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春风浩荡,田野葱茏,梨花胜雪,武王墩墓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恢宏浩瀚的中国历史上,战国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作为战国七雄之一,雄踞一方的楚国,在那灿烂的历史天幕,宛如一颗灼灼明星,闪耀星河。
楚国人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省淮南市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发布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历史的厚土徐徐揭开,向世人还原两千余年前楚国的真实样貌。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现保存有主墓(一号墓)、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202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重点对主墓(一号墓)进行了发掘,确认为一座大型“甲”字形竖穴土坑墓。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初步推断可能为战国晚期楚国迁都寿春城之后的楚国王级墓葬,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
已提取漆器、青铜器等编号文物超千件
文物数量种类空前
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位置在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武王墩墓,正位于楚寿春城遗址东边约15公里处。
武王墩墓历史上多次被盗,地下文物安全面临威胁,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019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指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系统的考古工作计划,开展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淮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武王墩墓进行考古发掘。
2020年9月起,一号墓发掘工作开始。至2023年11月,完成封土和填土发掘,12月提取了椁室上铺设的竹席。这期间,建设了一号墓现场保护大棚和文物库房、文物保护实验室、宿舍等必要的配套设施。2024年3月7日开始拆解提取椁盖板,至3月27日,四层椁盖板全部安全提取完成,共计443根,总重约153吨。现已进入椁室发掘第二阶段,即椁室内部的发掘清理。
目前,武王墩墓考古工作主要围绕作为主墓的一号墓展开,通过近四年持续的考古工作,一号墓有哪些新发现?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介绍,武王墩一号墓外围设有独立陵园。陵园内发现有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遗迹。车马坑位于武王墩一号墓西侧,南北长约148米,东西宽约14米,是已发掘探明楚墓车马坑中最长的一座。武王墩一号墓为陵园主墓,是一座带封土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是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封土堆整体呈覆斗状,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整体营建工艺由夯筑和堆筑相结合。发掘出土有铁锸、铁锛、铁矛、扇面、竹筐等遗物。
墓坑为方形,墓坑中央建有“亚字形”椁室,四周分列8个侧室,椁室中部设有棺室,均由长条形枋木构筑,顶部覆盖多层盖板。墓坑四壁有逐级内收的台阶共21级,形制规整。发掘出土有铁锸、铁夯头、箭镞等遗物。墓坑底部边长约22米,其中央用巨大枋木构筑出呈“亞”字形、九室、多重棺椁结构的木椁室。椁顶部覆盖竹席,之下以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中室在第一层枋木之下使用了一套半肩透榫套接的“井”字形框架结构。
“盖板表面发现大量墨书文字,每块板上的文字内容不一、数量不等,大部分字迹通过红外设备可以清晰辨识。目前已发现和采集100多句、近千字。”宫希成告诉记者,“这些墨书文字,标示每根椁盖板的位置、次序和各个椁室的功能。从已知情况来看,椁室东是青铜礼器、南是生活用器、西是漆木俑、北以乐器为主,与椁盖板墨书文字标示的椁室功能基本符合。”
“目前已提取漆木器、青铜器等编号文物超过千件,包含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珍贵文物。”让宫希成惊喜的是,其中漆木器数量、种类都是空前的。已提取的文物中,虎座鸟架悬鼓、瑟等体量都是迄今最大的。青铜器中,东Ⅰ室南端放置出露的一件鼎,粗测口径不小于88厘米,大于已知最大的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铸客大鼎)。正在发掘的西二室,全部放置木俑和乐器,现已提取出300多件,其中木俑个体不少于100个,这种现象也是首次发现。
现场科技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齐头并进
4月16日下午,记者在探访武王墩墓考古现场时看到,考古发掘与实验室保护研究工作正在同步有条不紊地推进。
武王墩一号墓位于淮河流域,椁室内文物常年浸泡在水中,水面以上的椁盖板和竹席也处于饱水状态,出土文物需要及时进行现场应急保护。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张治国说,“在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之前,根据时代相近墓葬出土文物类型,对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进行预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预案。”
“在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过程中,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等组成的文物保护团队紧密配合考古发掘工作,通过多学科、多平台协作,运用新手段新工具,开展椁室环境控制及各类出土文物的加固提取与稳定性保护,保障了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文物安全。”张治国介绍。
记者发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探测、文物提取、多学科研究、现场保护等多项工作应用多种科技手段。
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明了武王墩一号墓的椁室布局;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成功应用于武王墩一号墓的潮湿环境,完成目前面积最大的古代竹席提取工作;红外成像技术提取椁盖板上的墨书文字上千个,揭示了重要的墓葬营造信息;对400余根椁盖板木材采取科学的抑菌防霉和保湿处理,使椁盖板得到安全稳定的保护;低氧考古实验室为大量有机质文物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稳定临时保存场所;开展武王墩一号墓填土中的木炭、竹席及椁盖板木材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为深入研究墓葬营造问题提供了科学数据;对椁室盖板用材进行树种鉴定,为墓葬营造形制和相关对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考古发掘的持续深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将在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价值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张治国说。
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谈到此次发掘的重要意义,宫希成认为,武王墩一号墓规模巨大、内涵丰富,应是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其年代处在封建国家体系趋于解体、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为研究楚国东迁江淮以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文化图景,提供了系统性的科学考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