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江南秘色——浙江古代青瓷陈列”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江屿

展览缘起: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青瓷是较早的瓷器品种,浙江是青瓷的故乡,也是古代世界主要的青瓷产地。浙江古代青瓷生产的历史始于夏商之际,从原始青瓷之滥觞至明清龙泉窑衰落,浙江地区的瓷业产品始终以青瓷为主流,窑业技术传承脉络清晰,生产体系完备,3000余年间,名窑辈出,绵延不绝。完整的瓷器发明历程,始于浙江,成于浙江。正所谓“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作为瓷器的发明地,浙江实至名归。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浙江古代青瓷存在官民两系,既供给民间社会,也满足朝廷需求。不仅以高超的工艺技术执青瓷生产之牛耳,而且与境内外的其他区域进行广泛交流。这种交流既表现为大规模的产品输出,也表现为烧制工艺的传播与引进,还表现为审美取向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彼此影响。因此,在浙江省博物馆开设青瓷专题陈列,解读青瓷发展史,展示浙江精神与浙江骄傲,十分必要。

展览定位:

开拓创新,从不同面讲好青瓷故事

浙江青瓷历史悠久,成就卓著,是瓷器的发源地和名窑辈出的地方,以往的考古研究和专题陈列多着力于这几个方面。之江馆区的青瓷陈列,在原有传播目的之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对以越窑、龙泉窑为代表的浙江古代制瓷业进行全面梳理,通过展示从夏商到民国时期的代表性青瓷器物300余件(组),以时代演进为经、地域拓展为纬,紧扣浙江青瓷在历史上的闪光点,通过展示浙江古代青瓷的形与色,彰显浙江古代制瓷业的技与艺,表现青瓷生产的源与流。以客观科学的研究为基础,揭示浙江瓷业盛衰兴亡轨迹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以全球化为视角,从产品输出、技艺传播到风尚引领等不同层次讲好瓷器从浙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故事,展示浙江制瓷业对世界文明演进的贡献,彰显浙江精神。

表现手法:

采用传统的陈展语言和方法

博物馆陈列,文物是主角,应处于舞台之中央。本展览以实物的全方位展示为第一要务,用通柜、平柜、中立柜等为主要陈列手段,采用透光率达98%以上的低反玻璃,使文物清晰可见,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帮助公众最大限度获取信息。

设计去繁就简,空间视觉清透,将“江南秘色无尽青”的意境发挥到极致。展厅墙面配置背景版面,作为陈列手法的辅助和补充,用专业精准简洁优美的前言后记、单元介绍、器物说明等语言文字驾驭整个陈列,与文物展示互为表里、彼此呼应。结合文物特性,各式青色融于图版调性,典型纹样点缀画面背景,简洁积木凸显器型之美,灯光设计烘托釉色之雅。

在展厅中设置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传达青瓷美学的影视作品。展厅面积较大,为缓解观展疲惫,在较为宽敞的地方为观众设置互动区和休息区。

展览框架及呈现方式:

点明展览主题,体现历史厚重感

“江南秘色”,取自南宋龙泉窑青瓷残碗内底铭文,既点明展览主题,又具有历史厚重感。序厅展标墙采用青瓷色调,与主题相对应,营造烟雨空蒙江南韵味,将浙江省内窑址名录制作成字雨,呈现“瓷器摇篮”的氛围。结合浙江青瓷生产发展的历史时期,将展览分为四个单元铺陈展开。

“瓷器摇篮 青瓷故乡”单元  从陶到瓷,是陶瓷工艺史上的一次大跨越。夏商之际到东汉早中期,是浙江古代青瓷,也是人类历史上瓷器生产的滥觞期。夏商之际,在浙北的东苕溪流域,先民们率先成功烧制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出现晚于印纹硬陶,不仅是在其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常常与其同窑共烧。春秋末至战国早中期,原始青瓷工艺达到巅峰,形成浙江古代青瓷生产的第一个高峰。

本单元把商周至两汉分为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两个小节,均以历史时期为线索,展示文物32件(组),从器型、功用、烧造方式等展示此时期浙江瓷器制作的工艺成就,辅以图版介绍其生产地点、社会背景以及与青铜、漆木器等工艺的相互影响,揭示兴衰起伏表象下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为增加趣味性与互动性,在本单元设置辅助展陈装置,在墙面安装铜质浮雕,以真实文物组合为原型,采用三段式画面描绘陶瓷器的成型、烧制与使用情景;将“陶与瓷的区别”以列表方式做成图版,并放置印纹硬陶、原始瓷、成熟青瓷三组标本,命名“一触千年 一念陶与瓷”,观众可触摸互动,直观感受陶与瓷的工艺演进。

“千峰翠色 辉映古今”单元   浙江古代青瓷生产的成长期是东汉中晚期到初盛唐时期,其中以三国两晋时期的工艺水平最高,形成了浙江古代青瓷生产的第二个高峰。以成熟青瓷的成功烧制为始端,以越窑为代表的早期青瓷生产体系逐渐形成,生产中心完成第一次地理转移——从浙北的东苕溪流域转移到浙东上虞的曹娥江流域。盛唐至两宋之际,是浙江古代青瓷生产的大发展时期,越窑进入中期发展阶段,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工艺水平迅速提高,在“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中,牢牢占据了“南青”的主导地位。生产中心的第二次地理转移,是从上虞曹娥江流域到慈溪上林湖地区,并在此时完成。而浙江古代青瓷生产进入第三个高峰期,是晚唐至北宋早期,被誉为越窑秘色瓷烧制的黄金时期。

