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牍博物馆是目前我国汉简藏量较大的专题博物馆,承担着向世界讲述中国简牍故事的重任。在依据独特的馆藏简牍文物与甘肃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以“简述中国”为主题,推出“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个常设展览。其中,“简述丝路”基本陈列入选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依据地域特色 凝练展览选题 甘肃简牍与敦煌文献是甘肃两大特色文化资源,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自丝路开通以来,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古时期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从18世纪开始,河西地区出土的大量简牍文物作为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典籍文献,无论是断章残句还是完整册书,在文明传承中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珍贵的简牍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命力,就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因此,利用简牍讲好甘肃历史文化故事,必须构建完整有效的文物故事传播体系,承担起对甘肃境内出土简牍文物进行保护与研究的首要工作,同时也肩负着向社会大众讲述中国简牍故事、弘扬中华文明的重任。
挖掘简牍背后的故事,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和基础。“简述丝路”基本陈列以丝绸之路的宏大历史叙事为背景,以探寻“丝路”为主线,通过“路在何处”“向西而行”“塞防千里”“东来西往”“丝路见证”五个单元,运用对话式提问,展示丝绸之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拉开丝路沿途的历史画卷,讲述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军事防御、邮驿交通体系的支撑措施,以及与西域乃至中亚、西亚诸国间的往来与互通。各章节以馆藏汉简为主要展品,并辅以相关的汉代文物加以展示。本次精选展出的400余枚珍贵简牍,其中绝大部分为考古发现后首次展出。通过汉简中记载的人物以及丝路故事等相关内容,体现两汉时期甘肃地区在中原政府沟通及经营西域战略上的重要性,彰显其历史文化魅力。
立足学术研究 策划文本大纲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有学术支持,还要有展品支撑,更要有前期学术科研的积累与准备。近年来,甘肃简牍研究在继承前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重大成绩,主要表现在对甘肃境内出土的敦煌汉简、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悬泉汉简、武威汉简、天水放马滩秦简以及简牍文献的综合研究方面。特别是在简牍文献的整理与释读方面,甘肃简牍博物馆陆续出版《肩水金关汉简》《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居延新简集释》《悬泉汉简》(第一二三卷)等相关简牍著作,公布了馆藏简牍的释文。为学界提供了诸多简牍文物整理的善本,让甘肃简牍文物上的珍贵古文字得以重现世人。目前,简牍学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诸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甘肃出土简牍数量多且内容丰富,其中悬泉置汉简不得不提。悬泉置出土的汉代简牍作为原始文献,记录了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府文书和与西域诸国交往的史实,不仅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邮驿交通、宗教及社会生活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依据,并且为研究者综合运用这些简牍文献进行研究,解决许多以往仅靠传世文献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佛教传入中国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是在东汉时期,但悬泉汉简中的浮屠简证明,早在公元一世纪下半叶,佛教已传入敦煌,且在民间很有影响。从时间上来说,这比敦煌莫高窟建造的最早年代早了300年,比竺法护在敦煌译经早了200年,从而为研究佛教传入西域和中原的时间提供了间接证据,是佛教传播史上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甘肃简牍博物馆“简述丝路”基本陈列,运用最新学术成果,利用馆藏“浮屠简”对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进行了全新阐述。同时,展厅中的400余枚悬泉汉简也向观众讲述了2000多年前漫漫丝绸之路上尘封已久的诸多古史往事。
“简述丝路”基本陈列紧紧围绕全面阐述简牍的文化遗产价值以及简牍中特色鲜明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故事,以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的缘起与发展为主线,按照“以点连线,以线化面”,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专业化与大众化的思路,通过科学的历史观、清晰的脉络、准确的史实、丰富的展品、现代化的手段、完整的体系,叙述2000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故事。以“环境、历史、风物、人文”为主体的陈列框架,展示该地的历史文化魅力,在内容结构方面精心策划,主副标题、展示内容进行取舍,并有意识地将汉代丝绸之路上最具影响和独具特色的环境、人文、文化表现出来。以汉朝经营西域的历史脉络为基础,从当地自然、人文、历史文化出发,通过馆藏汉简中记载的人与事,讲述发生在河西地区的丝路故事。其中包括兴国安邦的和亲公主、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古稀之年出征的将军、不惧艰难的使者、归汉的匈奴日逐王……以及汉朝为保障丝路畅通采取的一系列策略。通过地域优势和学术优势,以见物、见人、见精神的思路讲好简牍里的丝路文化故事。
借助设计构思 表述展览主题 简牍是纸张发明前中国古人重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甘肃因出土6万余枚简牍而有“汉简之乡”的美誉。作为专题性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始终紧扣“简牍”主题做展览。简牍就像一部“百科全书”,相较于其他文物展品而言,简牍文物较为特殊,它不仅狭小细长,且文言内容艰涩难懂,平面的结构造型观赏艺术性较弱。因此,在面向社会大众时,必须在遵从史实的基础上,将简文记载的内容加以转换,并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表述。
针对简牍文物的独特性特征,“简述丝路”基本陈列在展示及设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展厅的展柜和灯光都是依据简牍文物量身定制的。为提供最佳的观展感受,依据展览内容在形式上重点营造了辽阔、恢宏大气的丝路空间,展厅的空间设计具有穿透感和通透感。在色彩的选取与运用方面,融入河西走廊的经典配色,将河西绿洲、城障烽燧等展览内容和空间环境充分融合,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氛围感。为增强观展互动性,在展览内容表述方面不仅创新了简牍故事的表现形式,还打破了传统文献类展览通史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声、光、电与场景相结合的影像互动方式,复原了汉塞、驿站等历史遗址。“西域小剧场”沉浸式影院以情景再现的方式铺陈出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的故事主线,将简牍中记载的丝路故事进行直接而生动的演绎,让观众更加直观地领悟到简牍中记载的保家卫国的汉家儿女的英雄事迹以及丝路的历史文化内涵。整个展览设计,运用简牍实物展示、图文解说、影像互动、场景复原等展示方式,让简牍活起来。多媒体视频、沉浸式影院、推拉屏及VR等新科技的运用,架起一座穿越时空的桥,勾连历史,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及互动性于一体,全面生动地展现甘肃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中华智慧。
甘肃简牍是丝绸之路上你来我往、万千故事的日常书写,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历史见证。通过展览的展示,鲜为人知的文物再次被唤醒,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目前,甘肃简牍博物馆已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甘肃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为观众了解甘肃简牍历史文化提供了窗口,使广大民众对简牍中的河西历史文化,有了更强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新时代,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就要持续深入挖掘简牍资源,探究书写于简牍之上的文化密码。促进简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千年前的简牍文献生命重续。今后,甘肃简牍博物馆将继续完善展览体系结构,调整展览的叙述方式,让深藏于字里行间的无数中华优秀文化因子再次被激活,推动简牍学研究持续深化,让“冷门”不冷、“绝学”有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