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已登记可移动文物140多万件,其中珍贵文物8万多件。近年来,河北省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创新开展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做好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工作,推进全省博物馆事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4月,全省备案博物馆已达302家,其中288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其中尤以中小博物馆占比最大、增速最快。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享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
创新方式,培育“十佳博物馆”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动河北全省中小博物馆在整体提升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凝聚起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合力,河北创新发展方式,推进“十佳博物馆”培育工作。统筹制定了《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办法(试行)》《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名单筛选标准(试行)》等标准文件。2023年全省培育10家县(市、区)属博物馆,给予奖补资金,支持博物馆基础设施、陈列展览、藏品保护、社会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提质增效,支持创新发展项目,带动全省中小博物馆全面提升;整合各地各部门力量,加强对培育单位的指导和支持;开展定期评估验收,确保项目高效执行。2023年11月,正定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成为首批入选“十佳博物馆”的培育单位。
一年来,首批“十佳博物馆”培育单位按照相关制度要求,深挖博物馆潜能,延续悠长文脉,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在这些各具特色的博物馆里,可以触摸到燕赵文化的强劲脉动,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使命,感悟燕赵大地的沧桑变迁。
蔚县古称蔚州,位于河北西北部,太行山、恒山和燕山交汇处,春秋时期为代国之都。蔚县博物馆拥有藏品1.1万余件。包括“文明沃土”“代地春秋”“文物蔚州”“古堡世界”基本陈列,以及专题展览“刀镂彩染蔚萝花——蔚县剪纸艺术展”。近年来,该馆深耕藏品陈列展览、文物宣传展示与社会教育等工作,“代蔚长歌”主题展览以200万年前到民国年间的时间脉络为轴,以散落在蔚州大地上的奇珍异宝为点,沉浸式讲述在这里发生的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交融碰撞的故事,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23年,该馆接待观众28.1万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15.48万人次;教育活动参与人数8.8万人次。
平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1.8万余件。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每年策划推出多个临时展览和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馆内展陈文物每年的更新率保持在5%至10%之间,成为宣传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年接待观众10万至15万人次。同时,在办展思路上不断“破圈”,文物经常“出差”,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走”出去,作为“金名片”,不断扩大平泉的知名度、美誉度。
首批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单位还与红色文化相结合,让公众从中感受红色基因的薪火传承。乐亭县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的故乡,李大钊纪念馆是这片革命热土上的地标性建筑,主要设置了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列展览、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展览等,陈列相关文物、图片等1085件/套。通过翔实的资料,配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和多种艺术形式,丰富立体、脉络清晰地梳理出李大钊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当地不断创新传播模式,丰富传播载体,运用演讲、舞蹈、皮影、情景剧、诗文诵读等形式,对大钊事迹进行传播,每年都会迎来百万游客参观。红色文化进校园等宣传教育活动深受当地师生欢迎。
易县是千年古县。战国时期,燕国在今易县东部筑下都,曾上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燕太子丹送别壮士荆轲赴秦的故事。此外,易县境内还有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等。在易县博物馆“气壮山河”展区,以图文形式生动介绍了狼牙山五勇士的故事,让参观者受到五勇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的洗礼。该馆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送展览下基层,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历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贡献着博物馆的力量。
定州,是汉代中山国故地,北宋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由此得名。两汉十七代中山王,除了刘胜、刘竟、刘衎外,其余诸王及其陪葬墓均在今定州境内。“汉家陵阙”“北朝佛陀”“天下大白”“尘外千年”“金翠明珠”“故乡星空”……行走在定州博物馆展厅内,犹如置身于历史长河,5万余件的丰富馆藏文物,讲述着定州历史的风云变幻,呈现了古中山国这片土地上不同时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一脉相承。
霸州地处冀中平原东部,京津保三角中心地带。在霸州市博物馆,可以体会这片土地上边关文化、榷场文化、农耕文化、淀泊文化、商贾文化的发展嬗变,这里已然成为挖掘与传承宋辽边关历史文化多元融合的重要平台。霸州中国自行车博物馆,收藏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年代的精品自行车500余辆。既有英国“凤头”“汉堡”以及德国“哈雷”等享誉世界的自行车品牌,也有曾经风行国内的“红旗”“飞鸽”“永久”“凤凰”,皮带传动自行车、军用自行车、折叠自行车……各种类型和用途的自行车琳琅满目。游客可通过“自行车变装巡游”等文化活动,深度体验美妙的“骑行之旅”。
位于千年古刹隆兴寺外的正定博物馆2023年举办多个高水平的临时展览,首届“龙藏寺碑”全国楷书书法大赛作品展、正定县“子龙杯”英雄赞歌书画展、“翰墨传心”第五届京津冀书法交流展、“与古为新”——石家庄名碑名帖研究推广暨专题展览等,反响良好。
位于渤海之滨的黄骅市博物馆,拥有藏品35596件(套),藏品体系完整,极具地方特色,海洋珍奇生物、中国盐史等展览讲述着沿海文化、盐业文化的独特性。为满足广大民众日益突出的文化教育需求,除日常社教活动外,还激活第二课堂,“盐博课堂”“妙不可盐主题教育”“盐博大讲堂”“红色文化进校园”等社教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武强年画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藏有明、清以来历代武强年画古版和纸质资料11388件,其中珍贵文物914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蕴藏着农耕时代中国民间的立体影像,被誉为“民间美术敦煌”,是中央美院等20余所大专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
