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类学术论文和田野发掘报告(简报)是考古从业人员及相关研究者发表新材料和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其编写除了在文章结构和内容安排上有很多专业要求外(本篇不展开论述),在文字、图表的编写格式方面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与风格,逐渐地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编写体例和规范。统一考古论文与发掘报告(简报)的编写规范,不仅有助于作者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而且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内容、查询资料。目前,业界从业人员在考古论文与发掘报告(简报)的编写规范化程度方面水平参差不齐,笔者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考古类期刊编辑,现将一些规范性的东西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考古类的文章要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即:立论正确,论点有客观依据,论证实事求是;引用文献、资料完整、准确,引用的理论、观点支持文章论点;出土资料有明确的地层,取材确凿可靠(采集品只能作为旁证);概念、定义和术语精确,不会造成意义上的模糊和使用上的混淆;插图、图版和表格务必清晰。墨线图严格按比例绘制,绘制时器物的摆放合乎规范和专业习惯;器物、遗迹等的照片力求层次清楚、主题明确、去除不必要的杂物;各项测量数据、统计数据、时代准确无误;按考古规范和习惯描述地层、遗迹、遗物等,论述透彻、条理清楚;标点符号、外国文字、计量单位、数字编码等合乎国家规定和专业习惯;文章所使用文字一般需使用规范的简化字,因特殊需要须使用繁体字、古字及特殊符号的,须在文中标注清楚;对于计算机字库中没有的字及特殊符号,要认真、清晰地写在硫酸纸或白纸上,并在正文中做出标记,以便用计算机造字或扫描成图形插入。
第二,文章要保证整体化和完整性,即:文章完整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文章的文字、插图、表格、图版、注释必须互相吻合且前后对应;文章中各级标题、插图、图版、表格、注释等的序号首尾相连,中间无跳号、漏号现象。下面重点从编写格式方面进行解说。
正文部分
标题
标题要分清层次,简洁、明了;标题后面不加标点符号;一级标题居中放置。
田野发掘报告(简报)的编写格式(调查报告、研究类论文可参照)
根据《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第十六条,一般田野发掘报告内容包括:遗址(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既往工作历史;发掘工作经过情况;文化堆积(墓葬布局)与分期;遗迹与遗物;作者认识;有关专业技术报告等。
文章中具体涉及的规范与格式如下。
对地层、遗迹、遗物等的表述要遵循“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由外至里、由头至足(尾)”,“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依次表述。
地层 对地层的表述主要包括:土质、土色、包含物、厚度及与其他遗迹的关系。地层剖面图编号按照叠压顺序从上往下编号,生土不编号。用阿拉伯数字(如“第1层”)表示大层,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如“3A层”或“3a层”)表示小层。正文地层序号与剖面图一致,也是用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按照习惯正文和剖面图里地层序号都不用带圈字符。只有器物号中的地层序号以阿拉伯数字圈码表示。
遗迹 探方和遗迹单位编号一般采用其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如:探方(沟)——T,灰炕——H,房屋——F,墓葬——M。遗迹开口应表述为“开口于×层下”或“×层底部露口”或“叠压于×层下”,注意剖面图的开口与文字表述要一致。遗迹的表述内容一般包括:所在位置、层位关系、形状结构、大小方向、堆积状况、包含物等。
遗物 遗物一般可以将其按材质分为陶器、瓷器、金属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几个大的类别,先分别按大类对质地、颜色、装饰、制法、用途、器类等进行概述,再在各大类里按不同器类分别予以介绍,有的器物还需要进行分型分式。对遗物的描述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在对遗物进行分型分式时,要注意“型”属横向分类的概念,“式”为时段早晚的纵向概念。型的符号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亚型用小写英文字母,式用罗马数字表示如A型、Ab亚型、Ⅰ式、Ⅱ式。
