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古县遗址位于江苏省溧阳市古县街道永平小学东南侧,地处溧阳城南7.5千米,现存面积约18万平方米。遗址所在原为一处直径约600米的近圆形台地,周边河道环绕。城址坐落于台地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源自西南岗丘的茶亭河流经遗址南侧,沟通了溧戴河、胥溪和丹金溧漕河,串联了河道密布的江南水网系统。
2020年至2023年,南京博物院等对溧阳古县遗址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工作,揭示出城墙、道路、礼制建筑基址、院落建筑基址、水井、灰坑、灰沟、窑址、墓葬等诸多重要遗迹现象,出土了大量的瓷器、陶器、铁器、铜器、砖瓦建筑构件等各类生产生活遗物,取得了重要收获。
城圈与城门 目前,考古工作已将古县城圈初步围合,在城圈近中间位置的南、东、西三面各有一处缺口,当为城门位置所在。
对北城墙的解剖发掘显示,北城墙营建于生土层上,平整地表后立柱定边,而后起筑夯层,城墙底部夯层为夹杂少量碎石的细密黄土,其上以碎石子、蚬螺壳等物填充,再覆以细密黄土层层夯筑,夯层厚度10-15厘米。城墙内外两侧皆以青砖包砌,局部可见有二次堆筑加固迹象。墙体宽约7-9米,现存高度0.8-1米。
南城墙距北城墙110-115米,距南侧河道50-80米。与北城墙营建模式不同,南城墙之下发现有厚厚的垫土堆积和密布的地钉遗迹,或因临近河道、地势较低缘故,在堆筑的垫土之上夯筑城墙,以细密黄土层层夯筑,夯层厚度5-10厘米。城墙两侧有单砖包砌,间以规律柱网加固。南城墙宽6.5-7米,现存高度0.4-0.6米。
南城门位于城墙中部偏东,为城内南北向道路出口处,缺口宽约4米。两侧的门墩以黄土夯筑,其上柱洞规律分布,墩体边缘处残存有少量包砖。在此处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较多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构件。
东城墙与西城墙是通过城内路网的探寻来确认的,城内东西向干道的两端与城外道路交汇,缺口处正是门道位置所在,两侧门墩及包砖指示了东、西城墙的位置和走势。东、西两侧城墙保存较差,皆起筑于生土层上。东城墙缺口两侧有黄色夯土基址,发现有密集且规律的柱网分布,当为门墩基址所在。西城墙缺口两侧皆有包砖,为单砖错缝平铺的砌筑模式。
由此初步勾勒的溧阳古县城址平面近长方形,南北城墙略长,东西稍窄,北城墙长约150、东城墙宽约100、南城墙长约150、西城墙宽约115米,城周约515米。城址方向为北偏西10°左右。
道路与排水 城内的道路呈“十”字形分布。上层路基以蚬螺壳碎或黄土铺就,下层有多期砖铺路面。路层堆积反复叠压,有左右摆动迹象,路基宽度4米左右。道路两侧皆有排水沟发现,并于“十”字连接处交汇,指示为城内重要的排水设施。在西城门揭露的水沟与城外排水沟相连。
此外,在南城墙外侧、东城门外侧、北城墙外侧皆揭露有紧邻城墙的道路,路基以蚬螺壳、黄土和残碎砖瓦片铺就,宽度4-6米不等。据此可知城墙外侧应存在一圈环城路。
南环城路的路边发现有分布规律的柱洞遗存,疑为城南侧的建筑遗存。在道路边清理了多座由盖罐、碗罐、砖罐组合的孩童瓮棺葬,可能与“小孩葬于道”的风俗相关。北环城路发现有清晰且密集的车辙痕迹,在路边还揭露出一条宽约1.5米的灰沟,距地表深约1.3米。结合钻探数据来看,这处灰沟可与城北及城西外的排水沟相连,沟宽1-20米不等,深0.8-2.5米。排水沟可以南连河道、东接洼地,起到排泄来水、防护路基和城墙的作用。
建筑遗存 在城外西北部的高地上揭露出一处“外圆内方”的建筑遗存,圆台地直径约14米,以细密黄土层层夯筑,台地中部以青砖砌筑了边长约5.5米方形建筑。建筑上层的堆积中出土了较多的青砖、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建筑构件。部分青砖模印纪年铭文“建武元年八月……”“咸康四年……”“兴宁……”。东侧40米发现有排列密集、分布规律的柱洞遗存,应是建筑遗存的重要组成,上层堆积中出土有较多的砖瓦建筑构件,部分筒瓦上反书模印“大兴元年七月十日”铭文。
