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打好吉林抗联考古组合拳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形成了“三地三摇篮”吉林红色标识。目前,全省公布抗联遗址165处,登记馆藏抗联文物2000余件(套)。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切实加强新时代吉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东北抗联遗址在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依托革命遗址形成“一线、两地、三集群、七组团”的吉林特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格局,近年来通过东北抗联遗址科学考古工作逐步夯实了东北抗联革命史实,开创了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新模式。

东北抗联遗址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殊性:一是原生遗迹现象较少。目前吉林省革命遗址多以纪念碑、纪念馆等形式存在,地表存留纪念物多为后人修建,难以体现革命者当年所处的艰苦环境。二是历史文献研究与革命遗址对应性较弱。存在根据历史文献找不到相关遗迹,或者有相关遗迹但与文献记载出入较大现象。三是类型多样,辨识难度大。东北抗联遗址主要以纪念地、会议地、机关旧址、战迹地、密营及根据地为主。其中,战迹地为作战场地,随时间推移及生产建设大部分已无遗迹现象;密营及根据地一般位于山林深处且较隐蔽,多为地窨子形式,有些地表已无存,辨识难度较大;会议地也存在临时性使用、无实体建筑因而无法确定及保存的现象;机关旧址也有随生产建设被更改或转移,未在原始地。

结合以上特性,密营和根据地最适宜作为考古工作的主要对象,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东北抗联遗址的保护利用以科学考古为基础,具有全方位、系统性、多学科联动的特点,通过资源调查、考古发掘、研究阐释、保护利用、科学管理的工作步骤,为抗联遗址考古工作乃至革命遗址考古工作提供了范式。

考古发掘 真实还原抗联实景

2021年,为配合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本体保护展示项目,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对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和清理出一批遗迹遗物,地窨子和房址的发现极大丰富了对抗联遗址的认识,改变抗联遗址有史无迹的印象。同时,通过调查发现的抗联遗存是东北地区规模罕见的抗联遗存,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属于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截至目前,在红石砬子山脉及周边发现房址、地窨子、战斗工事等各类遗迹3300余处,确认此前文献记载的八家沟、生财沟等遗址是以红石砬子为核心的抗日根据地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于2022年对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小姚家沟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明确了遗址内居址、岗哨、战斗工事、营训地四类遗存及军事防御体系。2023年为进一步明确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内遗存类型及各沟谷之间的关系,对小姚家沟、二趟沟、石人沟三个地点开展发掘工作,此次发掘明晰了地窨子形制和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整体建设情况,深化认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曲折历程。

由于抗联相关遗迹大部分暴露地表,因此在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开展发掘工作基础上,采用10米×10米规格布探方,实施平面整体揭露,以保证遗迹完整性。对于地窨子的发掘采取了二分法发掘,按遗迹单位进行遗物采集、整理工作。通过详细完备的工作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三年来总计发掘2800平方米,清理出带火炕房址15座、地窨子7个、战斗工事3个、台地1个。其中居址主要为方形石砌火炕房址,面积约20至30平方米,多为双炕,分布在谷口深处的近水阳坡;岗哨主要为圆形地窨子,半地穴式,面积约5平方米,分布在谷口为居址提供警戒;战斗工事为铲削山体形成的一人位趴卧式掩体,面积约2平方米,遍布谷内坡面及山脊,是抗日根据地内的主要遗迹形式;营训地为大面积铲削山体形成的大型室外平台,面积约100平方米,多位于谷内交汇处,可供集训、转移、会议之用。遗址内采集和出土了陶、铁、铜、瓷、琉璃器等各类材质遗物938件,其中器类以武器、农具、生活用具为主,反映了抗联根据地具有生产生活、武装斗争的双重特征。通过发掘,明确了遗址内遗存类型及军事防御体系,为研究东北抗联史和夯实十四年抗战史实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材料。该遗址群是目前发现的体量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东北抗联遗址群。

此外,为科学有序开展红石砬子考古工作,吉林省制定了“红石砬子遗址考古2022—2026五年计划”,从考古勘探、考古测绘、考古发掘、室内整理、文物修复及保护、公众考古、学术交流等环节逐步深化完善对红石砬子遗址文化内涵的研究,深化价值认知,凝练遗址核心价值,全面建立以考古学为支撑的抗联遗址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体系。

考古调查 摸清抗联遗址底牌

吉林省为建立和完善东北抗联遗址清单,进一步构建东北抗联遗址保护利用格局,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于2021年启动东北抗联遗址考古调查项目,对东北抗联遗址分布密集的吉林市、通化市、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四地实施全面考古调查。截至目前,吉林市、通化市完成调查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完成了登记在册的14处抗联遗址调查,遗址内新发现遗迹点位2.5万余处,点位类型涵盖居住址、警戒位、会议址、营训地等多种类型,初步建立了吉林、通化两地东北抗联遗址数据库。目前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东北抗联遗址考古调查已经完成部署工作,预计2026年完成调查。未来计划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与辽宁、黑龙江两省共同构建东北抗联遗址数据库。