型、亚型、式的统计用汉字,如“分为二型”,不是“两型”;件数统计用阿拉伯数字,如A型5件。
每件器物都要有器物号,器物号可包括分区编号、遗迹编号、遗物编号。一个完整的器物号必须放在一行里,不能从中分开置于两行中;采集品与发掘品的器物号有别,采集品一般在阿拉伯数字前加“采”“C”“0”表示,如04XH采﹕2。
器物尺寸描述要按照口径、底径、高的顺序;尺寸的描述一般在器物形态描述之后。
插图、图版、表格部分
插图与图版
文章中的插图与图版都是为服务于文字、更加直观地说明和补充文章内容而使用的,因而力求准确、清晰、整齐、美观,同时也不浪费版面。
如果使用地图,必须以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最新版本为底本,缩小或放大后再在上面标注村落、遗址等,不得擅自摹绘。位置(示意)图主要表示遗址方位,图内应含有县级以上地名。遗迹标注要突出,省略不必要的小路和建筑物。
如果是按比例绘制的图,一定要有比例尺,目前多使用线段比例尺,需准确注明比例;遗迹平面图要有指北针;表示遗迹的图版应注明拍摄方向;图下要有图号、图名,有的需要有图注。
图号 文中插图的图号一般随文顺序出现,排为图一、图二、图三……(注意“图十”一般写为“图一〇”,“图十一”写为“图一一”,“图一百”写为“图一〇〇”……),一幅图由多幅小图组合而成时再编1、2、3……;插图在正文相应处加括号标注,如“(图一)”“(图一,1)”,同一括注里既有插图还有图版时,用分号隔开,如“(图四,1;图版一,1)”。
图名 插图图名表示方法为图号、空格、图题,通常居中置于插图下方。
图注 图注是对插图表现内容的简要表述,考古文章中图注内容一般包括序号、脚点、器物名称和标本号。一般置于图名的下方居中。例如:
图一〇 陶器
1. A型壶(M39﹕28) 2. 圈足盆(M3﹕1) 3. B型壶(M39﹕5)
同一类遗物,括注应放在一起(一个括号里);三个以上的连续序号首尾用“~”连接,如:
图八 舌刃砍砸器、尖状器
1~4、6.舌刃砍砸器(XCT1②﹕1、XAT4②﹕3、XAT6②﹕3、04XH采﹕7、XCT2②﹕1)
5.尖状器(XCT②﹕2)
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文章中的插图应遵循“图随文走”和“先见文后见图”的原则。
比例尺要统一,标注的单位均用汉字如“千米”“米”“厘米”;所标数值为整数;比例尺中不能出现带小数点的标识单位。
指北针上端的“北”字(注意一般不写作“N”),字要放正,不能倾斜;指北针最好置于图的右上方。
图名、图注要与文中保持一致;文、图、表要相互对应(名称、出土单位、出土件数等)。
凡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的图片,均需标注各图出土单位。
一幅由许多小图组合成的组图,注意排图的时候是按顺序横排(上起,左→右)或纵排(左起,上→下),全图保持顺序一致。一般排图原则是:尺寸小的放上面、尺寸大的放下面,同类遗物放一起。但同时要兼顾版面灵活处理,力求美观、紧凑、整齐、合理。
属于同一个组图的各个小图不能割裂分置于不同页面。
不同质地的器物组合为一幅图时,注意要在图题和图注的器物名称部分注明质地。
绘遗迹的平、剖面图时要注意,平面图放置在剖面图上面,指北针应放在平面图上。
表格
表格设计要求科学合理、简单明了,一般随正文出现,序号的编排方式与插图一样,如“表一”,后空一格接标题。表内文字要简明扼要、数据统计无误;表中各项文字上下对齐,文字或数字一般不用“同上”“同左”等字样表示,而应重复其内容;表内文字句末可不加标点。
注释部分
考古类文章对引用材料注明出处或对文字叙述内容加以解释说明时,通常要运用注释。注文一般采用脚注或尾注位于页脚或篇末,在正文中注码往往采取右上标的形式标于所要说明的文字后面。对引文作注时,注码标于引号后面的右上角。注码可选用带圈字符如“①②③……”或“⑴⑵⑶……”等形式,按顺序依次标注。文章用注释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注释格式必须全篇统一,依次排列;保证注释在正文中的序次与尾注或脚注中完全对应一致。
参考引文如引用期刊,应按照“作者、篇名、期刊名、年份、期刊号”的顺序依次说明,一般引用期刊不注页码;引用不定期集(辑、从)刊,按照“作者、篇名、刊名、集号、出版社、年份、页码”;引用著作,按照“作者、篇名、书名、卷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引用常见的古代文献,一般只注明书名、篇名,引用不常见古代文献仍需注明著者、版本、卷页。
转引的文字,亦应按上述顺序注明转引出处;引用插图或图版,注明出处如上。
资料出处要准确,作者、篇名、刊名、书名、年份等都要核查清楚,确保无误。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