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尺之间 产盐万金 寻访海南古盐田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支艳杰

从古到今,盐一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岩盐(井盐)、湖盐、海盐等盐矿资源满足了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生存、繁衍的需要。中国是较早人工制盐的国家,在新石器时代,沿海先民就开始刮取海滨咸土来制盐。

海南岛地处热带、亚热带之间,属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近岸表层海水含盐浓度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海岛居民自古日晒制盐,沿袭至今,兴盛不衰。

环海南岛的滨海地带,分布有数量众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盐田。尤以琼岛西北部环北部湾的儋州和洋浦两地盐田最具特色,历史悠久,面积广大,保存完好,设施齐备,沿用至今。据清代乾隆《琼州府志》记载:“古时峨蔓属义伦县管辖,唐代容琼、宁远、义伦县各有盐场。”另《新唐书·地理志》也载:“琼山、宁远、振州(即琼山、崖县、崖城,今海口、三亚)等县有盐,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说明自唐代始,海南全岛均有盐田。明清时期,盐田扩展至全岛且规模宏大,已成盐场。正如清乾隆《琼州府志·盐法》记载:“琼属四面环海,遍地产盐。”至近现代,建于1958年的乐东莺歌海盐场是现今中国南方较大的海盐场,总面积达3000多公顷。

儋州峨蔓盐田,横跨盐丁、细沙、灵返、小迪和南湖5个自然村,相连成片,颇为壮观,总占地面积约800余亩,现存设施齐全,有盐道、晾晒场、盐槽、卤水池、过滤池、蓄水池、导引渠、排水沟、盐铺等。盐道近旁立有石雕像一座,雕工粗犷质朴,形象威严质朴,被村民敬奉为“盐神”。2015年,峨蔓盐田被公布为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image.png

洋浦盐田分布于新英湾区盐田村东面滨海地带,东西跨度约600米,南北长度约1500米,面积约750亩,现存设施较齐全,有盐道、晾晒场、蓄水池、过滤池、卤水池、盐槽、导引渠、便桥、盐铺等。2009年,洋浦盐田被公布为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png

image.png

峨蔓盐田和洋浦盐田所处的北部湾沿岸,是典型的滨海火山岩台地地貌,地势平坦,土地贫瘠。火山岩石质坚硬,易于雕刻打磨,石材抗风化、耐气候,自古以来一直是盐民晾晒制盐的天然良材,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火山岩特质。现今盐田留存有全套的制盐设施遗迹——盐道、晾晒场、蓄水池、过滤池、卤水池、盐槽、导引渠、便桥、盐铺等,均是就地取材用火山岩制成的。

中国沿海一带自古盛产海盐,北起辽东湾,沿渤海至莱州湾,再到两淮,直至浙闽沿海,都施行烧煮制盐工艺。宋代柳永著有《鬻海歌》,明确描绘了浙江定海盐民灶煮海水制盐的工艺。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则详细记述了岭南地区煎锅煮盐的工艺。

唯有海南岛,因日照时间长、强度大和海水含盐浓度高等因素,得天独厚的采用日晒制盐工艺,省时省力,方便快捷,极具特色。以儋州峨蔓盐田为代表,保存了丰富齐全的晒盐设施,千年“煮海为盐”工艺传承至今。

淹盐田。即制备盐泥,为提高晒盐卤水的浓度,收集干净泥土,放置于晾晒场。涨潮时,通过导引渠将海水引入场内,浇灌和浸泡泥土,让泥土充分吸收海水中的盐分,达到较大程度的饱和。

导引渠,即引导海水进入盐区或将海水用来湮田、过滤取卤水的小沟渠。导引渠或用土筑、或用小石块垒砌。高约25厘米,沟宽40~50厘米,长度不一,按需而修,分布于盐田之间。

滤卤水。将经浸泡、盐分饱和的盐泥运往盐池(过滤池)中,再用干净的海水进行过滤,去除泥土等杂质,形成高浓度的卤水,成为晾晒海盐的最终原料。这道工序需要的设施包括导引渠、过滤池、蓄水池(积水洞)、卤水池等。