此次调查前期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资料的全面收集和整理,确定遗址所在位置,合理设计技术路线,创新应用了聚落考古的理念和方法,在山林间以采集遗迹信息为主开展区域系统调查,运用考古地层学原理甄别退耕还林地、矿坑、采木工人住房、蛤蟆塘、林场围护看守所等近现代遗存,通过拉网式踏查明确了抗联遗址分布范围、功能布局、遗迹类型,为后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提供全面、可靠的基础资料。在调查工作中总结了独特的抗联遗址考古调查方法,归纳了抗联遗址在遗迹辨析、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具体内容和基本原则,保证了抗联考古调查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一定程度解决了有关抗联遗址考古调查的技术方法难题,初步构建了抗联遗址调查标准体系,为后续抗联调查提供了重要指导。

展示宣传 打造品牌红色窗口

红石砬子遗址作为吉林省抗联遗址的典型代表,通过多样的展示手段,公众开放、MR展示、考古进校园、举办考古成果流动展览,制作各类宣传片,进一步将考古成果转化成为大众想看、爱看的抗联品牌活动。

考古发掘现场通过面向公众开放,设计参观路线及指示牌导引,完成贴合遗址风貌的参观设施及展示标语系统的搭建,形成红石砬子遗址特色展示系统,增强了遗址的可读性,成为磐石红色旅游打卡地。遗址由公众考古小组引导、讲解,红色教育成果突出,省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党校等团体相继前往遗址进行参观学习,日流量最大可达千人。

在展示手段上积极创新,采用全新的MR数字化技术,对各类遗迹进行三维建模复原,在佩戴专用设备后可进行推门、点击、拾取等互动动作,配合语音讲解,真实再现东北抗联密营的形制特点以及抗联战士生产生活影像。

为进一步普及抗联考古知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市第一〇六中学开展“谛听历史回音 探秘红色遗址——考古吉林·公众考古进校园”主题研学活动,共计500余人参与。考古人员以“红色考古现迷踪,抗联精神永传承”为题,结合“考古视频作品观看+考古知识讲说+红色遗址历史文化+考古工具科普”的教学内容,通过介绍红石砬子遗址的历史背景、基本境况、发掘过程,与在场师生分享了遗址丰硕的考古成果,向同学们揭秘了东北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被岁月掩埋的真相,揭示了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通过考古进校园的形式让红色考古成为红色教育的大课堂,增强了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磐石市博物馆联合举办,以东北沦陷为背景,以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为缩影,结合遗迹遗物制作了“黑土地·红石魂——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风云历程”展览,生动展现我国东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内军民生产生活以及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展览共分为东北沦陷、曙光初现、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英名永存四个部分,结合考古工作以史实和实物资料展示了14年抗战的真实性、客观性,抗日斗争艰苦卓绝将永载史册。该展览分别于白城市博物馆、四平市博物馆、通榆县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伪满皇宫博物院进行巡展,共接待观众逾70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并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多家文博场馆合作巡展,扩大了抗联文物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展示和发挥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意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单位合作拍摄11集纪录片《红石考古志》,以考古工作人员的视角进一步将抗联考古工作具象化,记录了抗联考古的苦与乐,全方位解读抗联考古的内核。配合央视拍摄了相关专题纪录片,包括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吉林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纪实”、央视七套《军迷行天下》栏目《探秘红石砬子抗联密营》。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为保护好、挖掘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红色故事提供了丰富的渠道。

技能培训 赋能文物基层

2022年依托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经验,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吉林省革命文物考古工作培训班,共有60余名省内各地市区县学员参加培训,采取理论学习和考古工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学习革命文物考古知识,全面掌握革命文物考古理论、方法和技术,目前已完成四期理论课程,邀请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吉林省博物院等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课程内容涵盖东北抗联史料搜集与运用、东北地区近现代史文献体系、革命题材展览问题、英雄将领杨靖宇、七三一部队遗址考古成果与罪证史实等,积极发挥革命文物工作服务大局、思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具有全面、生动、多样的特点。此次培训夯实了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培养壮大了一批基层革命文物考古人才队伍,拓展提升了基层人员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基层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创新了基层革命文物传播方式。

保护与研究 构建抗联考古学术体系

发掘期间,在学术期刊专栏刊发考古简报和相关研究性文章,及时公布考古工作收获。积极引导团队成员撰写形成专门研究性文章,积极推荐参加各类学术论坛和会议,扩大考古工作学术影响力。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磐石市博物馆还建立了预约参观制的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站,协同北京科技大学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遗产保护利用开发工作,积极搭建全省抗联文物保护技术平台,为吉林省遗址展示、出土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等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强化展示利用,构建抗联考古学术生态,让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成为文旅融合、文物“活”起来的新标杆。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研究、宣传、阐释东北抗联精神。2021年9月,党中央正式发布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位列其中。2022年6月,党中央确定将东北抗联精神基本内涵表述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2023年末《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布,在政策引领下,吉林省将积极探索资源调查、研究阐释、展示利用、宣传教育、科学管理的革命文物工作理念与方法,打好东北抗联考古工作的组合拳,继续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弘扬好东北抗联精神,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东北抗联革命文物。

(执笔:李宁宁 李丹)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25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