邺城博物馆,位于河北省最南端的临漳县邺城遗址北侧,展厅内陈列着此地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十六国至北朝时期遗物,如建筑装饰、墓室壁画等,讲述着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邺城建都的历史。这里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传奇故事,更是“窃符救赵”“曹冲称象”“文姬归汉”等成语故事发生地。邺城不仅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肇始地、曹魏建安文学发祥地,还是多元文化碰撞地,见证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示范引领,提升中小博物馆质量
2023年8月,国家文物局同意河北作为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省份后,河北积极承担国家赋予的改革任务,贯彻落实试点工作方案,推动河北省中小博物馆在发展定位、体系布局、功能发挥、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探索,积累中小博物馆创新发展、盘活基层博物馆资源等方面有效经验。同时,河北启动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市工作,保定、石家庄、承德等市先后入列,把握发展定位,打造自身独特优势;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文物“活起来”;强化依法管理,坚持依法依规办馆等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政策支持。
河北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为试点,积极规划建设“博物馆之城”,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城市形成中小博物馆集群聚落,成为文化标志场景,打造特色主题博物馆游径、博物馆街区、博物馆小镇,使中小博物馆在集中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文旅热点的实践中得到提升,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中实现共赢。2022年保定市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以来,新增中国古动物馆(保定市自然博物馆)等在内的博物馆40余家,全市博物馆数量达到71家,2024年底将突破100家。
河北鼓励有条件的市,拓展中小博物馆免费开放奖补资金渠道。进一步落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给予必要经费的法定支出职责,按照公共文化领域关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划分原则,积极推动省、市、县各级财政利用各种渠道,强化中小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的资金保障,保证免费开放的中小博物馆正常运转。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的中小博物馆差异化发展,坚持服务大众,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个性化水平。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河北省革命军事馆、河北省中医药博物馆等一批重点特色专题博物馆建设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多措并举,增强博物馆事业发展动力
2023年起,河北将博物馆建设工作纳入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地方落实党委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以考核“指挥棒”激励各地不断加强博物馆建设投入,持续提升博物馆服务能力。同时,对博物馆建设由追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而追求从弱到强、从粗到精,为全面系统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十周年,为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促进京津冀文物保护利用协同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十年来,河北在京津冀文物保护利用协同发展的机制建设、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河北已有多家博物馆与京津博物馆建立文化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在科学研究、展览展示、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凝聚合力,资源共享。目前,河北省文物局正在与相关方积极沟通联络,谋划推动京津冀高校博物馆共建行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河北健全与教育系统合作联动机制,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文物局联合支持省内高校博物馆发展,印发了《关于支持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通知》,建立“河北省高校博物馆培育名单”,将省内高校博物馆(包括已依法设立备案和培育建设中的高校博物馆)纳入行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引领河北高校博物馆特色化、高质量发展。2023年新增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等5家高校博物馆。推进馆校合作,推动中小学校在博物馆广泛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等,使利用博物馆学习成为中小学校日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年来,河北省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结构和布局日益优化,总量快速增长,已基本构建起类型丰富、布局合理、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架构。“十佳博物馆”在全省中小博物馆建设提升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中小博物馆质量提升作出了有益尝试,同时为全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合力,为河北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增添了亮丽色彩。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的“大思政课”项目纳入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公布的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名单。2024年春节期间,多家博物馆一票难求。河北博物院“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辰龙献瑞——避暑山庄龙纹艺术特展”,保定市博物馆“龙年说龙——博物馆里的龙文化展”等春节档,吸引了大批观众。特别是“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在全省范围形成了新的文化品牌,有力提升了“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文化内涵。
河北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重视深入挖掘文物藏品蕴涵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推动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展览展示,推出更多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原创性的主题展览和原创展览,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讲好河北文物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供稿:河北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