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即古人连接腰带两端所使用的带扣,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类似今天皮带卡扣的作用。其形状有琵琶形、鸟兽形、长条形等。材质多样,以青铜居多,也有金、银、玉等,最长达二三十厘米,短的仅仅2厘米,以10厘米左右为适中。为了使用方便,钩身的背面做成与身体相适应的弧度。考古资料证实,带钩一般系在主人腰间随葬,可谓与主人寸步不离。
在陕西咸阳博物院收藏的错银龙纹带钩,长9.3厘米,整体呈龙形,钩首为龙头,朝向钩尾,用银线错出龙的眼睛、鼻子。钩身中部略宽,正面鼓起呈弧形,中脊两侧各有一竖向凹槽,中脊有错银短线纹四组,每组各有9条至11条短线不等。带钩正面中脊两侧各有一错银龙纹,龙尖嘴,嘴两侧各有3根线,表示胡须,圆目,叶形双耳上翘,无足有鳍,前后成对,错开排列,共6对,龙体装饰两列小圆点纹,表示龙身上的鳞片,尾端变细向上弯曲。龙躯体修长婉曲,似腾云驾雾,或如游弋戏水,向前驱动,具有强烈的动感。带钩背面有一扁平圆形钮。
龙是中国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点从成语中可窥一斑:龙腾虎跃、龙吟虎啸、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等,这些成语给人美好、吉祥、尊贵的感觉,充满朝气和奋进的精神,细细品味和感受这些成语,给人以鼓舞和激励。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个解释给人一种神秘感,龙是全身长着鱼鳞的虫类,粗细、长短、明暗不定,随时在变化,春分时它登天而去,会飞,秋分时潜入水中,会游。总之,许慎给我们描绘的龙是一种变幻莫测、威力无边的神秘动物。而这件错银龙纹带钩表现的就是水中游动的龙的形象,和许慎的解释比较契合。
观复博物馆的马未都解释:龙,其形有九似,驼头、鹿角、虾眼、牛耳、蛇颈、蜃腹、鱼鳞、鹰爪、虎掌。这是把现实中空中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九种动物结合起来,组成了想象出来的动物。
中国古人为什么要臆造出龙?
龙的出现实际是源于古人情感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在对自然世界认知有限的时候总希望有神出现,如果这个神灵看不清楚,古人就无法对其膜拜,所以人们需要臆造这样一个图腾。中国人的图腾和西方的不一样,西方的图腾具体到某一个动物,中国古人的图腾是不具象的,龙图腾是一个总结,取各家动物之长,组成了一个能上天入水、翻云覆雨,能幽能明、能大能小,无所不能的神物。
《史记·封禅书》记载:“周得火德,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史记》中更是将秦始皇比作祖龙,龙在秦人的观念中是一种祥瑞且高贵的动物。秦咸阳宫殿建筑遗址出土有线刻的龙纹空心砖,秦人墓葬中出土了很多龙首形带钩。随着秦的发展和强大,龙文化在秦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件带钩既是主人生前的实用品,又是精美的装饰品,系在人们视线最为瞩目的腰部,采用错银工艺铸造而成。错银工艺是利用银良好的可塑性和鲜亮的色泽,将银丝按照图案的形状镶嵌在青铜带钩表面预留的凹槽内,经过捶打,使银与铜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用厝石打磨,使银与带钩表面光滑平整。青铜与银的颜色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熠熠生辉,看起来华美高贵。
带钩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西汉《淮南子》一书中提到,当时使用带钩的情形“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说明当时满堂的宾客都以所系带钩的样式奇特、装饰华丽而互相炫耀和攀比。
虽然这件错银龙纹带钩的主人已经无从查考,但通过其精良的材质、精细的做工、华美的纹饰判定,并非一般人所能使用,而应是具有一定政治身份的男性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