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饰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装饰技术,是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装饰建筑和体现建筑等级的功能,也起到对建筑木材的保护作用。油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古建筑保护状况。”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特别关注到我国古建筑的修缮。
据统计,我国现存各类古代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8万多处,在国务院公布的八批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代建筑就有2000多处。在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古代建筑中,大多数都有油饰彩画,其中有很多保存状况不佳,保护维修任务十分繁重。
“古建筑的维修是很严格的。”张自成介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要求,对古代建筑修缮维护要不改变文物原状,进行原真性保护。要尽量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进行施工,尽量全面保留其原有的时代特征,使保护修复后的油饰彩画与古代建筑的风貌更加协调。
对油饰的修复则更加复杂。古代油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地仗工艺,一是油饰工艺。地仗工艺是指对木构件油饰前基层或表面处理的工艺,其材料是由血料、面粉、桐油、砖灰、石灰、灰油、纤维等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按照一定配比调配而成的混合物,分多层结构,具有附着力强、防腐、防虫蛀、防裂和耐久的性能。有了地仗层,木构件就能免受外界侵蚀,又能作为油饰彩画的基层。油饰工艺是指覆盖于地仗之上的油皮及相关的涂料刷饰工艺,其材料主要有白土粉、光油、胶料、颜料,然后施以批腻、沥粉、刷色等工艺。
“然而据调查,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古建维修行业‘人员老化、工艺简化、材料劣化’,流传多年的古建筑维修技术水平有明显下降甚至失传的趋势。”张自成说,还存在不尊重传统工艺、不使用原材料、缺漏工序,以化工胶料、油料、颜料替代传统植物、矿物颜料的现象,导致古建筑保护周期短、维修频率高,维修总成本加大,更为严重的是会对文物本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张自成建议,有关部门对古建油饰材料、工艺进行规范,组织制定相关行业标准,以传承古建筑修缮传统工艺、延长修缮周期,贯彻正确保护理念,并依据规范加大监督问责力度,加强对古建维修中原材料以假代真、工艺缺漏等现象的整治。
“组织科研团队,对古建筑维修,尤其是对古建油饰传统原料和工艺进行科学分析,为复原、研制、推广、应用传统原料和工艺奠定基础。同时对现有成功做法进行梳理、总结和推广,并集中展示,以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张自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