人及动物形象。

三火眼灰陶灶(图5)

image.png

于1998年10月陕西省兴平市阜寨镇时下村出土。高24厘米、长19厘米、宽10厘米,重2.1千克。泥质灰陶,马蹄形灶面,三火眼大小相近,前二后一,并附一釜。灶面及侧面一周饰几何纹图形,灶面尾部有圆形烟孔,长方形火门不落地,有底,火门两边及上部模印菱形几何纹图案。

茂陵博物馆藏三火眼灶70余件,灶面有三个火眼,前二后一,后端火眼一般大于前端两火眼,少数陶灶三火眼等大。前端两火眼齐平排列,后端火眼位于两火眼中央,三火眼平面呈“品”字形分布。火门多为方形,少数为拱形,灶门四周大部分饰有几何形装饰,灶面有素面和有纹饰两种。从这些三火眼陶灶的样式、纹饰和图案可以发现其演变规律,灶面纹饰从无到有简单菱形几何纹,最后到形成灶面有模印厨具、炊具纹饰;灶门两侧及上方纹饰由简单菱形几何纹逐渐复杂化,出现菱形纹加鱼纹的布局。

长方形黄釉陶灶(图6)  

image.png

于1977年7月15日陕西省兴平市茂陵学校教师交献。长28.7厘米、宽19.7厘米、高12厘米,重2.24千克。泥质红陶,通体施黄釉。灶面前端有矮档墙,灶面后端有方形烟孔。火口微侈平唇,束径,圆肩,鼓腹,平底内凹,肩部两周阴弦纹间饰有一周动物纹图案。

长方形灰陶灶(图7)  

image.png

于1985年1月7日陕西省兴平市庄头镇仪空西村出土。长33.5厘米、宽22厘米、高13.5厘米,重3.3千克。泥质灰陶,长方形灶面,灶面前端有矮档墙,两个火眼,前小后大,灶面模印勺、碟、鱼等图案,灶面后端有三层阶梯形烟孔。灶身中空无底,方形火门落地。

茂陵博物馆藏长方形陶灶4件,灶体平面均呈长方形,灶门有落地和不落地两种,灶面前端无出檐,有矮防火墙,灶面尾部或灶后壁有烟囱或方形烟孔,火眼有两个亦有三个,体现了不同的样式和特点。

茂陵博物馆藏明器陶灶的出现,是受“鬼犹求食”和“视死如生”习俗的影响。人们往往把生活中的灶通过模拟,作为随葬明器的主要组成部分陪葬到墓中,是汉代人现实生活的写照。明器陶灶可以直观地反映汉代人们的炊煮方式,还能较大程度地了解汉代人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以及思想信仰等。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8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