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我有幸作为北京四中国际部“中国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社团”团长,携团队走进腾讯公司就“数字中轴线项目”进行参观交流,感受数字中轴线背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磅礴的科技力量。这次参观交流不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科技与文化交融的魅力,也让我们对北京中轴线保护与传承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更让我们心中播下的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种子充满喷薄之力。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约7.8公里,拥有15个遗产点。作为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北京中轴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精彩记忆。2012年,它被列入《中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为了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2021年12月,在北京正阳门箭楼,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联合发起“数字中轴,点亮文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启动仪式”,自此拉开“数字中轴线项目”建设的序幕。数字中轴线顾名思义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北京中轴线进行数字化呈现,是一种创新的文化传承和宣扬方式。置身于时间的长河之中,它一面连接着历史与未来,一面连接着虚拟与现实,历史在这里得以尊重,创新在这里得以释放,古都千年文脉在这里得以薪火相传。
通过为期半日的寻访和交流,我们得知“数字中轴线项目”的惊艳亮相离不开一群年轻的“数字匠人”,他们用脚步丈量,用数字复刻、用科技赋能、用历史滋养、用匠心雕琢。
这是以脚步丈量的数字中轴线。为了做好“数字中轴线项目”,暮鼓晨钟、披星戴月,项目主理人已经在北京中轴线上完整穿梭了不下几十次,常常日行3万步,直到把所有遗产点全部走下来、刻在脑海里,日复一日,常来常往,常看常新。
这是用数字复刻的数字中轴线。北京中轴线覆盖区域广泛,特色建筑密集,内涵丰富,体量惊人。项目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融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绘就了数字中轴线雄浑的科技底色。通过高清照扫、三维建模,乃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手段,力求真实准确地以数字化形式保存还原北京中轴线,形成“一线一中轴、一屏一景观、一步一洞天”的盛大景观,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昔日帝王家的宫阙楼台、市井瓦肆的生活场景得以在数字世界中重生,探索一条数字科技助力历史文化遗产实现社会价值并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这是因历史滋养而沉淀的数字中轴线。北京中轴线穿梭了700年时间长河,跨越了元、明、清多个朝代,目睹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王朝时代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飞速发展。项目团队坚守“尊重历史”的原则,大量查阅史料,挖掘古籍古画,集思广益深挖历史亮点并不断创新创作,运用数字技术将无形的文化记忆转化为有形的数字语言,与现代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让北京城的历史涵养一脉相传,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这是由匠心雕琢而成的数字中轴线。项目团队在数字中轴线的作品中埋藏了许多细腻的设计,增强与群众的共鸣,拉进与群众的距离。视觉方面,结合遗产点元素和北京风筝造型的设计,推出首个数字形象IP“北京雨燕”及其他多个NPC角色,让用户以趣味互动的方式体验北京700年来的城市历史变迁,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形式的同时,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听觉方面,在市井民俗模块录入老北京卖冰糖葫芦、豆汁儿的原声,给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互动感。感受方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数字中轴线不仅生动重现了北京的历史风貌,更通过“数字打更人”这一概念,让每位访客都可以打卡互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对民族记忆的延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次“数字中轴线项目”的参观交流让我对腾讯科技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科技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为我们探寻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之路带来了启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使命,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成就,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入了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要充分发挥其人民性,不仅要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要积极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让每个人都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万物互联的今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多的路径和方法,数字中轴线就是较好的例证。我们要探索用数字科技桥梁联通古今内外,焕活历史文化遗产,让每个人都能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文化的温度。
初心如炬,使命如磐,这次参观交流是一次全新的洗礼,站在新的起点,我们看见了一道道微光接续奋斗,还有与光同行的自己。微光成炬、星河璀璨,终将汇聚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