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创新 推进贵州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周必素

2023年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而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又一次强力推进。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和表征,正因如此,其具备地域、国家和民族的独有特征和文化属性,并随着漫长的人类足迹广泛传播甚至延绵不绝。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延绵传承发展的中华文明,以其悠久、丰富、灿烂而独树于世界文化之林,因此而奠定了世界强国的文化之基和文化自信。

考古,则是挖掘文化遗产、揭示人类历史和文明不可复制的重要路径。

中国考古人一直在探索的路上不断前行。在历代金石学研究的基础上,20世纪20年代,仰韶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第一页,中国近代考古学由此开端。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关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学术问题得以逐步攻克。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地省份。因喀斯特地貌,洞穴丰富,提供了古人类栖息的天然家园,3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横亘于中部的苗岭将贵州分割成长江和珠江两个水系区域,山间河流,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已经是天然的文化通道,逐渐兼收并蓄其东南西北的族群文化,形成了典型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格局,孕育了以独特而神秘的夜郎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多彩贵州民族文化。贵州一直是中央对边疆管理的重点,至迟自汉代逐渐纳入中央管理,有着丰富的中央对边疆治理制度的遗存。山地崎岖交通闭塞,导致贵州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却也因此得以保存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民族考古遗存丰富。

各类考古遗存,客观地反映了贵州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及其融入华夏的历史进程和各时期的文化面貌,对于被视为“蛮荒”之地历史的书写意义尤其重要。结合贵州文化遗产资源特色,贵州考古在探索“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使命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贵州考古积极贯彻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推进新时代贵州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任务。为此,应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创新。

着力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新突破

紧扣“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要求,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以专题考古实证贵州远古文明起源、发展及其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一是深化贵州古人类和文明起源考古。深入探索云贵高原在人类起源、体质进化和石器工业技术等方面对世界的贡献,理清黔中地区距今5万余年至0.5万年间的文化发展年代框架及生业模式,以解决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和从狩猎到农耕文明发展的相关问题。

二是深化贵州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领域考古。依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西南夷地区汉晋时期考古研究”,揭示夜郎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融入秦汉帝国的过程以及与东南亚青铜文明的互动模式。深化土司考古、屯堡考古和民族考古工作,揭示贵州多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画卷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三是深化贵州流域和线路文化遗产考古。继续推进乌江、赤水河、清水江、北盘江等流域考古,弄清各流域文化与周边巴蜀、荆楚、南越、滇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好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贵州段、茶马古道等线路遗存的调查,揭示贵州文化与周边文化、包括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历史逻辑。

四是推进冶金考古。务川地区汉代朱砂开采、选矿遗存和广泛分布的汉墓,实证了武陵山区至少2000年的朱砂开采历史。这一开采轨迹,至迟在唐宋时期已经南移至万山地区,逐渐大规模开采并促进了中外技术和贸易交流。

image.png

着力考古阐释能力的新提升

透物见人透物见史。各个专题领域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了贵州地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轨迹和文化面貌。而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阐释,查找其间的互动关系和逻辑关联,总结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也是考古工作的必须环节。

一是着力提升研究阐释能力,加快推进考古发掘成果转换,为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支撑。二是积极运用考古成果开展学术研讨,挖掘多彩贵州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三是积极依托考古研究成果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互鉴,展示丰富多彩的贵州文化以及对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贡献,增强贵州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四是依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机会,丰富补充既往考古成果,全面掌握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情况,建立数据库。五是借鉴土司遗址申遗经验,为万山汞矿遗址申遗提供考古基础支撑,阐释贵州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着力考古学科建设的新跨越

加强阵地建设,完善设施设备,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科学部门设置,强化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合作,以满足新时期考古事业发展的需求,为考古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继续做好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优化政策环境。创新学科建设,发展科技考古,推进考古数字化建设。做好考古调查,对考古成果挖掘整理和阐释,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各项工作,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为适应和满足新时期考古学多学科、多技术手段结合的工作和研究方法,开展好跨学科、多学科研究,建设多个高标准的省级考古、文保实验室和基地,全面提升硬件设施水平。二是加大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与考古、文保机构在教、学、研、培等领域的合作力度,提升高校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教学质量,增强省内文保、考古后备人才支撑。三是加强市县文保、考古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逐步解决市、县两级基础和基本的文物保护与考古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着力考古资源保护利用的新成效

文化遗产不仅要挖掘好、阐释好,更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要夯实健全文物保护考古工作机构,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不断拓宽文物合理利用新途径,提高文物执法督察效率,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促进传承发展。

一是加强考古资源保护、利用的法制化建设和执法监督力度,确保考古资源的法治保障,能保尽保,保出成效。二是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坚持和完善大型基本建设开工前考古调查制度,开展考古出土文物移交专项行动,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城乡发展与大型基本建设的矛盾。三是加大对古遗址、古墓葬保护规划利用力度,秉持边发掘边保护促利用的理念,对于价值大、可看性好的考古资源,在发掘过程中就要从长计议、尽早谋划保护利用的思路和举措,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建设,开展考、学、研一体活动,促进文旅融合,最大化发挥考古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切实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山峦不语,历史留音。贵州,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是早期人类的宜居家园;是夜郎故地,也是多族和合、文化多彩之地。贵州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秦汉以降,这里即成为郡国治、郡县治、羁縻·土司制度的实践地,是多种思想和制度的诞生地与试验田,所获经验汇聚成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磅礴力量。我们要着力创新,推进贵州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以更丰富的考古新发现和新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贵州智慧,更好书写美美与共的中国故事。

(作者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0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