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大遗址活化利用的思考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赵斯田 张洪雷

文旅融合为大遗址的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价值阐释提供了新的契机,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尝试从合理利用角度,探寻大遗址与文旅融合的活化利用之路。

大遗址的文旅融合须建立在对大遗址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并有利于增进公众对大遗址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必须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最小干预的原则,坚持以文化价值为核心,传播正能量。强化大遗址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强遗址内涵和价值的阐释展示、探索保护与利用共赢的运营管理模式,在保护的同时做好利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大遗址的综合效益。通过对遗址的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公众、参观者的需求,并探讨性制定开放利用展示导则,为大遗址保护与文旅融合做出前瞻性的规划安排。

大遗址作为具有典型特点的文化遗存,显现的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地域性、和谐性,将这些特性巧妙地与旅游感受相融,能够增强参观者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借助大数据和科技手段将大遗址出土的各类遗物和遗存进行科学活化,为其进行智慧化管理赋能。通过开发大数据文旅信息,连结现代生活与古老文化,利用多尺度的交互响应机制与系统集成,实现人员和文旅地区的互动,并提前实现智慧化平台运营。

通过大遗址所在地特点的营销,科学规划并积极利用可能存在的、潜在的文旅资本和资源,推动旅游多路向、多功能的发展;整合各地市同类或不同类、同质或不同质的资源,按照片区或是线路进行调度和整合,争取在文旅发展过程中,将历史记忆同旅游体验有机融合与共振。

管理方面

明确自身定位。在大遗址保护中需要专业性,更需要公共性,要明确大遗址保护利用涉及相关基础数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法律法规文件,从法律层面保证遗址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与城乡基本建设、与环境改善相结合。通过工程实施,建立高层次领导协调机制和大遗址专门管理机构,依法编制公布体现“多规合一”的文物保护规划,将大遗址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综合治理考核,对于妥善处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矛盾,协调大遗址保护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动外力辅助。在创新的同时,要做到自然风貌保持住,科技方式做支撑,文化创意有依据,文旅产业相融合。利用举办专业研讨会、专题论坛、线上或线下培训等方式,积极邀请学者和专家讲学指导,并邀请熟悉当地文物、旅游情况的人员参与讨论、深入研究。加强与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并广泛地发挥集体智慧,深化认识其蕴含的各类不同价值、类似信息,精确传达出对遗址的内涵挖掘和阐释,强化遗址价值的外延伸展、联系和研究,为遗址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高层次、多方位的智力输出。而在建设运作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专业化的、成熟的其他地区或是类似项目的成功经验,吸取有益部分,结合自身情况,再借助具有宣传能力、设计能力的专业文旅运营团队,推动各方资源实时发力、稳定配合、无缝衔接、互动互助,从而达到外力对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辅助作用。

完善加强安保。文物安全确保的同时也要避免过于影响周边社会生活。首要任务是加强制度建设,尽快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保护管理办法和条例,为遗址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是遗址管理部门和相关负责人员要时刻绷紧安保的弦,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加强源头管控,强化遗址本体的守护。第三是在实际行动中进一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全面防范体系,落实配套设施建设且不干扰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实地强化保障。当地发展路径中最具有主导地位的是遗产地的现状,让遗产保护在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模式中找到最佳的位置,符合现实需求关系,就需要树立大局观。遗址管理部门要加强内部凝聚力,要加强业务工作的指导;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吸引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员,组建有梯队建设的人才队伍,真正把发掘、保护、利用、展示、研究、旅游工作有机结合,把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融为一体。

加强文物信息化工作。为保持大遗址长久的影响力、持续的生命力、全面的安全性,要在讲清楚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特殊性、独特性方面下深功夫、狠功夫,并且将这些内容通过网络进行汇总、整理、存储和传输,可以通过文物和互联网的实体链接实现,即文物与互联网的相融相生,成果虽丰但道阻且长,“鸿沟”尚需弥合,机遇与挑战并存,弥补鸿沟还是要用互联网的思维,着力实现理念互联、资源互联、信息互联、机制互联、行业互联,建立文物资源信息的融合创新联合体模式,打通文物资源信息的数字高速公路、从各个方面统筹好文物信息的收集、提取、反馈工作。

资金方面

顶层设计合理化。将文旅融合项目作为一个新领域,重新定位。跳出原有文化项目和旅游项目的常规思维,战略上必须先做好顶层设计。这包括对各类法规制度和行业准则的认真研究,包括对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合理认知,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战略部署,统领全局。要树立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生态和自然环境改善相融合、与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乡村振兴和发展相配合的理念,避免矛盾和脱节。

多方协同合作长期发展。能够及时顺应市场变化提升团队能力,将各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融合、协作和利用是重中之重。多方资本协同发展是有效之路,同时还可以借助国家遗址公园、市民公园、集团运作或民营资本投资等保护实践模式,探索出缓和甚至是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各类矛盾的思路与方法。

紧抓核心竞争力。牢记旅游要专注发掘其中的文化。随着文化遗产旅游市场饱和,文旅项目也正在进行一轮的核心竞争力争夺战,特色小镇、主题公园等形式都已成为各方发力的战场。初创型景区景点请专业的规划、策划团队是不可缺少的,这样能少走很多弯路。

文旅投资要专注。文旅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社会资本的注入和带动作用,这对文旅融合和资本市场都是双赢的举措。资本圈在文旅融合项目上的投资要做到“稳准狠”,需要长期培育的文旅融合项目,对于资本的需求必然是持续性的,这就要求资方的投资能够持续。运用好各类资本运作模式、通过不同类型的资本联动效应为文旅融合提供物质基础。

人力规划要侧重。可持续管理需要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岗位需求是多样的,岗位计划应根据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清单和评估、确定的这些资源的脆弱性和所受威胁,以及与向公众开放遗址的具体目标来制定。计划应包括一份组织结构图、所需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及所有岗位的责任和义务。

实施措施

除去传统的现场展示、博物馆展示、在线展示等方式,对具备较好展示条件的大遗址,采取建设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城市公园等方式。通过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等低能耗、低强度的产业降低对大遗址所在区域的不良影响,利用环境整治、环境塑造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当地人群文化欣赏水平和水准,让文物保护利用惠及民众才是真正适合当地的有效利用。

在可行的范围内,逐步调整大遗址周边地区不合理或不配套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既适合大遗址保护利用,又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机构和产业环境。可以在大遗址所在区域引入涉及深化文物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各种认知类学术科研活动,不是单一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是引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为当地提供围绕大遗址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内核的公众文化服务。同时也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对受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活动,也可以利用巡回展览、互联网、广播、电视、电影、游戏等科技传播方式提供公众讲座、室外课堂和演出活动等为公众提供具有人文风光和历史氛围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各类文化节日上通过文艺创作、文化创意等切实相关的文旅产业转化活动将大遗址的精神具象化、实体化。

宣传推广

全媒体促使双方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也互相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相结合可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一般意义上的主流媒体基本做到了大而全,而新兴媒体更倾向于故事性内容,面对受众小而传播效果优。这两种方式的集合则更高效、更广泛、更经济、更实用,传播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把文旅融合打造成宣传文化的重要节点。在政府层面,舆论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将提升硬件、优化软件联合起来,确保旅游市场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在宣传中让旅行者和参观者成为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1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