蓄水池,被当地人称为“积水洞”,即用来储存海水的池子,用于冲刷、过滤盐泥、制备卤水。蓄水池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深者近两米,浅者数十厘米,全都修建在火山岩石上。

过滤池,是用来提取卤水的池子。池子多为长方形,深十几厘米,池子底部铺垫一层竹席或草席,起到过滤的作用。

卤水池,是用来收集、盛放过滤池提取卤水的专用池,与过滤池相连,最深处近两米,为晒盐前的最后工序。

盐槽(池)晾晒。将经过过滤、收集在卤水池中的卤水分置于各种形态、大小不等的盐槽中,经风干日晒后,即制成晶盐。

盐槽是盐田数量较多、颇为壮观的遗迹,也是火山岩特质的集中代表。盐槽是四周带沿的火山石质平台,用来盛放卤水并将其晒成晶盐的。仅峨蔓盐田就存有大大小小盐槽7300多个,全部是用当地盛产的火山岩石人工凿成的。先将岩石顶部凿成一个“凹”形平面,周边是一圈高约三四厘米的立沿,防止晒制的卤水外流泄出。平面大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大者直径接近两米,小者直径也在40厘米左右。相互之间紧密排放,较为集中,使提取卤水和收集晶盐时更加方便、省时。由于盐槽表面颇似文房用具中的砚台,又形象地称为“砚式盐槽”。

仓储运输。海盐成品晾晒出来后,进入收集、仓储、运输环节。

盐田中设有盐道,用于往来行走和运输。盐道宽约50厘米,蜿蜒曲折。有的路段用小型河卵石铺垫;有的用40~50厘米见方的火山岩石组成;在低洼的路段,放置有较为整齐的若干石块,依序排放,以供踩踏。而在遇到有沟渠的地方,则用较大的长方形石板搭建成桥,以便行人通过。

盐田内或左近设有盐房(盐铺),面积多在10平方米左右,用来存放盐,有的直接进行销售。

另外,在盐田附近,据传还有灯塔和警惕塔等设施,为盐船出行、往来提供指示和引导作用。

从峨蔓盐田现存的制盐设施,结合沿用至今的传统晒盐技艺,我们清楚地了解了海南岛历史上传统制盐的工艺流程。由于海水每月都有一次大的涨潮和退潮,为制盐创造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盐工们熟练地掌握海水潮汐的涨落规律。在大的涨潮时期,海水将整个盐田淹没和浸泡,退潮时,他们利用最佳时机抓紧生产,把经过海水充分浸泡的盐泥晒干后,置放在过滤池中,浇上海水进行过滤,获得卤水,再把这些含有高浓度盐分的卤水,放在数量众多的盐槽里进行晾晒,获取晒好的晶盐,再存放、运走、卖出,或缴纳盐税、或贩卖获利。

由于海水含盐浓度高的天然优势,海南岛自古晾晒制盐就收获颇丰。据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岛每年“共盐六千二百五十三引三百一十二斤八两”,以每引合400斤计算,盐总产量达1250多吨,可见产量之高。现今儋州峨蔓盐田,盐槽大者每次成盐数十斤,小者仅盈尺之间也能成盐数斤,大小盐槽7300余个,仅峨蔓一处每年产盐已逾500吨。

正如盐帮菜是四川自贡井盐文化的独特符号,海南岛也赋予了盐崭新的面貌。日晒晶盐白如雪,细如棉,咸味适中纯正,是盐焗食品的上乘调料,盐焗鸡、盐焗鸽和盐焗蛋是香飘万家千巷的美味珍馐。陈年存放的盐更是清热退火、清毒散瘀的民间良药,被称为“老盐”,身价远超普通成盐。按儋州当地民俗,沿海居民家家存有老盐,并被家中主妇视为珍宝,锁于橱柜,家中男丁往往难以取得。近年来,风靡全岛的老盐柠檬、老盐黄皮、老盐金橘等饮品,清凉可口,风味独特,正是千年良品与现代时尚完美的融合。

古盐田,是海南先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生存必需品的物质遗存和见证,已具备“独特性、真实性、完整性”的基本条件。当前,在当地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地保护、弘扬盐业生态的情况下,赴琼旅游人数逐年攀升,古老的盐田已成为游人观光胜景和学生的研学基地。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52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