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年文化史的淮河滥觞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叶润清

以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为主要标志、以磨制石器为概念表达的新石器时代的出现,是一万年文化史的发端。农业、畜牧业是古代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漫长的生存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的伟大发明,是对自然界的规律性发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新石器时代最本质的特征。人们从此可以过上自主选择环境的定居式生产生活。

这看似简单的一步,人类走了几百万年。

原始农业、畜牧业遗存的主要考古发现

先看农业,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表明,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距今约10000年前后的炭化稻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距今6000年前后,不论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还是黄河流域的粟黍旱作农业,农耕生产均逐步取代了采集狩猎成为生业经济的主体;至迟在距今5500年前后,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农业社会正式建立。

再看畜牧业,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的距今10000年前后的狗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家畜;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大约9000年前的猪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家猪;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家养绵羊出现在距今5600-5000年的甘肃和青海一带;黄牛作为家养动物的起始时间至迟在距今4500-4000年前后,发现地域涉及黄河中下游地区;齐家文化发现的马骨暗示在甘青地区距今3700年左右存在驯化的马,家养山羊基本同时出现;距今3600年前后已经存在家鸡。

与原始农业、畜牧业基本同时出现的,是以磨制为特征的石器加工业和制陶业,农耕定居成为人们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

一万年文化史的淮河滥觞

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初步展现了一万年文化史的淮河滥觞。

以淮北渠沟、石山孜,宿州小山口、古台寺、芦城孜,泗县于庄等遗址为代表,距今8800-8000年的石山孜文化,是迄今安徽淮河流域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遗存。

流行稻-旱混作农业模式,使用骨针、骨锥、骨镞、骨哨、角锥等骨角器,石斧、石杵、石磨盘、石磨棒等石器,圜底、平底和圈足陶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

与石山孜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是后李文化,其次是顺山集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其后为距今7300-6500年的双墩文化,代表性遗存有蚌埠双墩遗址和定远侯家寨遗址下层,其他含有双墩文化遗存的遗址有蚌埠禹会村、怀远双古堆、固镇集东、凤台硖山口、淮南小孙岗、宿州古台寺、临泉王新庄、淮北石山孜、鹿邑武庄等。分布范围集中在淮河中游地区。

双墩文化主要见于陶碗圈足内的720多件刻划符号,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迄今发现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同类考古资料。学界认为,这套符号已到表达观念的阶段,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和文字书写特点;在不同遗址中出现,符合文字固定形态与社会性;多种组合符号具有表达复杂和完整情节的表意功能;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高,内容多样,既有物象,又有意象,体现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文字特征,体现了淮河流域先民对于生活、环境和宇宙地理观察的深层次思想观念,对汉字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像是我国发现年代较早的雕塑艺术品,不仅历史研究价值高,而且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海岱地区的北辛文化、中原地区的仰韶早期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均与双墩文化存在交流互动关系。

image.png

image.png

中华文明起源、形成阶段的安徽淮河图景

双墩文化之后,发现距今6100-5800年、以定远侯家寨遗址上层为代表的侯家寨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淮河中游地区。

彩陶发达,多红色彩绘陶,通体红衣、口部施红彩或在器物肩腹部饰水波纹、勾连云纹、连续三角纹、网状纹等几何纹红彩。与侯家寨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崧泽文化和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早期文化。

距今约5500年前后,大汶口文化强势南下与当地土著及周边文化相融合,在距今5000-4500年形成了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其后进入龙山时代。

一系列重要发现,构建了安徽淮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谱系,揭示了安徽各区域之间及其与海岱、中原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周边地区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态势和人地关系等特点,展现了安徽淮河流域在一万年文化史早期阶段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时期的基本图景,实证了安徽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作者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0.05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