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文化遗产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自觉贯彻落实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青海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多元,是中华民族早期历史上西戎与华夏交汇的“边缘”,也是早期中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区域之一,更是昆仑文化摇篮之一。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长征、长城、黄河、长江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省份,国家文化公园与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人文和自然双轮驱动,彰显出大美青海的自然壮美和人文和美。
青海省博物馆作为省内综合性大馆,在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不可否认,与国内中东部省级大馆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通过认真学习领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会议精神,青海省博物馆需要着力思考如何充分挖掘省内文物资源价值,发挥特长,弥补短板,不断提升在国内文博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利用文物资源展现高原文明、讲述青海故事的能力,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贡献积极力量。
一是厘清家底,加强馆藏文物研究。要明确馆藏文物资源特色,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共同参与研究,不断提升“文物背后故事”的挖掘能力和讲述水平。同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课题申报,不断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
二是善做善为,提升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水平。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完善藏品安全责任体系,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建立职责明确、流程规范的文物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文物典藏保护水平,为文物资源的展示利用奠定基础。
三是敢于创新,加强馆藏文物研究阐释能力。加强对文物的历史渊源与精神内涵、艺术精髓与表现形式的关系研究,并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予以呈现,唤醒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共鸣。推出更多原创性主题展览,推广菜单式展览服务。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加强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泛深入开展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通过参与式、互动性的社会教育活动,生动再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四是活化利用,加强交流与合作。突出地域优势及资源特色,充分利用青海博物馆联盟、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等平台,加强区域博物馆之间展览策划、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创研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力度,实现“组合出拳”,突出“聚合效应”,提升展示效果,增强社会影响力。
五是尊重人才,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和人才建设。人才是干事创业的根本,要关心爱护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更多优秀专业人才从事这项工作。我们要进一步拓宽识才用才思路,创新用人理念,完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文博事业中的培根铸魂、文化赋能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培养机制、加强人才资源储备、拓宽才智汇集机制等多项举措,努力形成人才队伍结构合理、人才能力充分激发、人才素质大幅提升、发展空间确保畅通的良好局面。
青海省博物馆将把学习、贯彻、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会议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自觉把文博事业发展放到全省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统领,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核心,在保护好、展示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上狠下功夫,不断推动省博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互鉴活动。人类是互相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可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青海省博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南,借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深刻感受到的“只有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才能办大事”的先进经验,以青海博物馆联盟、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为依托,加强与国内乃至国际文博行业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涵盖人才队伍建设、展览组织策划、文物保护研究、文创设计研发、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广角度的立体化互联互通网络,开展务实高效的文化交流和互帮互助合作,充分发挥青海省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优势,切实弥补省内文博单位发展中存在的人员紧缺、思路不宽的短板,不断推进青海省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深入解读阐释文物资源的文化内涵。立足自身研究人员缺乏实际,采取以老带新、加强培训等多种形式,逐步建立起知识结构涵盖面广、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借助外力,通过聘任学术专家的方式,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团队,以灵活可行的人事制度吸纳学术人才,形成学术梯队。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关系和学术联系,不断提升自身研究能力。通过深入剖析文物遗存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演进脉络及表现形式,挖掘提炼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将枯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普通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的通俗道理,力争推出几个百姓爱看的展览项目,出版几本兼具科普性和知识性的专业图书,申请几个省级、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推出几个广受欢迎的文化短视频、文化微故事。
三是持续推进民族及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青海省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多民族在这里和谐共生,共同孕育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地域和民族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见证了千百年来多民族和合共生、休戚与共的发展历程,更涵养了勤劳、朴实的民风,培育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做好展览展示等基本文化产品输出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研究成果转化,立足时代特点,推出一批包括吃、穿、赏、用万象的文创产品,策划一系列“玩得起、记得住”的社会教育活动,打造青博文化品牌系列,形成青博文化新IP,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实际行动,让青海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作者系青海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兼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