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是瓷器的故乡,杭州作为东南名郡、吴越首府和南宋都城,是瓷器重要的生产地、消费地和集散地,在中国瓷文化史上曾具有引领地位。其中,杭州临安天目窑从宋代持续烧制到元代,延续时间久、产品丰富、制作精良,且烧造的窑场多、数量大,是民间高水准的审美与制作工艺的代表。
为了更好地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让文物活起来。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积极探寻城市历史与文脉,在天目窑遗址等考古发掘中获得了重要发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天目盏感知文化历史 感悟生活之美
天目窑遗址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南麓的於潜镇和天目山镇境内,分水江上游东关溪与丰陵溪之间,因天目山而得名,以敖干水库为界形成东、西两个窑区,已初步探明的总分布面积约6平方公里,年代为北宋至元代,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80年代,杭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时,无意间在临安天目山地区发现宋代、元代时期的瓷片标本,证实了天目山区有古窑址的事实。天目窑遗址群是一处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并作为外销物品生产基地与设施的民窑窑址,主要产品可分为青白瓷、酱釉瓷及少量的黑釉瓷,其烧制工艺尤其是黑、酱釉瓷的制作代表了同时期民窑的较高水平,体现了瓷业生产商品化和规模化的特点。自发现以来,天目窑遗址群已进行多次调查,已发现窑址34处,遗存堆积完整,窑床格局保存完好。
2020年和202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天目窑遗址群西区敖干二号窑和谢家一号窑两处窑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揭露4座斜坡式龙窑窑床和5处窑旁产品废弃堆积,出土大量瓷器与窑具标本,明确了瓷器釉色、器形、装饰和烧制方式,确认了正在发掘的两处窑址时代均以元代为主。
天目窑制瓷技艺演进,大致可分为三国两晋以前的原始瓷烧制,两晋南北朝至唐的高温釉陶烧制(大部分产品为半陶半瓷),唐、五代十国至宋元这三个时期达到顶峰。其中,宋元时期天目盏大致可分为兔毫盏、油滴盏、窑变盏、素黑盏、玳瑁盏、鹧鸪纹盏、木叶盏、剪纸彩绘盏及青釉盏、白釉盏等,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销瓷器之一。此外,天目窑瓷器还承载了径山、天目山地区佛教及其蕴含的宋元茶道文化传播功能,见证了中日之间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交流。
依托天目窑讲好临安故事 传承宋韵文化
天目山区,民间历代相传“绍鲁十八窑、敖干三十六窑、千洪七十二窑”。遥想当年,天目溪畔,百余座窑口相连。一些与窑业相关的“窑厂边、瓷界头、碗窑坞”等地名,以及满山遍野遗落的瓷片、窑渣、窑具等,仿佛都在叙述着一个远古的神话。
2022年底,经认真对照相关要求,杭州市政府认为天目窑遗址群符合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的遗产价值要求,具备申请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的条件,并同步开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经过积极努力和准备,同年杭州正式被批准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
作为全方位展示临安历史文化窗口的临安区博物馆,不仅陈列有丰富、全面、系统的吴越国精品文物,还在天目窑遗址发掘保护过程中积极主动作为,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2023年,临安区博物馆全力配合天目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协助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天目窑遗址多次进行实地调查,确保相关规划编制顺利进行。同时,特别策划推出“天目产佳瓷——天目窑文物专题展”,为观众详细介绍天目瓷窑历史渊源;以天目窑、玲珑山、洞霄宫三处文化遗址为节点,推出具有临安特色的“宋韵精品研学路线”,并全新开设了《天目心语》栏目,为讲好临安宋韵故事宣传临安宋韵文化作出努力。
目前,杭州市已确定临安区文物局为天目窑遗址群的管理机构,正组织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目窑遗址群保护规划》,下一阶段,将重点对窑址群东区的俞家山窑址、天目寺遗址等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勘探试掘,深入挖掘元以前天目窑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深化对周边与窑业生产相关的其他遗存的调查研究,加快谋划天目窑考古遗址公园展示利用等项目,同时继续加大天目窑遗址群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