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窑白瓷演绎火与土的艺术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赵晓红

陶瓷是中国特有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造发明,是一种火和土的艺术,取材方便,又易塑造,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也成为人类挥发豪情,传达心意的寄托。而在今天,这些陶瓷藏品,成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巩义窑遗址发现于1951年。巩县陶瓷厂技术员陈迹先生在铁匠炉、大小黄冶村的白冶河两岸发现有许多古陶瓷片,或嵌在墙壁上,或散落在河滩中。后又在这些地方发现了支烧、匣钵等窑具。他又进一步调查,在村民家中,还发现他们在耕田时发现的完整的碗、钵、杯、盘之类的器物。除青、白瓷之外,还有带彩的陶瓷器,色彩鲜艳夺目。1957年7月,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李辉炳等专家到小黄冶、铁匠炉、白河村对巩义瓷窑遗址进行调查并给予了重要评价。冯先生对这一遗址产生了极大兴趣。经过实地考察,他搜集了许多标本,并写了考察报告,发表在1959年《文物》第3期上,题目为《河南巩县古窑址调查纪要》,首次将巩义窑的情况公诸于世。之后,分别有河南省文物部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管所、南京大学历史考古学者、日本学者等专业机构、人士到巩义市白河、水地河、铁匠炉等地考察巩义瓷窑遗址,均给予重要评价和肯定。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巩义窑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众多考古发掘成果和研究表明,巩义窑是我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白瓷窑址。白釉瓷器烧制技术的出现和成熟是中国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与进步,它奠定了中国陶瓷青、白两大系列的基础。陶瓷史上说“南青北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其意义是划时代的。更重要的是,为以后五彩斑斓的彩色陶瓷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说起白瓷,人们首先会想到邢窑、定窑,殊不知在隋代,巩义窑就已经是生产白瓷的三大主要窑厂之一。在盛世大唐,巩义窑白瓷更是成为白瓷届的翘楚。巩义市地处浅山丘陵地区,蕴含着丰富的高岭土和煤炭资源,是烧制陶瓷器的理想之地。在隋唐时期,巩义窑是规模较大的窑口,也是当时烧制贡瓷的窑口之一。隋代巩义窑开始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青瓷的烧造技术更高,白瓷也已烧制成功。唐代巩义窑进入了鼎盛时期,黄冶河两岸窑场密布,作坊林立,巩义窑白瓷细腻规整、釉色纯净,成为“贡白瓷”之一。《国史补》《元和郡县图志》和《新唐书·地理志》中都有河南盛产白瓷向长安进贡的记载,西安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及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白瓷中有巩义窑白瓷,实证了文献记载。巩义窑白瓷精品器类有碗、壶、瓶、罐、枕等,白瓷粉盒、白瓷杯、白瓷塔形盖瓶、白瓷枕、白瓷双龙尊等。宋金时期以后巩义窑衰微,受北方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和登封窑珍珠地瓷器的影响,巩义窑也生产同类产品。现巩义市博物馆馆藏白底黑花梅瓶、珍珠地双鹿瓷枕、莲花瓣白瓷碗,最能体现宋代巩义窑瓷器的特点。

白釉磨盘式盒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image.png

通高6.5厘米 口径9.1厘米 底径9.7厘米

盒为圆柱形,直壁,分盖和底两部分。盖面平,周围缓坡下至边沿,在边沿上有一道弦纹,盖的斜面至边沿有四处两两相对称的浅凹陷处。盒底敛口,口至边沿有弦纹,边沿为平沿。除底外其他均施以白釉。此盒细腻规整、釉色温润纯净,是典型的巩义窑白瓷代表器之一。

白瓷深腹杯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image.png

口径13厘米 高9.5厘米

杯呈大口,小底,深腹,腹部下收,平底,除底部外,里外均施白釉,釉色晶莹温润,布满开片纹。胎壁较薄,胎质为白色。

白瓷塔盖罐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image.png

通高41厘米 口径8.5厘米 底径15.5厘米

该罐由盖和罐两部分组成,盖为塔形盖,分四层,最上层为佛光宝珠,其下为七棱形座、圆台形座、覆碗形盖。罐侈口,圆唇,卷沿,鼓腹,覆碗形深圈足,肩部有一道弦纹,通体施乳白釉,釉色不均匀,布满开片纹,釉剥落现象严重,灰白胎。

白釉兽面贴花瓷罐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image.png

通高27厘米 口径12厘米 腹径26厘米 底径10.8厘米

罐为侈口,沿外卷,束短颈,弧肩,平底。罐上腹部等距饰六个模印兽面贴花,兽面前额饰乳钉纹,浓眉,眉梢对称内卷,大眼内凹,眼珠鼓凸,鼻上翻,张口露齿,颌下有三缕卷须。神情极为生动,罐口沿内壁及外壁大部施白釉,肩部有橘皮状斑。

白瓷双龙尊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image.png

高40厘米 口径9厘米 底径10厘米 腹径22厘米

尊盘口,细颈,溜肩,深腹,腹部下收,在口沿至肩部两侧附有两个对称的龙首形耳。龙口衔尊沿,龙头、龙角、龙须刻画清晰,龙身卷曲成月牙状形成耳,平底,灰白胎,通身施白釉,釉色泛青,有橘皮纹。

白瓷碗

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image.png

口径12厘米 底径6.6厘米 高7.7厘米

碗直口,直壁,圈足,深腹,通身施白釉,薄而透明,外璧用刀简单的刻画一周莲花瓣。

珍珠地瓷枕

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image.png

长21厘米 宽15.5厘米 高8厘米

枕呈月牙状,前侧成弧状,后侧半圆。枕面前低后高,中间稍凹。枕面两周弦纹,在珍珠地上用黑彩素绘缠枝牡丹,枕侧用黑彩绘上下两层弧形线纹,其他施白釉,灰白胎。

珍珠地双鹿瓷枕

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image.png

长22.5厘米 宽15.5厘米 高9.5厘米

枕成不规则椭圆形,前侧成弧状,后侧成花瓣状。枕面前低后高,中间稍凹。枕面两周弦纹,在珍珠地上用黑彩绘两只梅花鹿,梅花鹿生动活泼。枕壁中间绘两道弦纹,弦纹中间在珍珠地上绘缠枝花纹一周,施黑彩。胎灰白,除底外均施白釉。

巩义窑创烧于北魏,发展于隋,兴盛于唐,式微于宋、金,历程六百余载。这六百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极其短暂的,但其艺术的魅力是永恒的。巩义窑创烧陶瓷的辉煌成果,载入了中华文明史册。虽然巩义窑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如今在巩义市博物馆巩义窑白瓷展厅,这些白瓷珍宝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得以重现昔日风华,向世人展现诉说着巩义窑曾经的辉煌。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3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