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博物总馆探索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许强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保存者和记录者,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作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博物馆里的文物藏品、展陈表达、服务设施、环境配套,甚至建筑风貌等,都深刻影响着置身其中的每一位观众。而文物作为核心要素,其藏展环境、保存状态、陈列布局更直接关乎博物馆整体形象和文化细节的表达与阐述。南京市博物总馆(简称“总馆”)作为全国较先尝试、成功运行总分馆创新体制的单位之一,汇聚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7馆及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的8家市属文博科研单位,2017年被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长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承载区域文明保护展示功能的政府文化机构,总馆辖属各馆所凭借特色鲜明的职能定位、丰富的文物藏品,全方位、多角度承载和展现了南京的古代史、近现代史、革命史、城市史、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和自然、人文信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总馆一批重要文物及历史建筑被公布为革命文物,其中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在江苏省位居前列。把这一批革命文物梳理好、保护好、展示好、利用好,是总馆践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载体。为此,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充分依托总馆7家场馆的革命文物资源和人才资源,在现有技术应用基础上,结合展陈改造、社教宣传等工作,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启动开展“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调研”项目,取得良好成效。

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调研项目意义

一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革命文物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做好此次总馆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调研工作对传承文物价值和革命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将有力提升总馆革命文物管理能力。

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调研通过技术采集、环境分析等手段,从文物本体宏观监测与微观结构检测两方面综合文物保护管理使用情况、周边环境变化情况,可有效管理文物保护、监测的原始数据,提升文物的保护管理监测水平。科学、精准地保护记录各处文物构成要素及其周边环境,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协调预警机制,为文物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大大提高革命文物管理能力和效率。

三是将积极促进南京红色文化基因传承。

通过调研过程中的档案整理与数字化采集,文物病害识别、性质判定及科学评估等,使革命文物的历史信息和相关资料有序、系统地保存和记录,更便于科学研究。数字资源平台使得革命文物的数字信息被广泛展示和传播;日常监测体系则有助于保护革命文物的状态和健康。通过定期监测文物的环境条件、病害情况和安全状况,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这有助于防止文物的损坏和退化,保持其完好性。革命文物的档案整理、数字化采集、数字资源平台和日常监测体系共同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是总分馆创新体制下“协同共进”的科学实践。

南京市博物总馆成立后,按照“机制创新、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合作互惠”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属文博场馆及文物藏品的作用,开拓创新,逐步在南京市形成统一、规范的博物馆管理和服务体制,在文物藏品、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各馆所协同共进、相向而行,产生集约化效应,促进南京文博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数量众多、种类庞杂、展藏环境各异、涵盖类型全面。传统意义上的保管、维护、展示、利用,已无法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无法促进总馆各项事业提档升级、全域发展的任务目标。为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总馆运用前沿文物保护指导思想、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和细致的调查手段,切实开展全面、科学、精准、有效的革命文物调查工作,意义重大。

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调研目标

一是摸清家底,创建革命文物体检档案。全面梳理总馆馆藏近4000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保存状态和病害情况,摸清革命文物家底。将“文物体检”的理念贯穿调查研究的全过程,综合应用传统调查方法和科技手段为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年代、类型,不同材质和种类的革命文物做科学体检,建立革命文物体检档案。

二是跨学科介入革命文物保护调查。本次革命文物调查工作打破了传统意义的文物“盘点”,旨在深入文物“肌理环境”的同时全面检测其“外在风貌”,摸清文物旧疾。将文物保护的视角、科技保护的手段,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跨学科的现代技术介入到文物“会诊”中,捕捉它们的微观世界,分析其病理,记录其病害,为今后科学有序地制定和开展总馆馆藏革命文物藏展保护计划和革命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工作,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支撑,并为其奠定坚实的科研基础。

三是开创规范化、科学化革命文物“酸情”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重点结合纸质品、纺织品等有机质革命文物性状,确立“酸情”调查为特色内容。工作中,以ISO18344为依据,严格制定PH值、厚度/定量、水溶液扩散性、字迹溶解性等数据阈值和检测标准,不但为后期设计不同的脱酸工艺、确定脱酸机型、脱酸剂、脱酸模式参数等提供宝贵的技术数据,也是创立规范化、科学化“酸情”调查工作的先决条件,更为尝试建立革命文物脱酸标准奠定基础。

四是探索多场景文物保存环境稳定性监测机制。开展“革命文物藏展环境现状预防性保护”研究,对检测数据做深化处理,在针对性及适度性原则前提下,依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WW/T 0016-2008)》总体要求,“一馆一策”制定《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藏展环境控制监测技术规范》,提升文物保存和保护管理的科研能力,达到病害可诊断、险情可预警、风险可预报、趋势可预测的目的。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总馆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推动革命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服务。

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调研实施概况

此次调研工作以南京市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4家馆藏3833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品和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旧址、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3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原址建筑为实施内容。其中,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占,已公布的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数量的52%,南京市总量的75.56%。3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均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苏省重要革命文物原址建筑的代表。

调研工作主要包括常规信息采集、样本深度采集、藏展环境监测、本体典型病害检测评估、藏展环境调控五个方面。其中,每一项工作都结合文物类型及保护情况、文物库房管理及展厅展陈、革命建筑物保护环境情况三方面开展多维度、全景式调查。

