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徐洼村,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大型墓葬。经过勘探,基本探明了以一号墓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布局。陵园平面近方形,以周长约5千米的围壕为界,面积近150万平方米,目前已发现有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车马坑位于武王墩一号墓西侧,南北长约148米,东西宽约14米,是已发掘探明楚墓车马坑中最长的一座。
项目概况
武王墩一号墓地处偏僻,历史上遭受多次盗掘,2015年再次发现盗掘情况,经立案调查,陆续追缴铜编钟、石磬等战国时期文物70余件。国家和安徽省文物主管部门多次组织专家就武王墩保护和考古工作进行评估,认为根据出土文物及墓葬规模看,武王墩一号墓应是楚国最高等级墓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安徽省对武王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申请,2020年,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考古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淮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国家文物局成立了考古专家组和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专家组,全程指导发掘工作。
一号墓发掘工作自2020年9月开始。至2023年底,完成了墓葬封土和填土发掘工作,并提取了椁室上铺设的竹蓆200多平方米。2024年3月开始进入椁室发掘阶段,目前正在发掘清理四个分室,已提取文物1000余件。发掘期间,淮南市为考古发掘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建设了一号墓现场保护大棚和文物库房、考古实验室、宿舍等必要的配套设施。考古队协助淮南市完成了《武王墩保护管理规划》《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工作。
一号墓阶段性收获和初步认识
武王墩一号墓是一座带封土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由封土、墓道、墓圹、椁室四部分组成。封土堆整体呈覆斗状,底部直径超过130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封土整体营建工艺由夯筑和堆筑相结合,东部墓室与墓道交接处的封土用比较纯净的黄白色沙土和红褐色黏土逐层夯筑,单个夯层厚度8-20厘米,夯窝清晰,与出土的铁制夯头吻合。封土中出土有铁器30余件,器型有铁锸、铁夯头、铁锛、铁矛、铁刀等,此外还发现竹(藤)编箩筐、扇面等。
墓葬平面呈“甲”字形,方向为东西向,墓圹开口为正方形,边长约51米。开口层位距木椁室顶部15米。墓坑以东设有斜坡墓道一条,长约42米。填土层层夯筑,夯层厚度15-30厘米,每一夯层表面有密集夯窝。墓圹四壁有逐级内收的台阶共21级,形制规整。台阶表面涂抹有青膏泥,部分平面可见绳编草席压印痕迹。填土中出土遗物有铁锸、铁夯头、箭镞等。其中一件木柄双头铁锸,是目前出土的最具代表性、保存完好的带柄铁锸。
武王墩一号墓规模巨大,是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研究战国晚期大型墓葬营建工艺的重要标本。科学的发掘将为研究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和陵园设计规划、埋葬习俗等问题提供实例。
一号墓墓室近方形,边长22米,开口距椁室底部深4米。其中央用长条形枋木构筑出呈“亞”字型、多重棺椁结构的木椁室,椁室中部设有棺室,四周东、南、西、北四部分皆在中部用纵向隔墙分隔成两个小室,共有8个侧室,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木椁室顶部覆盖竹蓆,之下以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中室在第一层枋木之下使用了一套半肩透榫套接的“井”字型框架结构,框架与四周椁室的最上层厚枋木进行扣接,极大地增强了墓室结构的稳定性。
椁室盖板表面发现了大量墨书文字,每块板上的文字内容不一、数量不等,大部分字迹通过红外设备可以清晰辨识,仅盖板上采集的文字已有100多句、近千字。经初步识读,均为典型的楚系文字。有表示方位的“东”“南”“西”“北”;有表示序号的数字“一”至“十八”,其内容记录与椁盖板放置的方位是对应的、排序是连贯的,对研究楚国墓葬木椁室的营建过程有重要意义。另有“乐”“府”“集”等,含义或是表示官署、职能。随着椁室清理工作的进行,在椁室内侧墙板侧面及底板上均陆续发现墨书文字,经初步采集,发现其内容与所在的椁室盖板表面文字相互对应。通过对各个分室陪葬器物的进一步清理,结合文字内容和考古情境,能更准确地判断椁室功能的分区,为楚国职官制度、楚系文字中名物称谓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突破性实证。
椁室清理过程中,先行提取了各椁室漂浮文物,以漆木器为主。降水后,经文物保护专家现场研判,考古队同时开展了四个分室的清理工作,分别是东一室、北二室、西一室和西二室。东一室、西一室和西二室保存完整,北二室曾经受严重盗扰。从出土文物类别看,中室四周各侧室功能不同。东一室以铜礼器为主,有少量漆木器;西一室和西二室以木俑为主,有漆木车、乐器同出;北二室有大量漆木乐器残块出土。在各侧室墙板的顶部,均有规律的镶嵌了“L”型石板,相同器物曾仅见于楚墓李三孤堆,用途不明。通过此次发掘,明确了其放置位置,基本可以确定是用作于悬挂帐幔类物品的钩型器,后期将通过对其表面附着的残留物进行采样分析,进一步明确用途。目前,椁室内已出土文物1000余件,其中铜礼器组合完整,漆木器数量、种类都是空前的。
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
武王墩墓考古工作遵循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预案,综合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开展多学科与考古学深度融合,全面挖掘和阐释考古信息。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严格遵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对封土和墓坑填土使用探方法发掘,重要遗迹打包提取到实验室进行考古清理工作。对封土与填土的夯筑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解剖,并通过对夯土密度、矿物含量、含水量等方面进行检测,数据直接反映夯土夯筑质量,为复原墓葬营造场景提供依据。
目前利用薄荷醇临时加固技术成功提取了覆盖于盖板之上的竹蓆,顺利提取443根椁盖板,完成了椁盖板和部分竹蓆的后期加固保护和抑菌防霉工作。对漆木器等脆弱文物,进行了现场加固后提取,并在实验室内进行精细化清理和稳定性保护。墓葬碳十四测年、木材树种鉴定、漆器和纺织品材料检测与工艺研究、墓葬埋藏环境分析等多学科研究工作正在同步开展中,已初步获得竹蓆和椁盖板的测年数据,确定了椁盖板树种、漆器表面显色物质成分、部分纺织品材质和工艺等,更好地支撑了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
整个发掘过程,除文字和影像记录外,还采用数字化扫描、测绘等手段对发掘区进行现场空间信息实时采集,及时出图,重要节点、关键场景不遗漏,对墓葬封土、填土及木椁各层均建立了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在发掘的不同阶段,多次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探测,为发掘工作提供参考数据。同时还建设了武王墩墓地考古发掘综合管理平台,包含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资料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记录资料实时传输备份。
综上,武王墩一号墓是迄今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反映了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墓葬形制、营建工艺、出土文物都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较全面地反映出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图景。已发现的各类重要迹象,刷新了学界的认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其年代处在封建国家体系趋于解体、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研究楚国东迁江淮以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文化图景,提供了系统性的科学考古资料。目前,武王墩一号墓椁室清理发掘正在紧张进行当中,考古队在未来的发掘过程中,将继续严格遵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科学发掘,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做好椁室内文物的考古发掘、保护、提取、研究工作,深刻阐释武王墩墓蕴含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灿烂成就。 (执笔: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