本单元从汉末至唐宋分为“越窑青瓷”“名窑林立”“过渡与转变”三个小节,其中“越窑青瓷”小节以历史时代为线索,展示各时期越窑青瓷器99件(组),以一件学界公认的早期成熟青瓷器——东汉越窑青瓷罐,开启整个单元,突出展示每一时期青瓷发展的闪光点,如两晋时期的胎釉装饰,唐代开启的贡窑制度,晚唐五代秘色瓷的生产地点和贡奉对象,唐宋越窑青瓷的商品外销和技艺传播等,阐明瓷业发展背后的社会因素。“名窑林立”小节则按照窑口来陈列,展示德清窑、婺州窑、瓯窑器物18件(组),表现从两晋至唐宋,除宁绍地区外,浙北(德清窑)、浙西金衢盆地(婺州窑)和浙南(瓯窑)等地域也生产青瓷。这些地区的青瓷虽然基本面貌与越窑相似,但程度不同且各具特色。

北宋中晚期,伴随着窑业生产中心从浙东的宁绍地区转向浙西南的瓯江上游,越窑逐渐走向衰落。在此过程中,居于两大区域之间的台州地区,作为地理上的中间跳板,充当了主要中转地,在窑业技术交流与融合方面担当了关键性角色。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在本单元的结尾特设“过渡与转变”专柜,展出黄岩沙埠窑出土瓷器标本7件,头尾分别展示馆藏越窑和龙泉窑器物各1件,以作对比,表明台州地区在浙江青瓷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宋室南渡 宫廷用瓷”单元  宫廷用瓷,即皇家御用之瓷,宫廷用瓷的生产大致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地方民窑为基础,朝廷制样须索并派出督陶官进行具体管理,这些窑场除了生产宫廷用瓷,也生产普通的民用商品瓷。南宋初年浙江慈溪的古银锭湖窑场,即属这种模式。第二种即宫廷用瓷的最高生产模式,以北宋官窑为首创,南宋官窑因袭之。

本单元以“古银锭湖畔”和“凤凰山下”两个小节,展出南宋时期两种模式下生产的宫廷用瓷24件(组),展品多为窑址出土标本。

“古银锭湖畔”展出的文物主要为古银锭湖周围的低岭头、寺龙口、开刀山、张家地等窑址出土青瓷标本,产品可分两路:一路是与北宋汝窑、官窑风格接近的乳浊釉青瓷,质精量少;另一路是刻划花装饰的薄釉青瓷,产量很大,整体面貌与传统越窑相似,其刻划技法又与北方耀州窑有联系。这些经考古发掘证实的瓷业遗存成为史籍所载——南宋绍兴初年,古银锭湖成为生产宫廷用瓷的重要窑场的重要佐证。

宋室南渡定都杭州后,南宋朝廷因袭北宋制度在杭州设置官窑,生产宫廷所需青瓷,史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有两处,前后交替,前者曰修内司官窑,后者称郊坛下官窑,均经考古发掘实证。其产品是青瓷技艺和质量臻于巅峰的标志。同时,其官窑制度也是唐宋以来各种官方窑政管理级别的最高形式,对后世尤其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凤凰山下”小节中,除了展示南宋官窑两处窑址中出土的修复完整的南宋官窑青瓷外,还将南宋官窑的衍生品——哥窑做了专门陈列,并将墓葬出土哥窑完整器和窑址出土哥窑残件进行对比展示,以描摹更为全面的哥窑形态。

“融汇南北 饮誉中外”单元  南宋至明代早中期,是浙江古代青瓷生产的鼎盛期,也是最富活力的时期,浙江青瓷生产的第四个高峰于南宋中晚期到元代早期形成。龙泉窑是宋元时期著名的青瓷窑口,因中心窑场在浙南山区的龙泉境内而得名。五代时期,龙泉地区的青瓷烧造工艺,基本因袭越窑的技术和风格;宋室南渡后,龙泉窑融合南北制瓷技艺的精华,把青瓷工艺推向高峰,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鼎盛期,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中高端产品更为皇室宫廷所推崇;元代,龙泉窑凭借技术优势,在帝国的辽阔版图内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和海外贸易份额;明代早期,龙泉窑成为生产宫廷用瓷的窑场之一,明中期以后渐趋衰落。龙泉窑与越窑,一南一北,先后相继,谱写了浙江古代青瓷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华丽篇章。

本单元分为六个小节,重点展示古代龙泉窑青瓷产品,前五小节以历史时期为序,展出五代至北宋、南宋、元、明清、近现代龙泉青瓷91件(组),以南宋至明代为重点,最后一小节“扬帆远航 海上瓷路”展出器物14件(组),重点讲述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外销。

这里的辅助展陈装置占比最多,南宋小节中既有体现宋瓷与宋人雅致生活的宋画集锦,又有展现龙泉青瓷釉色精妙的釉色墙,并在展厅核心区域放置大屏幕,演绎宋代龙泉青瓷工艺炉火纯青的境界;为了突出重点文物舟形砚滴,在元代小节中放大了砚滴内部特写镜头做投影,辅以动态水纹烘托氛围;最后一小节,以大屏幕播放专题片《天下龙泉》,讲述龙泉青瓷产品及技艺如何走向世界,并引申出“陶瓷之路与全球化”的话题。

展览的尾声部分设置了“多元的窑业遗存”展示区,展出浙江省内各历史时期生产的青白瓷、黑釉瓷、彩绘瓷、窑变釉(乳浊釉)、青花瓷标本,共五组。以实物展现,除青瓷这一主流产品外,古代浙江还生产过多种瓷系产品,它们与浙江延续千年的青瓷传统没有直接关系,却与享誉中外的几大名窑渊源密切,如福建的建窑、江西的景德镇窑以及河南的钧窑和河北的磁州窑等,这些产品各具特色,大多作为商品瓷和外销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放异彩,与青瓷一起,构成浙江多元的窑业遗存。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6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