常规信息采集。对各馆馆藏革命文物进行分类采集、整理,按照纸质类、纺织品类、杂项类区分,对各类文物进行数量汇总,并按照相应数量抽取调查评估样本;对于类别和材质基本相同且数量巨大的,可抽取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调查检测,抽取比例不低于10%,抽取样本的革命文物需记录藏品名称、收藏单位、藏品编号、年代、文物级别、质地类别、实际数量、附属包装装具、历次修复情况及影像资料等信息,其中影像资料将用于数据采集测试点位标注等。

样本深度采集。抽取不同材质、类别的文物样本,进行多维度、多场景的保存状态和病害表观记录。针对不可移动革命原址建筑,采取多学科可介入突破传统文物建筑遗址物理测量方式,借助超声波、温度、磁力和X光等无损检测设备对本体信息数据进行精确获取。同时,对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的内、外部现状,周边环境的人为和自然干扰因素等实施全景技术拍摄,采用空中加地面的全景技术方式。利用无人机和数码相机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分析、获取真实尺寸和纹理的组合图像数据和三维数字模型,展现不可移动文物表观病害的位置、区域、色彩等信息。

藏展环境监测。针对革命文物收藏的库房及展厅环境进行深入调研,借助温湿度记录仪、光照度计、VOC检测仪、甲醛检测仪、酸碱度检测仪、紫外辐射照度计等科学仪器,重点对环境温湿度、光照敏感的有机质革命文物开展科学监测。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分析论证应用先进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利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进一步评估展陈智能化系统、小环境调控模组对于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实际成效,并将调查工作取得的各项数据成果与物联网、云计算等相结合,为今后实现文物保存环境管理工作智能化、可视化、痕迹化,提供重要技术数据支持。

本体典型病害检测评估。着眼纸质、纺织类革命文物材质普遍存在的脆化、酸化等典型病害问题,针对性开展革命文物“酸情”检测和病害评估,探明革命文物酸化的病害成因及机理,确定科学适宜的脱酸保护方法,并从文物保护安全性、稳定性原则出发,详细记录“酸情”调查与检测、脱酸技术筛选实验,以及脱酸后的理化性能效果评估等科学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使得本体病害检测数据成为有效治理保护革命文物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为做好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藏展环境调控。在针对性及适度性原则前提下,依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WW/T 0016-2008)》总体要求,“一馆一策”制定《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藏展环境控制监测技术规范》,提升文物保存和保护管理的科学技能,达到病害可诊断、险情可预警、风险可预报、趋势可预测的目的。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典型文物藏品预防性保护方案》,通过环境调控延长文物的保存寿命。为进一步提升总馆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推动革命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服务。

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调研工作的创新与亮点

在此次调研工作中,形成了规范标准《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病害调查评估报告》,建立了“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病害数据库”《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标准》。这些调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一方面有力提升了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遗产和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革命文物的价值和风貌,为后续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和帮助。另一方面注重科技创新引领,将工作中的类比分析和定量指标统计等传统技术方法与物联网、云平台等相结合,从文物本体宏观监测与微观结构检测两方面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体检;同时,突破以往只关注预防性保护具体方法应用,而忽略对各类型博物馆场馆管理实际现状分析的总结,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经验、体制与机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为调研成果活化利用提供创新案例。

助力营建党史学习教育实境课堂。通过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现状调查研究,加快推动馆藏革命文物和遗址的预防性保护与保护修复工作,在保护修复中对文物进行再认识、新认识,更好地推进革命文物历史价值的创造性转化。近年来,梅园新村纪念馆利用革命文物原址,积极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丰富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质内涵。本次调研成果充分融入纪念馆党史学习实境课堂,让革命文物、革命文物遗址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

助力革命文物展览展示全方位提升。通过对渡江胜利纪念馆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进行重点调查研究,并结合调研结论,给予革命文物展陈预防性保护建议,同时根据不同展陈主题,深挖文献本体内涵,将文物保护理念和史料研究整理工作有机融合,通过科技赋能转化,给予公众全新的革命文物解读与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呈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文物研究成果。一些修复保护后的革命文物首次与公众见面,参与线上与线下观展的观众超过200万人次。

探索跨学科保护新路径,为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提供“江苏样本”。如选取渡江胜利纪念馆和梅园新村纪念馆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进行重点调查研究,建立展览策划者、展陈形式设计者和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者三方联动机制,并结合调研结论,跨学科探索革命文物展陈保护的新路径。从文物风险防控的角度,对革命的展陈环境进行综合评估,规划专题展重点文物的陈列方式、摆放位置、各种监测、调控设备的安装空间和参观流线等,有力保障2022年至2023年渡江胜利纪念馆举办的6个重点专题展览和梅园新村纪念馆的3个特展工作。根据两馆的不同展陈主题,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为所有展陈重点文物建立预防性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有力提升了两馆展陈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水平。其中,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和梅园新村纪念馆的“心向党 正青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南京史料展”荣获第二届(2019-2022年度)江苏省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优胜奖。

此外,作为一项革命文物保护案例,将积极把文物本体保护和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特别是将不可移动革命原址建筑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相关内容全面融入文物安全管理体系中。在2022年南京市博物总馆智慧消防建设中,实现了文物风险应急管理与文物灾害预警监测双项赋能,大大提升了文物安全管理水平。

南京市博物总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主力军是一群80后、90后年青人,因为他们的出色工作,2022年荣获“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称号,2023年主持申报的项目荣获“第四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调研工作充分依托和发挥总馆自身红色资源优势,有效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实践,是革命精神在文保人中代代传承的印证,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29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