院落遗存分布在城外东北部,地势相对较低,东侧临近水渰。现揭露出一处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的院落式建筑基址,院落坐东北朝西南,整体以城址为朝向。建筑基础铺垫有厚约0.5米的黄土层,其上营建建筑,残留部分砖墙,发现柱洞和砖铺面,房址各单元以砖路联结,布局颇为规整,营建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院落上层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生产生活遗物和建筑构件。院落南部有一条宽约5米的路基东西向分布,根据发掘和解剖的层位关系来看,此路与院落同期使用,并沿用至唐宋时期。
另在南城门外、东城门外也钻探发现有黄土铺垫的建筑遗存分布,疑为类似的城外居民区范围。
此外,在城址东北角发现1座春秋时期硬陶窑址,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器物残片,质地坚硬,烧成火候较高,具有较为成熟的烧制工艺。硬陶器形有坛、罐、瓿、尊、器盖、碗、盂、豆等,与江苏及周边地区江南土墩墓所出同期器物类似,这是首次在江苏境内科学发掘的春秋印纹硬陶窑址。
其他还有汉代水井、灰坑,北宋墓葬,清代灰坑等遗存发现。在城墙或城内高地处发现多座北宋墓葬,说明其时的古县城已然荒芜。
同时,在配合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遗址南的古河道、古县渰,周边山丘岗地上的六朝墓葬等遗存进行了调查确认,汇总了信息。
出土遗物 自2020年发掘至今,溧阳古县遗址内出土了大量春秋、汉代、六朝及明清时期的遗物标本,包括硬陶、陶、釉陶、瓷、铁、铜、金、银、石、琉璃、骨、砖瓦构件等各类质地生产生活器物,器形有罐、壶、碗、钵、盘、盂、盆、砚、灯盏、铁锸、铜镜、铜钱、头饰、骨器、建筑构件等,可复原器物数量超过7000件,真实再现了古县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其中,六朝时期遗物最为丰富,占出土器物总数的八成以上,基本包含了其时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以瓷器为大宗,可辨窑口有德清窑、越窑、洪州窑、岳州窑、温台地区窑口、长沙窑、宜溧窑等。
溧阳古县遗址地望环境及其文化内涵与史料记载的六朝“永平”“永世”县高度契合,可基本确认为县治所在。
重要意义 溧阳古县遗址的发掘,明确了城址四至和城门分布,发现了城内“十”字干道和城外环城路网,揭示了城内外排水系统、城外礼制建筑遗存和院落遗存,首次较为完整地揭露了六朝时期县城遗址的结构布局。
城址营建技术上具有南方或区域内的特点,如多用木桩地钉加固、蚬壳当石灰使用……是六朝时期东南地区与山越相关的重要城池,是东南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实证,补足了江南六朝县城的形制布局等资料,在中国古代城池(市)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证价值,提供了多时段城址发掘与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断面。
“郡县治、天下安”。溧阳古县遗址的发掘为全面客观地解读六朝“永平”“永世”县治及其前世今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整体深入解读其时社会生产生活面貌、探索城址发展变迁、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六朝县城遗存样本。(南京博物院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执笔:高伟 曹昕运)