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保护第一 推动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马建军

2023年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研究部署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宁夏文博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在学中干、干中学,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构建保护体系,推动系统性保护,形成大保护格局。

坚持保护第一,是筑牢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永续传承的根本

宁夏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留有以长城、岩画、引黄古灌区灌溉工程遗产等典型代表、颇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3818处,与我国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共同见证中华民族走向大一统、走向复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在保护传承实践中,我们始终把保护第一作为根本。一是筑牢系统保护的法治基础。颁布岩画、长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召开全区文物工作会议,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强大合力,“坚持保护第一”“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深入人心。二是统筹各级各类文物资源全面系统保护。加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病险文物保护修缮力度,特别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加强保护。兼顾重点性和全面性,实施文物本体保护修缮与文物生业环境整治。三是注重构建大保护格局。编制长城、岩画等专项保护规划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落实保护空间管制措施,将172处“国保”和“区保”单位“两线”范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围绕石窟寺、古建筑、岩画等重点遗产,强化监测、风险识别、灾害风险等预防性保护。统筹做好城乡建设中文物历史风貌的可持续保护和文物本体与环境风貌协调,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传承性。

image.png

挖掘内涵阐释、彰显时代价值,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键

近年来,开展了长城、黄河文化遗产、石窟寺、岩画等一系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挖掘内涵,阐释彰显时代价值,为保护传承发挥关键作用。一是阐释宁夏考古成果丰富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通过灵武水洞沟、青铜峡鸽子山、彭阳姚河塬、贺兰苏峪口西夏瓷窑址等100多项考古研究,证明早在4万年前,就有先民在黄河岸边生息;距今1万多年左右,人们通过对植物类食物加工驯化从而萌生了宁夏平原的原始农业;商周时期宁夏南部已经纳入中原王朝管理之中,成为早期接受华夏文明的地区之一。宁夏考古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宁夏力量。二是深化文明研究,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细节。加强黄河文化遗产和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调查研究,挖掘阐释“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巨大时代价值。研究长城沿线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和丝绸之路宁夏段的文化交流、民族交融,为民族“三交”和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这些成果为深入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供了滋养。

增强铸牢意识,把保护传承贯穿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中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讲述着宁夏境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我们在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过程中,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其中,用文物讲好“铸牢”故事。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后,中央王朝开拓疆域、移民实边到宁夏。汉武帝时,实行属国制,在边地内迁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属国,当时设置五个属国以安置匈奴昆邪王降汉的四万余人,其中在今宁夏设置安定属国,属国都尉驻三水县(今同心下马关一带),同心倒墩子和李家套子墓地就是迁居这里的匈奴与汉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证。南北朝时期,匈奴、氐、羌、羯、鲜卑等民族移居宁夏,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固原北魏漆棺画墓是鲜卑人在宁夏生活的证据,漆画内容和器物风格具有鲜卑等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元素。隋唐时期,唐太宗灵州会盟和唐肃宗灵州登基,吐蕃、突厥、党项、吐谷浑等民族徙居宁夏,中央王朝设置“威州”“六胡州”等羁縻州,因其俗以为治,安置突厥、粟特等民族。粟特、吐谷浑、铁勒、鲜卑等民族墓葬的发现便是各民族交融的珍贵资料。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进一步强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最后的发展基础。开城安西王府遗址见证了蒙古族和中亚许多民族徙居宁夏并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的局面。明代宁夏的镇、卫、所组织,构成了将士驻防和庞大移民局面,军垦、民屯、商屯交织,五方之人移居这里。修筑长城,守望和平,长城成为民族融合的纽带。

这些文化遗产为新时代培育各民族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容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

推动融合利用,是持续扩大文化遗产传承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让文化遗产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融合利用是有效途径。一是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结合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了长城文旅融合廊道、长征线路文旅融合、黄河遗产廊道等特色旅游景区,推出特色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建设区域文物主题游径。二是让文物融入旅游“活”起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考古开放日”“红色线路游”“文物研学游”等文物旅游融合项目和文物旅游精品线路。全区A级景区131家,其中文物融合旅游景区52家,占39.7%,贺兰口岩画、水洞沟遗址等1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文物景区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传承影响力日益扩大。三是推进文化遗产交流互鉴,积极参加国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展览推介、联合考古、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加强在文物保护修复、文物展览、人才交流、学术访问等领域的合作。通过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四轮驱动”,不断拓宽交流互鉴渠道,讲好文物故事,讲好宁夏故事,提升宁夏知名度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创新科技支撑,是促进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的新型方式

科技支撑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的状况相对薄弱,需要以点带面,加快推进。一是加快科技攻关。对于雨水侵蚀、风化等自然灾害影响较严重的石窟寺、岩画、长城等不可移动文物,因其特殊的岩体,导致结构失稳、裂隙、空鼓、脱落、生物侵蚀等病害,联合国内学科建设前沿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须弥山石窟、石空石窟寺和贺兰口岩画、大麦地岩画等文物单位的勘察实验、岩土加固等保护技术的研究,进行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了成效。二是基于保护的数字化留存,对古建筑、岩画等采取保护基础上的数字化留存,为系统保护、展示利用打好基础。三是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文物保护区监管和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实施长城重要点段监测预警,推广应用文物安全防护技术和设备。这些科技保护手段,已经成为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的新型方式。

(作者系宁夏文物保护中心〈岩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8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