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梅香清逸。卓娅·巴合提从新疆远道而来,在全国两会期间度过了又一个忙碌充实的“三八妇女节”。履职一年来,她更深入、更广泛地接触文物保护一线群体,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
在野外文物巡查工作中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效能?对岩画类石质文物永久保存利用该采取什么更有效的方法?今年两会,卓娅·巴合提针对上述问题建言献策:“我和广大基层文博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打通文物保护‘最后一公里’!”
卓娅·巴合提是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馆员,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管理、对馆藏文物开展系列研究等是她的日常工作,而和野外文物看护员一起开展安全巡查,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共同商量探讨,更是她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所在。
“我的家乡被称为‘中国雪都’,冬季寒冷漫长,雪季从每年10月开始持续至次年4月,初雪早、终雪迟、降雪期长,因此,受季节所限,人力巡查时间短、巡查成本高,人力防范覆盖面非常有限……”卓娅·巴合提详细谈到,阿勒泰地区共有野外不可移动文物65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处。野外文物点分布较广、数量多、间隔较远。以“国保”阔科克古墓群为例,墓葬分布面积80000平方米,墓葬达135座以上。但目前备案在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外文物看护员仅60人,“着实给野外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不少难题。”
卓娅·巴合提认为,“要破解矛盾,除了继续加强各级安全责任落实外,更重要的是运用科技手段来提高文物安全的管理效能。”她建议,鼓励并支持以空间信息技术增加实体防范手段,建立文物安全预警防控系统,加强文物安全末端守护、加强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将人力防范、实体防范和技术防范有机结合起来。她坦言,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手段需要时间打磨、需要多部门协同,希望假以时日,科技力量能让野外文物看护员这个“最小文保单位”发挥更大作用。
在深入野外文物看护巡查工作中,卓娅·巴合提对岩画的保护有了进一步思考:“岩画类石质文物的保护是与大自然、与时间‘赛跑’的过程,通过数字化采集手段既能完整呈现岩画类石质文物现状,及时保存相关图案、线条内容,也能为石质文物保护学科建设保留研究资料。”她建议,完善岩画类石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顶层设计,加大对岩画类石质文物数字采集,“例如,对文物本体的数字化信息采集、构建保真三维纹理模型等。”谈到对岩画的保护时,卓娅·巴合提向记者讲述了关于阿勒泰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的故事,她说,抓前端“治未病”、守末端“治已病”,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必须加强对文物本体的保护,留住历史、传承文化。
近些年,冰雪运动热让更多人“考古”到“新疆阿勒泰是人类滑雪起源地”。2022年冬奥会期间,不少北京观众参观完冬奥主题装置景观《从阿勒泰到北京》后了解到,早在1.2万年前,那里的先民就开始使用“雪踏”——现代滑雪板的雏形。这一装置景观的原型就来自阿勒泰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中。在1号洞穴正上方绘有7个人物,他们弯腰屈膝、抬头撅臀、手持单杆、脚蹬短小雪踏,动作与现代滑雪动作基本相同,让人惊叹不已。
“去年,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开展了‘户外研学走进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活动。我们请来野外文物看护员、2022年度‘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张永军讲述阿勒泰人类滑雪起源地的由来、并对彩绘岩画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卓娅·巴合提说,守护好文物、保护好岩画,就是为能让大家走近、欣赏,用心观察其精美奇特的造型,进一步了解文物本身和背后故事,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让卓娅·巴合提对未来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多动力,“我们要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开展岩画类石质文物摸排、摸底。集中开展岩画类石质不可移动文物数据采集,将信息化成果应用于博物馆宣传、展陈,进一步丰富资源,提升展览形式,更好地宣传好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